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儒家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

一个人如果内心永远处于煎熬当中,活着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的心就是烈狱之心,没有片刻的清闲。

作者|杨立华

儒家文化是一种追求获得幸福感的乐感文化

儒家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一种乐感文化,它与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以及佛教的苦感文化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跟基督教、佛教看待世界的目光不一样,儒家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春天一般的,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世界。从乐感文化角度来说,甚至可以把整个儒家精神概括为一种幸福的境界。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的艺术,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

儒家把《四书》编成一个统一的文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是成德,成就个人的道德,但是成德不是唯一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也是目标之一,而且你要注意,在儒家的思想里面,成德和幸福之间是有直接关联的,不是意味着人的德行跟幸福无关,相反人的德行是人能否幸福的根本条件。

我们既然讲到儒家是一种幸福的技艺,我们就从儒家的幸福观讲起。我们看一下儒家所说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子?

“愉悦”与“快乐”是两种不同的幸福感受

《论语》第一句话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论是“悦”还是“乐”都跟幸福有关。但是,在哲学意义上,“悦”和“乐”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第三是程度上的不同。我们在生活当中,人在获得快乐了之后可以追求更快乐,但是要注意,哪怕你想在下次获得同等程度的快乐,刺激度都要再不断地加强。如果我们维持同等程度刺激的话,快乐的程度是不断降低的,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里面的“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而“愉悦”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分程度的,你要么愉悦,要么不愉悦,如果已经愉悦了,其实就已经在最高的愉悦里,不存在、也没办法通过外在刺激变得更愉悦。

儒家的追求是什么?以追求身心的愉悦为根本,并同时不排斥快乐的生活。这是儒家的追求,这是儒家的幸福观。

幸福感取决于是否拥有“幸福的品格”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儒家追求的愉悦可以说是近在手边,唾手可得,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生活最近的近处都能找到,不需要去远方寻找。在某种意义上,愉悦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取决于生活外在的条件,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在的精神。

如果学过《论语》,在《论语》里讲到孔子和颜回的幸福的时候,都是极为简单的幸福。在极度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生活里所达到的幸福,那个幸福是不由外在条件支撑的。在座的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一点。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每个人在物质富裕程度上已经是有点空前了,但在如此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时时处处感到幸福的?所以,儒家所强调的是,一个人能否拥有幸福,能否拥有幸福感,不取决于外在的条件,而取决于你是否有“幸福的品格”。

所以,修身除了成就自己的道德以外,同时也是意味着幸福品格的获得。通过一种德行、一种精神状况的调整,获得“幸福的品格”。

在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看来,一个没有幸福品格的人,你把它放在无论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他都活得不幸福;而一个有幸福品格的人,会超越一切环境的限制,在所有环境里都能找到幸福,内在的德行光辉一定会改变照耀和温暖这个环境,一定会超越这个环境。

中国20、30年的经济发展,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物质丰富的同时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在给国学班上课的时候感触很深,现在国学班主要还是面向高端人群,基本上每个班的同学都是大企业家,按理说这些人拥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眉宇之间应该洋溢着祥和、温暖的气息,但是,很多人没有,很多人眉宇间总很悲惨,比穷苦的人还悲惨。我跟他们开玩笑说有钱人真苦,有钱人比没钱人苦多了,活着都不容易,没钱的人还能想象有钱人的幸福,有钱的人连想象都不能,你说多惨?一个人待在100平米的房子里郁闷和在500平米的房子里郁闷,其实没有不同的,只是后者的郁闷更绝望而已。

儒家讲的思想都跟幸福有关,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的艺术,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说,幸福是最难得到的东西。

到这个地方,让我想起《论语》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孔子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就是没有德行的人,也是没有幸福品格的人。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不仁者,既不能让他长久地在“约”——就是穷困的状态里生活,这样的人容易“谄”(贫而谄),失去自己的生活;也不可以长期处于“乐”就是富贵的生活状态中,富贵必骄。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基本上不是穷困产生的“谄”,就是富贵产生的“骄”。

中国有些企业家,20、30年下来之后,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人垮台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请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是直线上扬,够快吧,这个角度还可以更陡,但是衰落的时候直接是自由落地,连角度都没有。为什么?离不开四个字:“富贵而骄”。黄光裕都进去了,黄光裕为什么进去?还不是因为没学好国学。成为中国首富是好事,但把“中国首富”四个字写在脑门上,那就太危险了。稍微学点国学,你就算没德也有智,做不了仁者,至少要做成智者,会变得聪明点。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穷没有穷到“谄”的地步,富也没有富到“骄”的地步,稍微日子紧点,他就愁,稍微日子过得好一点他就闷。

大家这样不是愁就是闷,不是谄就是骄,内心永远处于煎熬之中。永远处于煎熬之中的心,某种意义上就是地狱之心。一个人如果内心永远处于煎熬当中,活着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的心就是烈狱之心,没有片刻的清闲。

所以,还是要回到获得幸福品格这个问题上来,这是儒家重要的追求之一。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品质?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幸福品格的基础上,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今天大家缺失的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生活中平静、朴素的幸福愉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愉悦,而是这两个字——“无聊”。今天有几个人能摆脱这两个字?忙的时候被事情的逻辑推着走,但一旦闲下来之后,“无聊感”就扑面而来。现在只要一放长假,全国人民都纷纷花钱到祖国各地去看“人”,因为景点到处都是人,除了“人”你什么也看不着。但就是要出去,为什么?就是觉得特无聊,生活怎么能闷成这样子?生活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生活内容怎么可以这么少呢?不行,所以我们就“去远方”,去找“别处的风景”。我有一个朋友酷爱旅游,我跟他说,你旅游的钱要么捐出去,要么直接捐给我,就你现在这样的心境,走到天边也就是换个地方吃喝拉撒而已。因为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走到天边也是如此。

THE END
1.儒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来自周国平儒家的幸福观,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意思是安于物质生活的简朴,做人做得好就是幸福,强调的是道德生活的完善。 ?收藏 82 33 ?331 转发到微博 转发到私信 全部 热门 关注的人 陌生人当代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 3 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更多 a 82关注 768.7万粉丝 https://weibo.com/1193111400/GBu11jB6J?type=repost
2.王成峰:论儒家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维度摘要: 幸福总是建立在“是”的基础上的,人们总是从他的生存状态出发得到与之相应的幸福观https://ip.sass.org.cn/2015/0610/c153a1746/page.htm
3.儒家幸福观的现代阐释.docx儒家幸福观的现代阐释 中国传统的哲学侧重于从生活的角度关注幸福的基础和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重和谐;主人道,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1623833.html
4.《论语》中孔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孔子的幸福观是由己及人至“天下人”的整体幸福观。“贫富如一”的君子人格、“和居慈孝”的亲睦家庭、“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以及“德政礼治”“富民”“教民”的有序国家构成了孔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这四重向度融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于一体,既包含物质精神兼备的现实生活幸福,也包含追求纯粹精神之乐的http://www.yidu.edu.cn/246010/detail/article/5d7a0c17711a1222fc854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