小丁现在高二了,上初中时,他的学习方法较好,成绩名列前茅。中考很顺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进入高中后,他住进了学生宿舍。
整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有了很多接触的机会,先后有了很多好朋友。但是,正是由于朝夕相处,很快发现了同学们身上的一些缺点。于是,慢慢的和同学们疏远了。并且,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开始对有些同学的做法看不惯、想不通,郁积在心中,整天很苦闷。高一时学习成绩中等,父母都很失望,小丁自己也无法置信。那个寒假,他是在痛苦和焦躁中度过的,自信心降到了极点,什么都不想做,而且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有时候,头痛欲裂,自己觉得得了什么大病
开学以后,情绪更加低落,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同学们好像也看不起我。而小丁的抵触情绪还没有消除,整天在自我压抑中度过。
二、辅导过程:
1、收集信息:
⑴来访者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家庭成员情况,成长经历;与家长的关系,沟通情况,家庭教育模式以及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等。
⑵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和事情发生;⑶来访者一般的思维模式,有没有非理性的信念。
2、分析原因:
仅仅从以上的案例提供的内容来看,来访者出现问题的原因有:
⑴青春期的孩子情感非常丰富,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一旦发现有私心杂念,就嗤之以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高二的小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这个时期的男孩非常注重人际交往,渴望交朋友,但又不善于沟通交流。对同伴的和自己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困惑不知如何处理,也没有及时处理,以致造成矛盾加深,影响了友情的进一步发展。
⑵从以上案例中反应的情况看小丁的可能有不适合的价值观,即有不合理的信念。例如不能容忍同学身上的缺点,对有些同学的做法看不惯、想不通。所以当事人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对周围的人要求太高,同时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他人,不能容纳他人的缺点。
反过来说,其实来访者也无法容忍自己有错,无法容忍自己的失败。他不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这样的认知心理使他总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最后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
⑶“那个寒假,他是在痛苦和焦躁中度过的,自信心降到了极点,什么都不想做,而且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有时候,头痛欲裂,自己觉得得了什么大病”从这段文字看,最后小丁由于长期的不良心境,已经有点抑郁的倾向,甚至有点影响了社会功能。是否有抑郁症还有待进一步的咨询。
来访者的问题是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人际交往问题和抑郁情绪。
3、辅导措施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负性认知和情绪、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绪和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治疗,协助来访者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疗以及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和放松训练等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第一步,收集信息,分析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通过案例介绍,可以初步看出来访者人格特点,即来访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尽可能地回避困难并在潜意识里拒绝失败事实。来访者对现在的学习状况显然是不满的,家庭可能也给他造成压力,因此造成内心冲突。贝克认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知,并有效予以调整,不良情绪才随之改善。”由此,确定了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方案确定后,向来访者进行了认知治疗的常规解释,并简要分析情况,要求来访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败、最心烦和不安的是什么?想好后写下来,下次咨询时带来。
第一次咨询时,告诉来访者负性认知即不合理的信念,改变当事人不合理的信念。包括①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辅导者通过聆听,帮助当事人找到导致心理困惑的不合理信念。②验证不合理的信念,要求当事人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护,从而证实辅导者对当事者不合理信念的推测。
③挑战不合理的信念,辅导者对当事者不合理的信念提出挑战,帮助他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逻辑的,是非理性的。
第二步,实施辅导过程。
1、支持疗法,辅导者聆听,来访者在述说自己的痛苦和焦虑时,充分共情,让来访者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同时使来访者产生信任,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2、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并进行辩论和验证,最后进行效果的评估。
4、对来访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可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话技术”,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压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