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是年轻人的主题。但是为什么最近的丧,更加丧?
其次,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使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对于网络的使用使他们的负面情绪进一步深化,作为网络写手,我深知在网络上的倾诉宣泄有可能无法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并使一些偏激的情绪逐渐放大。当他们的负面情绪宣泄在某一平台上时,为整个平台渲染了一种''丧''氛围,里面充满了失望甚至绝望。
而且,一些疾病的出现和学生的追求独特心理。抑郁症、自闭症,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年轻人会去平白无故为自己贴上这一种精神疾病的标签,在这种标签的负面情绪对于自身的刺激下,也许一个只是追求独特的人将这一份独特当真了。
我不喜欢这一种丧文化的大规模传播,我相信人类的心理成熟早期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心理成熟的年龄将会越来越小,但问题在于儿童的确无法有足够的理性、自制力、抗压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丧文化的传播是一件坏事,而且如果他们将这一种负面情绪持久化,对于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其实所谓的“丧”不过是个新名词,其表达的“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在古今中外的年轻人中都曾普遍流行,绝不新鲜。
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从年龄上看,也就是现在“丧”文化主体-90后的年纪。无论是阮籍的“青白眼”,还是他们聚集林下,喝酒、纵歌,在今人看来都足够颓废和消极。
再比如,歌德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维特。
维特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多情善感。他爱上了一个叫绿蒂的姑娘,姑娘却另有所爱。爱而不得让维特痛不欲生,加之感觉自身与社会格格不入,前途无望,最后开枪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据说一经面世,即成为畅销书,是歌德作品中被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可见歌德切切实实刺中了当时社会的“痛点”。
而从书中情节,我们可以分析出维特的烦恼有三:爱情求而不得、社会适应不良和前途黯淡无光。
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呢?我们看看他们的“丧”言语吧:
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年轻人们的“痛点”没有发生变化,仍是爱情、环境与前途。变化的只是表达方式。
没有孩子是不背负着期望长大的,所以,每一代年轻人都有着来自社会和父辈的压力。今天的年轻人,得益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物质并不缺乏,“没有吃什么苦”。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于稳定,“逆袭”、“出人头地”等超越阶层的行为依然不容易实现。尤其对于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
此时,自嘲、自我矮化以降低社会、家庭和自我的期望值,以弥补心理落差和遗憾就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不得已选择。
相比于少年维特的“自杀”,相比于魏晋时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反抗礼俗,当代年轻人的“丧”反应,在“自我保护”与“反抗世俗”方面实在是过于“温和”了。
今天,我们不仅能接受加班、苦读、上进,也开始正视、拥抱生活的更多方面。辉煌成就固然令人赞叹,但平淡如水的普通生活也可以是一种主动人生选择。
就像**《濑户内海》中高中生濑户所言:“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相信年轻人在逐渐成熟、适应了社会之后,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英雄主义”之路,一如他们世世代代的前辈们。
“又丧又积极”的年轻人们已然出现了,不是吗?
其实我感觉现在把丧当做一种文化是一种很不好的体现。因为在我们的汉字的意义来说,丧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而且现在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一些不满。种种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这种文化也能起到一种警戒作用。因为。既然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作为一种不好的体现。它在提醒着人们。要去积极的活着,要去乐观的活着。其实我感觉他现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去消失吧。虽然说这种结果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要积极的去向这方面发展。争取每个人都活的积极健康,阳光向上。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其实有些东西是跟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的,就算是很有钱的人,他过得不一定快乐。可能一贫如洗的人,他过得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快乐的可能就看你如何去做,如何去想。
其实我感觉我也属于丧文化的贡献者的一份子,我是我也是一个日常比较丧的人。对什么都兴致缺缺,每天都感觉自己活的不太如意,我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很难去改变,但是某些东西就是因为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我已经试着让自己去变得乐观积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让自己过的开心。毕竟开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丧文化终究会实现他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