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金融数据标准所包含的规则和指南,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技术依据,在金融数据开放共享、规范使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作者|杨富玉「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金融数据标准是指金融数据领域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要求,旨在促进金融数据的可评估、可衡量和可操作。金融数据标准所包含的规则和指南,是金融活动的重要技术依据,在金融数据开放共享、规范使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础支撑作用。随着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金融数据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金融组织、欧盟等积极制定金融数据标准,大力推进金融数据标准实施,协同筹划国际金融数据标准化新举措。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多层次供给金融数据标准,金融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际金融数据标准制定与实施情况
国际金融数据标准制定情况
国际金融组织侧重金融数据的规则、指南方面的标准制定。2009年,二十国集团(G20)推动全球场外衍生品国际治理,协调各国建设交易报告库(TradeRepository,TR)并共享数据,以提高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缓解系统性风险、防止市场欺诈。为提高数据字段和格式的标准化程度、降低数据汇总的复杂性,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2年制定了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规则建议,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与国际证监会组织理事会(IOOSC)于2017年和2018年联合制定了唯一交易识别编码(UTI)协调技术指南、唯一产品识别编码(UPI)协调技术指南、场外衍生品关键数据要素(CDE)协调技术指南。
欧盟将技术标准作为有关条例的补充和细化。2012~2018年,欧盟先后发布了14项监管技术标准(RTS)、7项实施技术标准(ITS),对2012年发布的场外衍生品、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报告库条例中的有关交易报告要求进行补充和细化。上述20多项技术标准详细规定了交易报告库注册申请规程,市场主体报告交易数据的格式、频度,以及交易报告库收集、验证、聚合、比较、分发数据的规范等内容,并明确要求市场各方遵循有关金融主体、交易、产品标识、交换报文等国际标准。
国际金融数据标准实施情况
ISO以标准为依托,开展有关金融产品标识、交换报文等注册管理。ISO指定国际编码机构协会(ANNA)为国际证券识别编码(ISIN)注册机构,截至2020年8月,全球共发ISIN码6800多万个,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与此同时,ISO指定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为ISO20022注册机构,注册管理686条报文标准,其中包括124条支付报文标准、117条卡报文标准、27条外汇报文标准、332条证券报文标准、86条贸易服务报文标准。
国际金融数据标准化新动向
国际金融组织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协同合作。2020年,G20将加强跨境支付作为优先事项。4月,FSB发布评估报告,认为碎片化的数据标准和互联互通不足是造成当前跨境支付成本高、速度慢的重要原因之一。7月,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发布《加强跨境支付:全球路线图的基石》,建议提高数据质量和直通式处理,应积极推广应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ISO17442标准)和金融通用报文(ISO20022标准),并加快协调制定全球数据交换API标准和个人识别编码标准。10月,FSB会同CPMI等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发布加强跨境支付的全球路线图。
欧盟将进一步规范加强金融数据共享。2020年初,欧盟发布数据战略,规划建立一个共同的欧洲金融数据空间,旨在通过加强数据共享,鼓励创新,增强市场透明度,提高金融可持续性,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市场。欧盟将加强标准、工具、基础设施、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投资,确保数据可用性。
我国金融数据标准制定与实施情况
我国金融数据标准制定情况
结合我国实际,国家标准对ISO标准坚持应采尽采的原则。针对ISO金融数据统一标识、通用交换方面标准,我国已经采标交易所和市场识别编码、商业标识代码、国际银行账户编码、金融工具分类代码、国际证券识别编码、表示货币的代码等国际标准。目前,我国正在采标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唯一交易识别编码、金融工具短名编码等国际标准。
我国金融数据标准实施情况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数据标识注册机构建设。2014年,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中国本地运行系统对外运营,提供LEI的国内注册服务。截至2020年8月,国内LEI持码机构约3万家,约占全球LEI总数的1.7%,已覆盖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法人和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法人。2006年,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证券分委会成为国际编码机构协会中国地区正式成员,负责ISIN编码管理。截至2020年8月,我国共发放ISIN码12.5万个,约占全球ISIN码总数的0.2%。
金融数据标准实施涌现出一些全球最佳实践。在推进金融数据标准化过程中,我国已经探索出一些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实践经验。比如,我国金融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已被纳入国际标准典型案例,其成功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业标准技术审查中设立数据模型审核环节,提升了行业标准的数据规范化水平;二是支持监管系统建设,使监管大数据分析工作具备了基础条件;三是为行业最佳实践方案,支持证券公司借鉴行业数据模型建立自身的数据仓库应用。
我国金融数据标准化任重道远
标准要促进共享赋能创新。一是完善金融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科学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管理权,厘清数据开放、共享和使用边界,科学平衡数据使用的便捷性、数据保护的安全性、数据主体的隐私性,推动数据要素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和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二是完善金融数据标准体系,加强金融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及评价等标准建设,助力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加强技术工具、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和应用处理能力,助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与包容审慎监管,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和国内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