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卫风氓的原文及翻译

氓之蚩蚩(1),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3),来即我谋(4)。

送子涉淇(5),至于顿丘(6)。匪我衍期(7),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8),秋以为期。

乘彼诡垣(9),以望复关(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11)。

以尔车来,以我贿贿(12)。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5)。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16),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17)。女也不爽(18),士贰其行(19)。

士也罔极(20),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21),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硒其笑矣(2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隅则有泮(23)。总角之宴(25),

言笑晏晏(25)。信誓旦旦(26),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

(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贸:交换。

(3)匪:非。

(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

(5)涉:渡过。淇:河名。

(6)顿丘:地名。

(7)衍(qian):过,拖延。

(8)将:请。

(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

(10)复关:地名,诗中男子居住的地方。

(11)体:卦体,咎言:不吉利的话。

(12)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13)沃各:润泽的样子。

(14)耽:沉迷,迷恋。

(15)说:同“脱”,摆脱。

(16)徂(cu):去,往。

(17)渐(jian):沾湿,浸湿。帷裳:车饰的帷幔。

(18)爽:差错,过失。

(19)贰:差错。

(20)罔极:无常,不可恻。

(21)遂:安定无忧。

(22)硒(xi):大笑的样子。

(23)隅:即“湿”,河名,指漯河。泮(pan):岸。

(25)晏晏:和好柔顺的样子。

(26)旦旦:诚恳的样子。

【译文】

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

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

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

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迁。

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

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从我嫁进你家门,三年吃苦又受累。

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差错多。

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当你妻子整三年,终日忙碌活全干。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

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

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

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一、《氓》诗产生的年代与地域

根据《毛诗序》言“宣公之时”可推知,《氓》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7世纪,距今大约2700年左右。它产生的地域,诗中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多处提到顿丘和淇水。对淇水没有异端,即现在从西南到东北,斜贯浚县全境的淇河故道。但对顿丘,个别古籍注释虽有异说,但大多数群经正史都把《氓》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顿丘”,标注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最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都详细注释着:“《诗·卫风·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在春秋卫地,今河南省浚县。”郦道元的《水经注》“淇水”卷中说得更为详细,曰:“淇水,迳雍榆城南,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北迳白祀山(现在白寺山)东,又北屈而西转,迳顿丘北,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过顿丘,淇水又东北迳枉人山(象山和善化山)东、牵城(王庄乡前军寨村)西入内黄境。”《水经注》中提到的雍榆城、同山、白祀山、枉人山和牵城,均在浚县境内。

二、《诗经》时期劳动人民的婚恋观

《诗经》所处的时期,正值商代末期。受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婚恋观念集中表现为:(一)以忠贞不渝为尚,视二三其德为耻。《诗经》在赞扬和肯定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真挚专一的严肃爱情态度的同时,也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二)男女对终身大事有强烈的自由意识。在《诗经·国风》中,从很多情歌中可以看出,男女恋爱结婚是比较自由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诗反映了婚恋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能正式结婚。还有一部分诗反映了恋爱婚姻受到限制和破坏,使得一些青年既想追求真正的爱情,又不得不瞻前顾后,从而陷入痛苦之中。(三)男女在相爱中,感情抒发炽热,语言表达温柔淳朴,相爱活动大胆热烈,特别是女方比男方更为主动、直率,毫无芥蒂与顾忌。同时,以原始性爱为基础的自由恋爱,是极为普遍的。(四)劳动人民的择偶标准是重视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但首要条件还是看重人的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

三、《氓》诗的主题思想

诗经《氓》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爱情;二是诉说婚后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三是对背弃信誓之人并不留恋,抱着“亦己焉哉”的决绝态度,毅然大归离开男家。它的主题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诉男女不平等、为妇之苦,对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三是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诫社会同友要当心,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综观全诗,实为刺时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THE END
1.论《诗经秦风》的婚恋诗毕业论文经管文库(原现论《诗经-秦风》的婚恋诗毕业论文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45984-1-1.html
2.诗经里婚礼习俗这些诗篇为我们提供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人们的婚爱观念和风俗习惯。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一时期青年男女们淳朴热烈、率真健康的情爱世界。甜蜜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热切向往和追求的,这一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因此,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真正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https://www.da-quan.net/wa/dtye37han33hc7catdh.html
3.诗经中的婚俗文化(精选6篇)从上面列举的《诗经》婚恋诗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婚制制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如果缺少这一成婚条件,就会受到谴责或酿成悲剧。 (二)上巳之恋 第2页(共7页)《诗经》产生的时代,由于周代社会毕竟去古未远,新的婚姻观念还未根深蒂固,上古婚姻遗风仍然顽固地存在着,男女在恋爱上仍是比较开放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pfuszbf.html
4.《诗经》婚恋诗研究《诗经》婚恋诗研究《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中婚恋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和情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婚恋文化的珍贵资料。一、关键词:1、《诗经》婚恋诗;2.古代婚恋文化;3.情感表达;4.家庭观念;5.社会影响。二、内容:1、《诗经》婚恋诗概述《诗经》中的https://open.docin.com/p-4549874735.html
5.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的当属东西方青年的婚恋观念问题。在摈弃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固守, 经过“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 又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 到目前西方婚恋自由观进入青年一代婚恋思想的时候,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6.讲座回顾《诗经》的人类学研究:女性及其在两性关系中的情感表达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荣誉教授Rémi Mathieu以“《诗经》的人类学研究:女性的地位及其在两性关系中的情感表达”为题主讲,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汪春泓教授与谈,中山大学中文系郭丽娜教授主持活动。 Rémi Mathieu教授从《诗经》的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Dk5OTI3Mg==&mid=2247564780&idx=2&sn=b3153b4e00f8c9dbd785cb6b7cba32bb&chksm=fa8372f42dd04e82dddaf5498470b97db37a42b0b9d14cbdd8c00089334bf132297d70b9c6e4&scene=27
7.《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诗经》中大量的婚恋题材的诗篇,不仅生动展示了我国上古先民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婚恋生活,而且以高度艺术概括力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婚姻现象的本质。那么,我们从人类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去研读其中的婚恋诗,就可以真切地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而且可以更客观地揭示它与原始宗教信仰、民俗文化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158520.nh.html
8.[诗经]《诗经》中的婚恋诗一《诗经》中的婚恋诗 (一)相慕相恋 《诗经》第一首便是人们熟知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https://www.wansongpu.cn/display-45380.html
9.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及生活.pdf但也较为繁杂和分散,如《三 国志》、《魏书》、《晋书》、《南史》等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世说新语》、《搜神记》、 《太平广记》、《颜氏家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文集,都能找到关于当 时人们婚姻传统、礼仪、规定及观念的资料,还有《诗经》、《玉台新咏》里的 爱情诗歌也反映了当时女子的婚恋观念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831/24420689.shtm
10.7《诗经》中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诗有()。A.《齐风?南山》B《关雎》一诗出自《诗经》中的( )。 A、 《周南》 B、 《郑风》 C、 《小雅》 D、 《周颂》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螽斯》选自《诗经》中的()。 https://m.12tiku.com/newtiku/9999/89141983.html
11.《诗经》草木意象探析摘要:《诗经》中涉及到众多与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草木意象,先民们或因草木而触发情感以咏叹,或以之为婚恋生活的寄情之物,或以之为祭祀而表达虔敬之情,这些意象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草木意象的探究,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及其表现出的时代文化现象。 https://www.fx361.com/page/2014/0926/13719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