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一、何以“缘情而入文”
请看当代作家莫怀戚先生的散文名篇《散步》。
本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寄寓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
对于“散步”与文中所记叙的生活场景、小事,绝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由此,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情”与文中的“情”对接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体悟出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又是一个特写的温馨一幕:两对母子,说说笑笑、不紧不慢地谈论着趣闻、生活和未来,这正是一个被亲情大爱笼罩着的“家庭之乐图”,也正是作者要向我们读者展现的“风景画”。
“科学是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是直接地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别林斯基的话可谓精辟至极。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可以想见,这样的话语,只能是充满亲情的母亲对儿子、或是密友对挚友的要求与“命令”,作为儿子和朋友,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奉命”以待,绝对不会借故推卸担当,这是何等的依靠,又是何等的美丽!
本文其他句段依然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定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实际上,诸如《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等课文,都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式”进行施教——通过情感的领会,学生就会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品词析句,进而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与情感。
二、怎样“披文以入情”
有人说,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质朴自然,因此,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和“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做形象化的比喻,这实在是非常正确、贴切的。
就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来加以说明。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句运用拟人、叠词等手法和句式,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与初春之际春草的特点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其情态是那样地逼真,富有动感与质感。尤其是“钻”字,用得何等生动传神而易之不得;“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春草又是何等的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生命勃发。
读了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眼前就如同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春草图”,又如何不让人顿生热爱、喜欢、沉醉的愉悦之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精妙之所在啊!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对教学来说,亦然。
在《春》的结尾,作者以三个比喻总写春天,给人以生动、新颖之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比喻朴实而清新,将春天是全新的,以及春天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贴切地描绘出来。同时,“刚落地的娃娃”,白白嫩嫩、虎头虎脑、没有任何瑕疵与缺点不足,有的只是无限的希望与美好未来。这又怎能不激起学生、读者对她的喜爱、憧憬之情呢?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简洁地写出了春天是醉人的美,是活泼生动的流动风景线。自古以来,小姑娘就是美的代名词,所以,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美丽,而不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她呢?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表明了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是值得我们信赖与期待的。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散文教学的重要通道之一,并且会使散文教学变得诗意盎然,一路缤纷,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