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春天里湾区花正开

春日里的广东,万紫千红是最鲜艳的色彩。这里,处处红妆点点,春意盎然。从空中俯瞰,花道穿梭、花海无涯;穿巷陌行走,花团锦簇,花意满城。每一个角落,无不彰显着花的勃勃生机。四季如春的广东,正奉献着时长四季的赏花盛宴。

新春将至,广东各地的新年花市正紧锣密鼓的筹办,兰花、杜鹃、茶花、牡丹、水仙……一片红红火火。

人们赏花、购花,徜徉于花的海洋,流连忘返,迎接新年。这不仅是“老广们”的心头好,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从花的绽放,看岭南的热情;读懂岭南,最好就从春天开始。

“请到广东过大年!”站在新的起点,广东又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以花为名承岭南根脉

北国雪如花,岭南花胜雪。当北方大雪纷飞,在广东,这里一直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距离春节,还有几天。岭南花卉市场已是人流如织,市场门口车辆进出频繁。这是一年当中花商最忙碌的几天。

据史料记载,“花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到上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到除夕夜举办花市的形式。其中,广州迎春花市作为享誉全国的民俗景观,不单历史源远流长,更是广州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同时也见证着岭南大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广东素有“行过花街才过年”的说法,“老广们”过年讲究必备金橘寓意来年吉祥如意,配上蝴蝶兰寓意幸福来临,捎带几枝桃花和银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财源兴旺祈盼。

讲“意头”的广东人,不仅用花来装饰节日的氛围和日常生活,更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东人爱花、赏花。花,在广东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文化意蕴。

一眼千年,听见花开的声音。花,似乎从历史上就与广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东省会广州,更是素以“花城”为名。

回望历史,从西汉陆贾出使南越国留下的“彩缕穿花”之赞到如今,广州人种花、赏花、爱花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据记载,西汉名臣陆贾出使南越国时,所到之处,尽见鲜花盛放,南越国人个个头戴花饰。陆贾返回长安后,写下南行见闻,也留下了对花城的最早记忆。

唐宋年间,广州花卉种植渐成气候,今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的花地,便是唐宋年间大通港所在,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各地花种,舶来的花卉也多在这里“登岸”,一片片沼泽湿地被开垦成了花田,花地之名,正由此而来。到了明清年间,这里的花田更是“绵延九里”。

除了花地,在广州海珠区还有花洲。据史载,珠江南岸三十三个村庄,多半以种花为业,“三十三村人不少,相逢尽半是花农”诗句的背后是广州城与花持续千年不衰的缘分。

在广州,芳村、花地、花洲……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地名,都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花城往事。

有花田,便有花市。花地花圩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当时广州最有名的花卉集散市场,花农驾着小船,沿着纵横交错的河涌,把一筐筐鲜花与盆栽运到花地,花贩又驾着小艇,将贩来的鲜花运往各城门花市以及城内各处。

从“彩缕穿花”到花地花市,再到如今的花城广州,2000多年来,在广州这片土地上,花,成为融入广州乃至广东人血脉里的文化延续,构成了“花城”文化。这份根脉,今天的广州人、广东人仍正在传承、发扬。

花城之花,美承千年。

以花为缘聚文化相融

如果展开世界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诸如夏威夷、迪拜等世界著名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皆几乎坐落于北纬22度左右。

“出发吧,一起去旅行。”对于旅者,体验的,不仅在于景观,也在于文化。春节期间的旅程,更多了一些不同。“过年”,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期盼。

在春节里的广东,“逛花市,行大运”是当地人过年的习俗。行走在“花市”中,接踵摩肩的人群里,大家都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花开富贵”“大吉大利”。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就在几天前,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新春联欢会在广州南沙举行。联欢会上,来自粤港澳三地300多名青年共同欢度新春,凝结满满“团圆情”。会上,穗港澳青年一起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来做志愿者,为大湾区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语言相通,可谓花开同源。而因为花,广东更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结下“花”缘、情谊相融。

千里迢迢,一场可以追溯到清朝以花为桥的催花,将广州与菏泽相连。十九世纪初,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沟通世界的民间组织招牡丹园艺师种植销售,开启了菏泽“催花人”首次“下广”催花。上世纪70年代,原菏泽赵楼牡丹园应广东省邀请“下广”催花牡丹,自此之后,数以万计的菏泽牡丹在广州获得“第二青春”。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催花技术的进步,催花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催花已经成为广大花农的致富路。而在广州春节花卉市场,90%的牡丹来自菏泽,年年供不应求。

“花”成了广州与菏泽、广东与山东交流携手的“鹊桥”,更好地联通起来,携手推进。

以花为业助“百千万”落地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花,不单成为一城一隅“美”的追求,更是“美丽经济”的“增长极”。

镇街和村居,是广东“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镇街和村居怎样干,影响的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如何落地。

因地制宜,以花会友、以花兴业,无疑是“以花之名逐梦湾区”的良策。珠三角是全国花卉苗木产业的核心地,广东花卉苗木产业用地面积仅占全国5%,其产值占全国的13%。

看粤北。从1998年前的0发展到2021年的37亿元产值、占国内兰花市场60%的份额,韶关翁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兰花第一县”。时近新年,这个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迎来了一年中的销售旺季,一盆盆兰花从这里出发,运达世界各地。

看粤西。在广东湛江的廉江市,当下正在举办首届廉江花卉展销节,当地通过产业转型、互联网+等打通销售的环节,让廉江市的花卉产品畅销全国。

廉江花卉产业始于80年代初,历经30多年的种植和发展,已成为广东地区种植花卉较早的集约地之一。廉江市园林花卉协会会长梁永兴告诉总台记者,廉江18个乡镇均有花卉苗木产业,共有花木从业商户201家、个体户及农户3000多户,花木品种多达600多个,种植面积超7万亩,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西南地区及海南等地。

2023年廉江花卉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产业链间接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

再看看珠三角。在广东中山横栏,20多年前,横栏镇三沙村,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垄。历经20多年发展,这里推动花木产业起步发展、转型升级,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水乡花田的乡村蝶变。

3万亩“花木海洋”造就了独特的绿美之景,当地以花木为媒,做强镇域经济,带动了全镇3000多户花农的增收,带动了一年50亿元的销售额。

在佛山陈村,盛产花卉于汉武帝始,有“千年花乡”的美誉。陈村花食,萌芽于秦汉,孕育于唐宋,成形于明代,兴盛于清中,鼎盛于民初,传统陈村花宴、以花入宴、以花入饮、以花入点。如今,当地以花入菜打造“全花宴”,吸引万千“饕餮”。

一个个与花有关的产业故事,正不断成为“美丽经济”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岭南处处是春天。

随着新春脚步渐近,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沿街挂满红灯笼,一派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

回望2023年,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广东就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从春天出发,一刻都不能耽误”的姿态,全省从上到下,由内到外,都激荡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气象。

不久前,广东省两会释放出的消息屡被刷屏。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2024年新一年的新春将至,年初广东各地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各地文旅齐齐发力,促进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当下的广东正处处呈现出热气腾腾、红红火火的暖意,为红火中国年添砖加瓦。

春天的意境里,有着一切对于未来美好的向往。从春天出发,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THE END
1.寻缘相亲:跨文化的交流尝试咖啡馆作为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场所,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下是一些在咖啡馆里尝试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和要点: 跨文化交流情景 语言与文化的碰撞:在咖啡馆里,人们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可能会与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https://m.sohu.com/a/831019745_121628232
2.相亲作为一种传统的交友方式,既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又可以提供相亲作为一种传统的交友方式,既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又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成功脱单的可能性也更大。相比于依靠网络交友或者犹豫不决地等待命运的安排,主动去相亲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可以让你更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相亲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相亲,你可以和另一半直接而深入地交流,了解对方的https://weibo.com/5261326889/P2vUhhUUV
3.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三地文化资源绘成一张图京津冀三地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 “观察整个区域的自然地貌演进,古代黄河与海河合力冲积,形成连片的华北平原。平原西侧、北侧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形成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展开《分布图》,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https://www.bism.cn/gzdt/xwdt/202407/t20240712_6436.html
4.中国文化报李凤亮书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港澳地区在法律体系、法律传统、法制观念和贸易规则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还有较大差异,人们的成长经历、价值理念、思想文化观念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粤港澳三地文化方面的深入交流融合不够顺畅。https://newshub.sustech.edu.cn/html/202109/41269.html
5.首届深港青少年原创歌曲演唱大赛总决赛在深圳宝安圆满落幕香港文化总会副会长廖嘉喧女士在总决赛现场对本次大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深港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两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深港一家亲。双城艺术的交融是深港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美美与共,跨越双城边界的文化构想之一。随着深港两地越来越深入的经贸、文化、消费合作,携手筑梦大湾区,深港交流共http://fun.youth.cn/yl24xs/202311/t20231107_14892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