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对人一辈子都起作用,虽然无形却有巨大、长久的影响。治学也必须注重基本功。
■研究者一开始最需要的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那是一辈子都要用的。知识面还要宽一点,如果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宽,就只能就事论事。
■有问题意识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关键。研究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正确的理论素养对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基本功,对人一辈子都起作用,虽然无形却有巨大、长久的影响。治学也必须注重基本功。治学的基本功,一是知识面比较宽,比较扎实;二是对问题有思考分析的能力;三是文字表达比较好。这三个方面大概就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所说的史学、史识、史才。做研究工作,总得先熟悉它,进而理解它,最后是表达它,缺一不可。对一个研究者来说,凡是具备这三条的,多年后肯定能有比较大的进步和成就。反过来说,这三条里无论缺哪一条,后来的进步都会受到限制。这里,结合历史研究谈一点体会。
扎实的基础知识
关于知识面,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牢固掌握基本知识。
研究者一开始最需要的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那是一辈子都要用的。宁可粗一点,但一定要准确。基本知识要力求系统化,不能只是零碎的。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理清它的脉络线索,牢牢记住那些以后常会用到的事实。基本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出了漏洞,内行人一下子就会看出来,这叫“硬伤”。出现不应有的“硬伤”,人家对你讲的其他东西也就不那么信任了。
第二,要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研究工作的基本依据。
这是知识面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工作中大家都知道材料的重要性。乾嘉时期大家看重的目录学,就是要告诉你这个时期、这个方面有哪些书,它们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我们的前辈学者很多就是从认真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入手的。今天的研究者也应该对有关知识有大体的了解,知道遇到问题该去找什么书。
就历史研究而言,掌握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常要阅读档案资料。这可以说是一种调查研究,尽管它也有不少局限。看档案资料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是“看活了”还是“看死了”。如果看完以后脑子里仍然只是一张一张纸上写的文字,那就是“死”的,说明你没有看懂。如果看久了在脑子里仿佛能再现这个事件的前后经过、中间有什么争论和困难,好像是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事情,那就是读懂了。就像看电影,一张张胶片都是静止的、不动的,但是放在放映机上用电力带动转起来,投射到银幕上就全活了。同样的道理,档案一张张纸,就像一张张静止的胶片,如果只看一张张胶片,看得再仔细还是“死”的。放电影的电力就好比我们看档案资料时的理解力,把它贯穿起来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在你眼前出现的是活的事实,那就是读懂了。
第三,知识面要宽一点。
毛泽东同志认为,研究党史的根本方法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他还提出“古今中外法”,“古今”体现历史的发展;“中外”是既要了解中国这方面,也要了解外国这方面。总之,要有比较宽广的眼界。知识面宽一点有几点好处:
二是知识面宽一点才会有比较。比如,我们研究辛亥革命史,就要对法国大革命史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点了解,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也要有些了解,这样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有些是相同的,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规律性的东西无论在哪里都是共同的。而从不同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各国的特点。如果你对别的都不了解,没有比较,那就规律看不到,特点也看不到,只能就事论事地说说事情本身。
也有人觉得知识面何必宽,需要时临时查查就可以了。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什么知识都具备,有些知识只能边干边学,甚至临时查。但在研究工作中联想是很重要的,把这件事和那件事联系起来想,常常可以产生新的认识。如果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宽,就只能就事论事,连临时想查的念头也起不来,或是不知到哪里查。人们常称赞一些大师知识渊博,这是很重要的。
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治学的重要环节,这方面有几点可以说说。
第一,要有问题意识。
第二,有了问题怎么解决?
研究历史,大家比较认可的叫做“论从史出”。研究历史要发议论,但一切议论都只能从看到的史料出发。看史料时,不能光看不想,需要边看边想,除了进一步弄清事实的经过,还要寻找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一面看、一面想,先产生一些零碎的想法,然后再把这些零碎的想法系统化,形成一个意见。这时最忌讳的是把这些初步的想法马上变为结论,毛病常出在这里。如果忽然看到一个史料好像引起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以为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当作自己的独到见解,随后只关心似乎支持这种想法的史料,越想越系统,不注意与这种想法不同的史料,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片面性。陈云同志讲人为什么犯错误时说,“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看史料也是这样。你看到了这一点再接着往下看,这个只是作为一个假设放在那里,还需要继续验证,也可能往后越看越认为这个看法站得住;或者发现这个看法虽是对的但是还要补充,还有几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也有看到最后发现不是这样的,那就毫不可惜地把原来的看法抛弃掉。这是常有的事情。
第三,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
研究者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事实上,越是重要的问题,越是独到的见解,越要慎重。你提出一个观点后,别人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所以还是尽可能请别人看看,特别是请熟悉这个问题的人提提意见。别人不提,也可以自己与自己作对手来提反问、挑毛病,看是不是站得住。
第四,正确的理论素养对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讲究文字表达
第一,讲究文字表达,最重要的是处处替读者着想。
第四,文字最好口语化,要干净。
最好自己先朗诵朗诵,如果结结巴巴,没法朗诵下去,赶快改。朗诵要有抑扬顿挫,而且要干净有力,不拖泥带水。比如,《毛泽东选集》第一篇,一打开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你看了一下子就记住了。文字干净,读起来也有一种快感。虽然不是写诗,最好也能够朗诵,特别是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