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宸先生(1888年2月14日-1979年11月21日),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的一位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神学教育家、诗人。他是一位深受当时西方哲学和神学影响,而又毕生致力于中国本色神学研究的神学家。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智者,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哲学思辩的理性之光,而他又是一位感情奔放、信仰笃诚的基督徒。他生平适逢中华民族危亡的多事之秋,故他的思想总是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脉搏紧紧相扣,并在时代的变换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思考,努力寻索着中国教会的前进之路,他以“息息前进”的不懈努力作为他的信仰人生。他的神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而是针对时代的问题,提出的信仰诠释,并努力寻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
赵紫宸的著述甚丰,涉猎甚广,他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挑战与问题作出了信仰深思,在不同的经历中对信仰、对神学作相应的调整与反省,本文简简述他思想中的“平衡”观念,以期给今天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些思考。
信仰与理性,往往被人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一提到信仰,一些人就联想到迷信,非理性等。因为宗教本身带有很大程度的情感和神秘等非理性成分。因此,在今天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理性充分展示在人类各种活动中并得到肯定的时代,如何让信仰成为人生命的需要,实现基督徒的人生价值,这是今天教会传福音所面临的挑战;同样,相信上帝全能的主宰,圣灵的奇妙引领和启示的基督徒,如何理解和接纳非信徒理性活动中所包含的上帝的作为与智慧,这是基督徒能否融入社会,成为世上的盐和光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这也是今天神学思想建设也好,基督教中国化也好,必须面对的课题。
长期以来,追求所谓属灵的基要信仰使一部分基督徒产生了理性无用的误解,不少人坚持:唯独信仰,不需理性。认为神学也是无用,只有信仰才是唯一。这种观点听起来很“属灵”,也有一定的市场。这种所谓“属灵”的代价是丧失了许多向人见证美好福音的机会,使个人的信仰走向偏狭。
许多弟兄姊妹都喜欢“因信称义”,“因信称义”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我们承受的救赎之恩,是上帝白白赐给的,借着相信在十字架上为人牺牲的耶稣基督,上帝就称人为“义”(注意不是已经是义人了),更准确的说是:上帝就恢复了人与他自己的合宜关系,但若就止于此,只要信就够了,或者以信废行,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雅各书》的作者呼吁人在信之后要将看不见的信用看得见的行为表达出来,因为有信心没有行为,尤如身体没有灵魂一样是死的(雅2:26)。信只是基督徒生命的开端,要得到救恩,除了相信以外,实无他法,但要进入完全,并在基督里得着更全备的拯救,却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借着信心在生命中见证基督,活出基督,以行为证明自己的信心。赵紫宸用“以信为直”作为基督徒的人生目标,有了信心,还要加上相应的行为,在世上活出一个“信”者应有的生活。一个已经相信的人,必须用来自上帝的能力实现耶稣基督的完全,享受与耶稣基督一同奔向永恒完美进程的快乐。
信心与行为尤如硬币的两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基督徒对于社会的意义就在于从基督信仰里所发出的行为价值。在赵紫宸看来,基督教无他,基督也,他说:“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人格的精神,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人的使命,特别是对于现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发扬我们自己的信德,表彰所信仰的基督。”这是他对那个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前途的见解。在今天也不例外,效法基督,学像基督,以自己的道德行为表彰基督,表明自己的信心,是上帝对历史进程中人的要求,是基督徒表达自己信仰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光和盐作用的必须途径。
赵紫宸一贯强调人的道德与人获救的重要关联。他在救恩观中对“成旨论”和“同一论”的论述,强调了人的努力,强调救赎的行程,纠正了人在上帝面前只是被动接受救赎之恩的消极救赎观。用“以信为直”消除了因信称义所引发的因信废行的误解,使人在经过基督的救赎之后,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上帝永恒的创造之中,实现人生的至善。上帝的救赎因人的参与和努力才有意义,才发生功效。因为救赎是一个动程,不是一个决定了的结局,上帝借着耶稣基督为人打开的通路,需要人自己去行走。
信仰是双向的,上帝从上而下的拯救,给人开了从下而上的路径,人需要对上帝已经成就的救恩作出自己的回应,并且人的回应和努力也是“作成得救功夫”不可少的因素。因信而有美好的行为,才能更好享受与上帝协作的救赎行程之美。
在一些基督徒心目中有意无意还存在着一种界限:属世与属灵。他们按自己的理解把世界分为属世和属灵,与信仰有关的就是属灵的,好的,与信仰无直接关系的,就是属世的,不好的。带着这样的偏见,使他们不愿意或不屑于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事业或活动,这是基督福音无法广传和非信徒无法正确理解基督教的原因之一。丁光训主教曾说:“他们(那些不信的人,笔者注)在教会之外,却不在上帝之外。”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上帝之内,“道成肉身深深影响人们和宇宙的整个生活,没有哪一个领域不受基督恩典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存在所谓属灵与属世的界限,就能帮助基督徒以自己美好的行为参与到社会服务中,特别在中国基督徒还只是少数的情况下,参与社会服务,建立人间天国,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基督教获得理解、认同、尊重的必须功课。
基督徒信仰的归宿在永生,在天国的实现,但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描绘的却是一幅人间天国的美好画景,这是基督徒奋斗的理想,是参与社会的人生意义所在。因为天国是他境的,也是此境的,是未来的,也是不断努力中的现实。在上帝旨意通行的地方,在充满上帝爱人之爱,行公义,好怜悯的地方就是天国。
赵紫宸笔下的上帝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绝对者,而是一位人性化的,具体的位格,是充满温情的慈父。虽然,他在后期思想中,调整了对人与上帝间关系的认识,强调了人与上帝的不同,但他并没有把这位上帝推出人间,放到云霄之上。上帝是爱,有爱就是天国。基督徒所盼望的天国不是一个虚无的精神世界,而是上帝的爱所贯注的人群。上帝由人的信心而加给人有爱的能力。“上帝爱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这永生是上帝在爱中赐予的,也是在发扬上帝的爱中才能完全享有的。赵紫宸说:“上帝与上帝的爱住在心中就是生,因爱而为罪人舍生命是死,因死而自我与人同得发扬上帝的爱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