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精选5篇)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开放的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民主的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1.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德育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青少年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形成个人素质的基本要素。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学贴近生活,让其体验生活真理

3.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三、小结

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个人素质的第一战斗线,而德育教学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后的素质。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中学的历史教学有三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智育水平,发展学生的德育素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人们对历史学科教学与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探讨。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类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德育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最终那个要的形式,加强改进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尚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甚远,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比较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占据关键的位置,当今社会各个国家都重视德育教育,各个国家之间的性质不同,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与重点都不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学受到社会部门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与碰撞,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是教学的重难点。中学生是祖国与民族未来的桥梁,新世纪要求德才兼备的学生,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常年被探讨的话题,当今社会再次进行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道德文明的现象相互违背,这些不好的影响,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与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且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攀比,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与人格

(四)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五)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是挖掘学生智慧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要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对德育教育有高度的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还具有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作者:刘继青单位: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关键词:电视;泛娱乐化;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现状

娱乐是人本能的需要,其本质是人喜、怒、哀、乐的表达、思想信息的传递,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之后,尚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主要是娱乐。

娱乐是电视重要功能之一。电视媒介娱乐化是指电视传播内容、信息及表现形式娱乐化。如今,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有:

(一)电视新闻节目泛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对于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媒体只注重从中挖掘娱乐、刺激性因素,而不注重事件本身对于公众的意义、影响,则无疑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例如,“药家鑫杀人案”、“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两个新闻本是涉及刑事案件的硬新闻,然而在对案件的报道中,新闻娱乐泛化报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典型的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

(二)娱乐节目泛化

(三)电视剧娱乐化

1.电视剧“穿越”化

前几年古装剧大行其道,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趋势。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言通通放置在古人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成为古装剧的一种创意。2010年电视剧的编剧们为这种现象找了个合理的解释――“穿越”,如今,“穿越”剧盛行,穿越也成为2010年最时髦的词。电视剧《宫锁心玉》因穿越剧情获得成功之后,《步步惊心》又接踵而至,“穿越”必将是近年电视剧流行的噱头。

2.电视剧中历史人物“戏说化”

最近,微博中有个很经典的段子,叫四爷很忙,四爷指雍正。

微博原文:“打开电视,四爷不是和若曦暧昧,就是正和怜儿缠绵,切频道,四爷他喜欢晴川,再切频道,四爷他娶了甄■。”总之一句话:四爷很忙……

3.电视剧的爱情多角化,视角娱乐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观的确加大了娱乐化的尺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俊男美女、王子公主的美妙场景和名车豪宅的“青春偶像剧”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转角遇到爱》、《公主小妹》、《王子变青蛙》……现实中追寻不到的离奇爱情故事从来都是偶像剧重要题材,只是看电视剧的少男少女们,期待爱情的青少年能将现实与理想中的爱情分清楚吗?

(四)电视纪录片娱乐化

综观当前的电视荧屏,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有一些生硬模仿和简单抄袭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形式,节目创作中为了盲目迎合受众需求,单纯模仿名节目,以揭人隐私为娱乐以及主持人文化涵养低下,给社会和受众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些纪录片以演绎社会阴暗面为能事,在一些冠名“纪实节目”中经常用演员扮演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选题主要是一些畸形社会现象,如“卖身救父”、“偷窥”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来赢取噱头。这些节目终因“品位不高、内容低俗”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电视纪录片创作一旦坠入这种低俗化的泥潭,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如果这种低俗浪潮无尽泛滥,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发展必定走向死胡同。

二、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美国学者的乔治格伯纳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视的“培养功能”,他认为,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与社会观。人们看电视通常只是为了娱乐,因此,娱乐内容最可能发生培养效果。

三、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环境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电视娱乐的积极导向功能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电视娱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认知、道德和审美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电视娱乐文化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一样要发挥教化功能,凸显主流价值观。例如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中,登上舞台的“达人”有为不孕妻子唱儿歌的丈夫、父母双亡的“励志少年”乌日达、等等。此外,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涵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的娱乐内容才会得到广大观众以及青少年的喜爱。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将礼仪与娱乐结合。而《和未来有约》、《成人礼》、《少年成长说》则是将娱乐与高端接轨,在娱乐的形式下彰显对青少年成长的人文关怀,也提升了频道的美誉度。

(二)德育工作者要多渠道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个长期化的过程,更是施与者与授予者互动的一个过程。在青少年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采用单一的方式不能达到青少年心灵接受的效果,必须将这个方式多样化。

德育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达到家庭、社会、学校共育。只有让青少年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真、善、美,感受心灵的愉悦与沟通无阻,才能在根本上抵制电视娱乐化浪潮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政府要加强对电视媒介的监管

(四)引导青少年自身提高媒介素养

《娱乐至死》一书作者尼尔波兹曼不无悲观地指出,既然不能强制人“关掉电视”,要摆脱天生娱乐化的电视媒介的控制,唯一“希望渺茫的方法”是学校教育,要教会学生主动疏离某些信息形式。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才有可能从内心里真正抵制“泛娱乐化”[1]。而让青少年内心真正抵制“泛娱乐化”,必须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人的自然本能总是倾向于感官刺激,倾向于松弛与享乐,人要成其为“人”,就要听凭“理性”的呼唤。而“理性”是需要培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指导,就是要帮助孩子面对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处理好人与媒介、人与媒介信息的关系,合理地安排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

青少年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从主观上能有效减少电视媒介泛娱乐化对其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真正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1.调查方法介绍

用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吉林省内部分高校和高中学生发放了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900份,回收率96.7%,向教师发放了600份问卷,教师问卷回收560份,教师问卷回收率93.3%。

2.调查内容介绍

调查表中主要有6项重要观测点,即: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程度;青少年上网目的;青少年上网遵守基本道德要求;遇到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是否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意愿。

3.调查结果分析

(1)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程度

在对“吉林省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程度现状”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不好”的人数占50.7%,选择“非常差”的学生14.6%,选择“很好”和“一般”的分别占28.5%和6.2%。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做得一般,占到总人数的51.8%,选择“不好”的也占到44.6%。这个数据说明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学生做好道德教育工作,以此来普及和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2)青少年上网目的

(3)青少年上网遵守基本道德要求的状况

39.2%的青少年表示有遵守基本的道德的习惯,24.7%的青少年平时没有遵守基本网络道德要求,而有36.1%的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调查相对来说情况要好一些,有占到总人数88.6%的教师上网时遵守了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过仍有4.3%和7.1%的教师表示没有遵守和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遵守。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远远不够,超过1/3的人对网络道德规范要求还不是很清楚,更应该说明的是教师有时都做不到,何况自制力薄弱的学生。

(4)遇到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

网络不良信息随时充斥着网络。在对网络不良信息处理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青少年遇到网络不良信息会主动“不予理会”,占总人数的86.3%,另外8.9%的青少年选择“举报”,“点击查看”和“主动删除”的学生各占0.7%和4.1%。教师对于不良信息的处理情况,63.1%的教师表示在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时,会主动不予理睬,33.2%的教师选择删除。面对不良信息大部分的师生主动“避让”,而不会通过向公安网络监察的部门举报方式来举报不法网站和链接,以此来维护网络环境。

(5)是否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57%的青少年希望对其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还是积极向上的,有意识培养网络道德的意愿;而“不希望”和“无所谓”定期举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意愿“也分别占到了15.3%和27.7%,这说明还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认识肤浅,这两个选项在调查结果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92.3%的教师希望定期举行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只有少数教师表示“不希望”和“无所谓”,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支持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和讲座,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6)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意愿调查

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采取什么方法最为有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提供了5种方式,分别是通过互联网、课堂和讲座、书籍、家长教育和其它。55.1%的青少年都选择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一半的被调查教师支持通过互联网进行道德教育;另外选择“课堂授课”和“书籍”的教师占到42.3%,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和青少年都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种方式能给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规范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

4.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对策

(1)提高教师网络德育的意识和水平。青少年受到网络信息的双面影响;一方面,网络世界的到来给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青少年积累知识、沟通交往提供便捷条件;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发展、道德成长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教师首先要具备网络信息素养,能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只有提高教师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促使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德育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

(2)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放性和匿名性使许多青少年出现困惑和失控;只有青少年在网络中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具有一定的自制力、文化判断力和选择力,才能准确、高效地解读、评价信息。

(3)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德育氛围。学校校园网络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单独靠教育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校园网络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校园网络的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处理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以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效能。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对青少年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判断有很大的干扰作用。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遨游空间;国家应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通过对信息通道的控制,抑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不利的环境因素。学校更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保证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结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以独有的平等、自主、开放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单纯从网络的弊端方面考虑,完全阻断青少年的网络诉求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的加强引导和教育力度,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进而促进吉林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1]高英彤,王在亮.美国对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监管经验探析——以教育为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12(01)

[2]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

[3]谢晨.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4]何艳丽.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J].新闻爱好者.2011(20)

[5]董蒙.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径[J].教育探索.2011(08)

THE END
1.关系预告:相亲,也许是一段新关系的开始有戏澎湃新闻脱口秀式聊天节目《关系》第二期主题《相亲》。 梁姨和七七请来了不同年龄层的朋友们,他们都有过真实的相亲及约会的经历。从相亲开始,又不限于相亲,透过男女约会过程来观察两性关系和社交心态。 有戏出品节目“关系”之《相亲》预告片。(00:43) 栏目介绍:叛逆妇女梁姨和七七,每日的工作就是狂刷影视综和纪录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26910
2.结婚前必看的6部神级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涉来自教育干货结婚前必看的6部神级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涉及了夫妻、情侣、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帮你认识自己,摆脱迷茫焦虑,拥有正向的情绪价值[鲜花] ? https://weibo.com/7308132566/Nc4ZcoQAi
3.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制作观念已经发生的很大的转变。以新纪录电影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三维特效,CG动画等进行情景再现,采用故事化手法。将最初只是用来记录真实的纪录片模式,转变为带有娱乐大众性质的娱乐纪实模式。这种风格的转变可以说是我国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必然结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57pjwch.html
4.《影响第39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婚恋》纪录片高清完整版来源:1905 分类:纪录片 热度:151 时间:05-18 年代:2018 地区:内地 类型:纪录综艺 评分:6.7导演:主演:张瑜霍建起田羽生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情感从对蒙昧禁锢的突破到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时刻与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步相拥。而银幕上的婚恋观念,如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而变得千姿百态。全部线路http://www.sody123.com/jilupian/33.html
5.不结婚就该判刑?这部《剩女》纪录片真实到令人窒息这部《剩女》纪录片真实到令人窒息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 20世纪初的抗议,促成了这个节日的诞生。 目的当然是为了争取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 然而100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依旧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公与性别歧视。 所以我们依然呐喊,依然在争取作为一个人的自由。https://m.6pian.cn/news/5554.html
6.相亲遭遇年龄歧视,她拍了部纪录片解答都市女性为何单身然而,在积极投入各式各样的相亲活动后,董雪莹仍然没有遇见合适的另一半,甚至还遭受了年龄歧视。在传统的相亲市场,婚恋与生育绑定,女性的年龄是被格外关注的要素。 抱着对都市婚恋生态里种种怪现象的困惑,董雪莹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回应内心的谜题。与此同时,她也试图呈现一个日益显影的社会现象——都市里的单身浪潮。https://www.yicai.com/news/101359408.html
7.克里斯汀·史莱特1家世背景 2婚恋状况 3演艺经历 4主要作品 电影作品 纪录片作品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 5荣誉记录 6人物轶事 7人物评论 8词条图册 1家世背景编辑 父亲迈克尔·霍金斯(Michael Hawkins)是知名肥皂剧演员,母亲玛丽·乔·斯莱特(Mary Jo Slater)是选角经纪人。 克里斯蒂安小小年纪就开始从事表演,1976年7岁的他出演了肥皂https://baike.sogou.com/v8212317.htm
8.结婚生子是一场骗局吗?8部女性婚恋高分影剧豆单1975 / 法国 / 纪录片 短片 / 阿涅斯·瓦尔达 / Catherine 阿涅斯·瓦尔达 06.《沙漠之花》 “我从不去说服任何人, 我只能告诉整个世界需要去做什么。” 导演:雪瑞·霍尔曼 豆瓣评分:8.7 世界名模华莉丝出生在索马里的沙漠。3岁时,她被施以女性割礼。12岁时,父亲为了得到五头骆驼,试图将她嫁给60岁的老头https://www.douban.com/note/605633006/
9.纪录片如何讲故事纪录片如何讲故事 2014年第7期 纪录片如何讲故事 ◆张国权 纪录片,是指对实际世界进行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的 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观念冲突和价值冲突,在 电影电视节目,是一种与故事片相对的影片形式,通常情 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凸显。例如,在纪录片《灭绝 况下不需要演员进行表演,并且纪录片讲求真实https://wenku.baidu.com/view/818989e1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3d.html
10.浅析纪录片创作中细节的运用——以纪录片竹编女孩为例.doc西方电影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是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 格里尔逊。 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 。 1 美国《电影术语辞典》中认为: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 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 的发展。 2 《牛津词典》:(纪录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22/134671594.shtm
11.婚恋新风,相亲相爱!“不一样的婚礼”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1. 作品具体形式不限,可以是微电影、纪录片,也可以是动画、沙画等。接受MPG、MPEG、AVI、MOV、WMV、MP4等格式文件。 2. 作品应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准,画面干净,不带角标、台标、水印或标识。 3. 作品时长控制在2分钟内。 4. 申报人或申报单位应为报送作品版权所有者,参加活动的作品版权明晰,画面、音乐http://news.bandao.cn/a/1726357836253457.html
12.中国婚恋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与实践第二章研究中国婚恋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叙事模式与叙事特色,在婚恋类纪录片叙事结构上主要划分为线性结构与板块结构两大类,并结合相关优秀作品进行阐述。在叙事模式上,研究“跟拍”+“采访”新的模式探索,发掘“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融合下在婚恋类纪录片的创新魅力。在叙事特色上,通过观看大量作品与文献,总结https://wap.cnki.net/lunwen-102010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