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概念界定

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isSampson)在其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引入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的概念。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定义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博士(DavidBuckingham)则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本文所研究的网络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选择、信息分析评价、媒体参与及思辨能力。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2年10月,笔者选取四川省内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的在校全日制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等比抽样的方法展开实际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4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95%。其中男女比例为52.1%和47.9%;文科、理工科、医科及其他学科的比例为43.2%、46.4%、10.4%;本科一二年级、本科三四五年级和研究生的比例为42.1%、42.7%和15.2%。问卷共分为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媒介接触习惯与动机、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分析评价能力、媒介参与、媒介意识及媒介依赖6个部分,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进行实证调研。

(一)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的模式固定化

(二)大学生对网上信息持“适度求证”态度

(三)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能力较为欠缺

(四)网络媒介依赖现象较为严重

(五)网络对大学生的“异化”作用初现端倪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休闲调查研究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6-1-22.

[2]CharlesR.McClure.NetworkLiteracy:ARoleforLibraries?[J].InformationTechnologyandLibraries,1994(13):115-125.

[3]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10]韩永青.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诉求研究自媒体时代四川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微博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必要性浅析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思考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初探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浅析大学生网络时代消费报告浅论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index/0E/00/11/index.htm.

[3]吴惠丽.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

[4]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

[5]Paul,Elder,Linda.Criticalthinking:Implicationofthestagetheory[J].JournalofDevelopmentaleducation,1997,20(3).

[6]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年全国两会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家选择)。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3.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盐城

一、引言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表现特点

1.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于2016年6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些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93.3%。其中,男生162份,占57.9%,女生118份,占42.1%。

2.结果分析

由于受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生活状态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信念、价值观等呈现特有的方式,形成具有青年大学生群体特性的网络舆论行为。

(1)大学生把互联网做为交流主要媒介,对网络舆论行为认同感高

互联网在不仅可以作为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也逐步成为人际交流沟通、意见发表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交流的载体,且会经常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85%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舆论,73%的认为互联网是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2)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大学生对于借助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不仅是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而且网络的无拘无束、宽松氛围、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够为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群体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处在逐步深入、逐渐成型阶段,这样的阶段势必需要有思考、判断、分辨,直至做出是非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表达、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借助于网络平台,无论自身的观点对错与否、情感宣泄或安慰、理念主流或非主流等等都可以有表达的途径,都可以被容纳、尊重和理解。网络空间提供的宽松的空间,能推动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

(3)大学生网络舆论形式多样,但以理性表达为主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1.网络舆论话题前置化

2.网络舆论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

3.舆论的放大机制

网络就像放大镜,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微小事件或是大学生思想的最新动态,进行放大,变成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络舆论的强化机制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三)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

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更容易近距离接触到社会现实,为大学生了解、认识、参与到社会实际中提供了平台,因此,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校园网络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够促使大学生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引导其积极寻求自我意义。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个人与社会在传播领域里的传统关系,甚至对个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大学生能够便捷了解其他各方观点,掌握社会思想偏向,促使其与社会的接轨,促发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导向。

四、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受大学生观念因素、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制约,而且网络的消息即时性、真实性、网络监管性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但是,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对发展新媒体舆论功能又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论教育引导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配合,这样才能有效、安全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辨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03):32-33.

[2]李国芳,翟周,植秀成.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07):44.

[3]秦枫.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11):185.

【关键词】广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平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载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五所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采取分年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1份,有效回收率为93.8%。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情况,也抽选了47名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政治内容“很可靠”的受调查大学生只有不到6%的比例,认为不可靠的有28.5%;“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建设的占80%以上;认为积极参加网络政治参与对自己的帮助能起“很大作用”的只占9.5%;认为起“一定作用”的占52.5%;认为“根本没有作用”的达38.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并且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就越明确,意识也更强。数据显示,37.9%的受调查大学生是抱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32.5%的大学生是认为事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参与,有19.9%的大学生是“纯粹为了发泄情绪”,其他方面占9.7%。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动机均占有一定的比重,理性的动机占了大多数,但出于感性的动机也有一定比例。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的结论探讨

第一,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内容来看,目的性都比较强。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竞选、就业等方面,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抱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即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①

第三,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内容信任度有限,难以从网络中获得有助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的信息,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是非问题难以形成独立且成熟的思考,在网络上出现纯粹发泄情绪的行为,甚至是毫无目的性地发表一些有碍社会稳定的言论。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大学生一方面提倡公平、合理、正义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当自身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常常回到个人利益层面,加上对法律法规缺乏准确认识,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常出现偏差。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对策

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如何把握网络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政治环境的健康发展方向,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的持续蓬勃发展,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曾在2011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到,要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也把促进社会全面信息化的要求纳入其中。

对于网络政治环境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发展网络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网络技术的安全保障。这样既能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新的平台,又能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过滤部分有害内容;其次,在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占领大学生舆论的制高点,并做到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第三,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坚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念,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丰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其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和参政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政议政权等网络政治权利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强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行为,引导大学生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做一个理智、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最后,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现实中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②

以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作为规范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在法律意识浓厚的西方社会,自然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的国家,对互联网进行规范的范畴已经涵盖到基础资源管理、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犯罪、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垃圾邮件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而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立法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国在现有的网络管制法律法例基础上进行整合,是目前完善网络法律的当务之急,也是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CY004)

注释

①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67页。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对策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全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当网络给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行为方式,本调研组对重庆高校部分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促进高校规范高效的网络化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生活、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以重庆市高校部分90后大学生为研究总样本,实际调查样本主要由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构成,专业兼顾文、理、医等学科。总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784份,有效回收率为98%。采用自行设计的《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共有21道题目组成。调查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性别、上网频率、上网动因、校园网络建设、网络资源使用、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及网络文明等方面,运用问卷调查、网络聊天、个别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高校90后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施测,回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概况

2、上网动因

90后大学生上网动因调查如图2-2所示,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集中在交友聊天、查阅资料、看电视听歌、网游、看新闻、网购等方面。其中,聊天交友的比例为26%,看电视、听歌、网游等娱乐的人数为35%查找学习资料的为14%;浏览新闻的人数为4%;而选择其他的人数比例为18%。由此看出,上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

扩大交往、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有约6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交友聊天娱乐,由此看出,学生在科学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需加强引导。当问及“您使用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专业数据库吗?”只有极少数学生经常使用,比例约为5%左右,大多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没有使用过,大学生对专业权威的数据库利用率不高,说明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研究比较少,对专业缺乏深层次探究。

3、使用手机上网情况

(二)学校校园网建设状况

(三)90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状况

(四)90后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和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地引导。

(一)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生活观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时期,自控能力较差,面对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稍显薄弱,在思想和行为上易误入歧途。所以,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其次,网络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要逐步完善并切实落实,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第三,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就寝及课余生活的管理和引导,严禁出现学生“课不在室、宿不在舍”的情况。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巩固网络教育阵地

(三)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四)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及学术科技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引导过度沉迷、依赖网络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1]薛政.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教育,2010,(1)

[2]张为红.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THE END
1.婚恋交友平台市场规模大吗,婚恋交友平台市场规模这是许多投资者、创业者以及普通用户心中的一个疑问。在这个越来越忙碌且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相亲方式似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婚姻的需求。网络婚恋交友平台应运而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寻找伴侣的新途径。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它是否真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商机和潜力?我们一起来探讨。http://www.aichao521.com/hunl/30249.html
2.最新网络交友现象探究客户群体与市场3、真实性与安全性:虽然网络交友存在一定的虚假信息和安全隐患,但随着实名制的推行和平台管理的加强,网络交友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4、社交与娱乐相结合:最新网络交友形式将社交与娱乐相结合,提高了用户体验,使得网络交友更加具有吸引力。 http://blog.hxhpwlkj.cn/post/369.html
3.现代单身青年的网络交友世界,单身在线的靠谱性探究摘要:现代单身青年网络交友现象普遍,其中在线交友平台成为他们寻找伴侣的重要途径之一。单身在线是否靠谱,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网络交友世界存在真实与虚假并存的情况,需要谨慎选择交友平台和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建议在交友过程http://www.kfytgs.com/post/417.html
4.网络交友要小心课件.pptx网络交友要小心ppt课件网络交友现状及背景网络交友中常见风险与陷阱识别并防范网络交友中风险方法论述案例分析:成功应对网络交友风险实例分享总结与展望01网络交友现状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交友平台数量不断增长,涵盖了各种类型和定位,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交友平台数量增长网络交友平台提供了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3019481.html
5.当代年轻人交友现状数据分析报告怎么写帆软数字化转型知识库在当代,年轻人交友的现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交友平台、线上与线下活动、兴趣爱好社区、职业社交网络等途径进行分析。其中,线上交友平台的使用尤为普遍,年轻人倾向于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交友应用程序来拓展社交圈。以线上交友平台为例,年轻人不仅能够在这些平台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通过算法推荐认识更多潜在的好友。线上https://www.fanruan.com/blog/article/551733/
6.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状况一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的现状及特点 (一)基本状况 1.中学生普遍触网,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 2.手机是主要上网设备,新智能设备有一定使用 3.初中生首次触网低龄化 4.上网频次和时长有所控制 (二)关于网络社交 1.qq是中学生主要的网络社交平台 2.聊天是中学生的主要交友方式 3.网上交友多局限于线上,长期交往意愿不https://marxism.ssap.com.cn/catalog/5726224
7.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现状与趋势,云相亲已成为许多单身青年的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现状 1、规模 在我国现今婚龄人群数量巨大的社会背景下,大量消费者的晚婚心理有力推动了婚恋行业市场的扩张,婚恋行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新冠疫情的助力,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云相亲已成为许多单身青年的常态化交友方式,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驶向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23年,中国互联网婚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2/09/78292537_1136350038.shtml
8.毕业设计基于java相亲交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亲交友行业交易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各种各样以相亲交友行业运输的形式已经非常的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促进生活的发展。在中国,目前相亲用户产业的规模化道路仅处于起步阶段,相亲用户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即使在相亲用户市场,也是刚开始发展,https://blog.csdn.net/m0_50936939/article/details/137907082
9.520特别企划:Z世代进入婚恋市场,婚恋交友行业会有什么变化?同时,经过疫情催化,婚恋交友线上线下业务进一步融合。在此背景之下,婚恋交友平台持续加码云相亲,探索泛社交、娱乐化产品服务满足年轻群体婚恋需求。本篇内容旨在对在线婚恋交友行业进行全景扫描,梳理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助力在线婚恋交友行业机会,提升服务能力。https://36kr.com/p/1749151777879045
10.最新互联网婚介交友行业现状及前景解析开交友婚介最新互联网婚介交友行业现状及前景解析 我们会想到去新浪看新闻,去网易逛社区,但谁会很认真地去这些综合性网站登记征婚呢?即使偶尔逛逛交友频道,也是抱着游戏的心态,交朋识友而已。甚至有些门户网站的交友约会栏目已经沦为寻找一夜情乃至性交易的网络平台,欠缺合理的过滤和适当的管理,导致网络交友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纯洁https://www.wycfw.com/kaidian/18869_2.html
11.网络侵权的现状(精选十篇)网络侵权的现状 篇1 一、传统的侵权行为属地管辖的合理性 正所谓, 有人的地方必有纠纷, 虚拟的网络中也不例外, 那么网络中发生侵权纠纷时, 传统侵权行为地管辖原则是否适用呢? 本文认为可以适用, 但是要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理由如下: ( 一) 在本质上, 侵权行为地是一项基本的属地管辖依据 从国际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oy3869.html
12.中心:“丝路青缘”陕西共青团公益婚恋交友平台网络公益“丝路青缘”团属婚恋交友工作品牌已成为拓宽青年沟通渠道,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团团帮你找对象”“组织帮你脱单,靠谱”等已成为青年共识。 2.搭建线上+线下交友平台,形成速配模式 搭建“丝路青缘线上+”婚恋网络交友平台,实现青年线上个人主页展示、每日推荐、恋爱讲堂、活动发布、团组织认证https://news.hsw.cn/system/2021/1117/1396101.shtml
13.成都婚介所,恋爱交友技巧,百和情缘婚恋网婚恋交友平台排行:如何经营一段长久关系? 经常有人来电话百和情缘咨询,‘怎样才能让他在热恋期过后继续爱我?’对此,成都婚介平台百和情缘给出建议:保持自我独立。再漂亮的女人,再缺乏独立性,你都会发现,她们离不开男人。 成都单身个人征婚:夫妻之间错误的沟通方式 https://www.zhenaiqy.com/articleTag/%E6%88%90%E9%83%BD%E5%A9%9A%E4%BB%8B
14.体验给按摩起飞是哪个项目:按摩起飞啥意思本文将详细探讨“按摩起飞”这一游戏术语的起源、含义及其在不同游戏项目中的应用。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理解这一词汇的真正含义,并了解它在游戏文化中的地位。 二、按摩起飞的起源 “按摩起飞”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中国网络游戏社区,起初只是玩家之间的玩笑话。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当时网络游戏如《魔兽世界》https://yeeper-dairy.com/upload/?aid=wap2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