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人的幸福观相同,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人的基本属性来说,人们总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共通性。有的人认为活着就好,生存就是幸福,平安就是幸福;有的人则认为出将入相、功成名就是幸福;有的人则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生活。然而儒家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平平淡淡、粗菜淡饭就是幸福,其典型表现就是“孔颜乐处”。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砖天,俯不作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幸福观的角度来说,孟子所讲的这三种人生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父母、兄弟、亲戚、朋友一生平安,健康长寿就是快乐的,自己一生行事坦荡,做人做事无愧于心,扣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别人就是一种快乐。至于说把天下英才囊括到自己门下,进行教育培养,这是做教师最大的人生幸福。在孟子看来,作为知识分子,教书育人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孟子从人伦关系、人格修养、教育传承的角度说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不仅是自己修养的提高,更是当自己学有所成之后对后人的栽培和教育,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扬。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后辈们愿意虚心去学习,前辈们愿意去指导,先进的知识就会被传承下去,大家也都会得到相应的幸福。
人要生存,就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但人作为理性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理需求,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儒家不否认人们正常的生理欲求,但儒家的幸福观是一种理性的生活观,它希望人们追求比物质需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进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否则的话,人类将与动物无异,只有简单的生理快乐,没有精神生活的幸福。正因为儒家面对艰难困苦而坦然处之,才能激励人们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快乐。不忧不惧、乐以忘忧,人生物质生活的贫困可以由精神生活的充实来弥补,这正是“孔颜乐处”的奥秘所在。儒家生活观、幸福观与生死观是一致的,它是儒家生死观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