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TracingtheConfucianViewofHappinessinPre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摘要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对幸福的定义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充分探讨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幸福观。先秦儒家认为,心怀仁爱是人们通往幸福的重要源泉,以仁节欲是人们追寻幸福过程中应执守的重要原则,“达兼穷独”是人们收获幸福的重要途径。直至今日,先秦儒家幸福观对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深刻的理论启发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幸福观,仁爱

TracingtheConfucianViewofHappinessinPre-QinandItsContemporaryImplications

PeiquanQi

SchoolofMarxism,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Received:Nov.14th,2022;accepted:Dec.4th,2022;published:Dec.19th,2022

ABSTRACT

Asearlyasthepre-Qinperiod,Confucianismexploredthedefinitionofhappinessandthewaystoachieveit,andformedamoresystematicviewofhappiness.AccordingtoConfucianism,benevolenceisanimportantsourceofhappiness,benevolenceisanimportantprincipletobeobservedinthepursuitofhappiness,and“reachingandbeingpoor”isanimportantwaytoharvesthappiness.Tothisday,theConfucianconceptofhappinessisstillofprofoundtheoreticalinspirationforcreatingagoodsocialclimateandachievingharmonious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Pre-QinConfucianism,ViewofHappiness,Benevolence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2.先秦儒家幸福观的核心观点

2.1.幸福之“源”:心怀仁爱

“仁”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主题,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同时构成了人收获幸福的重要源泉。“仁”原指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十分重视将“仁”视为一种重要的理想品格并将“仁”作为最高德行原则,从而推动“仁”的概念更为多样化和系统化。其他良好品格如忠、孝、悌、智、善、勇等均环绕在“仁”的思想核心之下。毋庸置疑,在内敛儒家优秀传统思想基因的中国人看来,一个人是否具有孝悌忠厚、正直勇敢等品格是人们能否实现幸福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德行标准。纵观先秦儒学的思想体系,“仁”内蕴着广泛而深刻的寓意。通过回顾孔子的仁义思想,至少可以总结阐释出“仁”的以下两层蕴意。

依据对“仁”的理解,儒家构筑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体系及理想进路,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前提就是怀有仁爱之心,由此才能逐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近及远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快乐乃至天下之人的普遍幸福。

2.2.幸福之“执”:以仁节欲

先秦儒者们认为,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充盈的双重愉悦是符合人性的常情,但在物质财富层面的追求上应执有一种理性节制,即“中庸”之道,这是说满足自身物欲要把握其“度”,而不能违背道德准则,更不得采取损人利己的极端形式[3]。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即是说,真正的仁人不会被物欲左右,不论身处一贫如洗或是富甲一方,依据心中恪守的道德准则,他们始终能够泰然处之,始终以自信乐观、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生活。物欲带来的愉悦终究具有暂时性,任由物欲的极端发展终究害及他人。只有身怀仁德的君子才能在贫苦的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内心的高尚追求,而不会因为物欲做出损人利己的违反道德之事。

一言以蔽之,儒家更强调“道德之乐”,他们在不否定正当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同时,强调追寻更为真正和长久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对道德的不断符合和追求过程之中。

2.3.幸福之“途”:达兼穷独

在指出幸福的根源是仁爱之心,并提倡以仁爱节制欲望以追求真正的“道德之乐”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昭示了通往幸福的“途径”,即“达兼穷独”。“达兼穷独”思想最早可以寻溯到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即君子应内备圣人之至德,并施之于外。在与弟子原宪的对话中,孔子曾指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这是说,真正的君子,既要做到不断完善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优良品质,在此基础上,向外要以促使别人安乐、促使天下百姓安乐为己任。这里的“安”指安乐,也就是幸福。孔子传递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充分体现了内在精神至高追求与外在价值充分实现的有机统一,为人们实现幸福生活铺设了思想进路。

综上,不论是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还是孟子的“达兼穷独”思想,均体现出儒家对于道德品行的崇高求索以及倡导兼济天下的入世哲学,蕴含着实事求是、灵活变通的辩证智慧。它们既为身处于迷茫困顿之中的人们指明了超脱困境的前路,又为人们通过内在提升转变为外在实现价值以致到达幸福彼岸昭示了光明前景。

3.先秦儒家幸福观的当代蕴示

直至今日,先秦儒家幸福观之于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其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对于如今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儒家幸福观中的伦理智慧和发展智慧,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切实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理论指导,成为构建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生态良好社会环境的精神养料。

一是要在充分理解和继承儒家“仁”的思想内核基础上,广泛弘扬和谐友爱、拼搏向上的良好风气,推动人们巩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人出现了价值观迷失和偏差的现象,逐渐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采取“躺平”、“摆烂”等生活态度,致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风气不断抬头。先秦儒家幸福观中的“以仁节欲”、“达兼穷独”恰恰回答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以及“什么是自我价值”、“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这能够为人们摆脱消极躺平心态、明确人生奋斗方向提供关键性启发。

二是要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儒家的“仁义”思想在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隔阂以及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能够发挥能动的教化作用,对于在快节奏式生活、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推动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快节奏、强竞争带来的压力所导致的幸福感降低等负面效果。此外,孔子和孟子都较为重视人民的物质保障问题,强调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必须充分借鉴儒家幸福观中民生思想的可取之处,推动区域、城乡、行业协调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

4.结语

先秦儒家思想的幸福观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思想,系统来看,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幸福观倡导以“心怀仁爱”为幸福的根本基础,以“仁”指导物质和精神生活实践。此外,在强调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同时,儒家将幸福的实现落脚到“达兼穷独”,从而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民。先秦儒家的幸福观,从根本上树立了仁爱境界的典范,同时颇具应用性和现实性,为人们安身立命、实现价值提供了有益指导。直至今日,儒家幸福观所蕴含的福德一致、利济天下等责任意识和大爱观念仍充满了时代价值,成为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宝贵思想资源。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及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CX22_3581)、江苏大学第21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及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C361)的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儒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来自周国平儒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意思是安于物质生活的简朴,做人做得好就是幸福,强调的是道德生活的完善。 ?收藏 82 33 ?331 转发到微博 转发到私信 全部 热门 关注的人 陌生人当代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 3 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更多 a 82关注 768.7万粉丝 https://weibo.com/1193111400/GBu11jB6J?type=repost
2.王成峰:论儒家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维度摘要: 幸福总是建立在“是”的基础上的,人们总是从他的生存状态出发得到与之相应的幸福观https://ip.sass.org.cn/2015/0610/c153a1746/page.htm
3.儒家幸福观的现代阐释.docx儒家幸福观的现代阐释 中国传统的哲学侧重于从生活的角度关注幸福的基础和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重和谐;主人道,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1623833.html
4.《论语》中孔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孔子的幸福观是由己及人至“天下人”的整体幸福观。“贫富如一”的君子人格、“和居慈孝”的亲睦家庭、“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以及“德政礼治”“富民”“教民”的有序国家构成了孔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这四重向度融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于一体,既包含物质精神兼备的现实生活幸福,也包含追求纯粹精神之乐的http://www.yidu.edu.cn/246010/detail/article/5d7a0c17711a1222fc854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