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发展的未来进路。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湾区传播;国际传播
一、打造湾区共同体:粤港澳区域传播系统的构建
湾区传播的第一个面向是湾区内部的区域传播。粤港澳三地的传媒高度发达,在国家层面出台规划纲要之后,湾区区域传播系统从基础设施到业务层面加速融合。同时,作为传播的一部分,区域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为打造湾区共同体持续发力。
(一)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是区域传播系统一体化的前提和条件,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湾区传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信息基础设施正不断优化提升。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优化为区域内外的联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对于湾区传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一小时交通圈”和“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推进。以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为主,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内联外通不断完善。近年来,广州地铁从单一地铁线网发展为全制式、湾区全域覆盖。湾区不断优化枢纽路网的结构,提升互联互通灵活性。湾区内在建的广州向东、西两个方向350公里时速高铁——广汕高铁和广湛高铁未来都要经过广州中心城区,将把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火车站改造为高铁站并与城轨、地铁高效衔接起来。香港和澳门逐渐融入了全国的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体系。目前,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30公里。预计到2025年,湾区铁路(含干线和城际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湾区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700公里;远期到2035年,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湾区基本建成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同时正积极推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布局了大数据中心、5G通信、IPV6网络与高速光网建设,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基因库等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推动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在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跨境数据实验平台,对跨区域、跨制度数据传输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些都为湾区信息基础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湾区媒体融合实践持续推进
随着湾区传播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湾区的媒体交流互动频繁,融合实践持续推进。
1.融合研讨和倡议先行
2019年5月19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倡议书》在广州发布。倡议书提出,湾区媒体要搭建有效平台,坚持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创新媒体间协同合作体制机制。2021年5月14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融合研讨会在珠海举行。本次活动以“融通湾区珠联璧合”为主题,高校学者、央媒专家同湾区20多家媒体负责人一起,共商媒体深度融合大计,共谋讲好湾区故事良策。
2.成立媒体合作联盟
2024年1月17日,由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广东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联盟”在香港宣布正式启动。媒体联盟旨在搭建粤港澳三地媒体交流合作平台,助推湾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一流人文湾区,彰显媒体新担当新作为。
3.面向湾区的传媒机构相继成立
(三)区域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化同源、人缘相亲。多年来,湾区内部始终积极进行文化互动,交流互鉴更为深入和频繁,构成了广义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岭南文化为纽带开展交流活动
三地搭建文化产业展会、论坛、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促进资源信息共享与合作,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3届,湾区11城每年以艺术之名集结,在湾区掀起文艺风潮;深港澳共同举办“湾区云和声——深港澳阿卡贝拉菁英交流艺术周”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增进湾区的文化交流;广州文交会、香港书展、澳门艺术节等众多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合力展现湾区多元的文化内涵与人文魅力。
手机客户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