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触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那是以往教育中从未听说过的东西。
可是细细想想,它确实讲了我们的教育所忽略的人的各种需要,解释了这些需要导致人们产生追求和欲望,比起「全心全意」那一类说教,它更能剖析人们的心理和动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中被广泛使用,它可以成功地解释处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的需求差异,如何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压抑个体需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比如,当人们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后,希望获得尊重和体验自我实现的要求必然出现,如果得不到满足,社会就很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因为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离不开高度尊重人的自由的发达社会。
布鲁克斯认为,两种模型存在着巨大差异。「四种幸福」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从自我超越的个体走向人际关系,最终走向卓越与集体的发展。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巅峰则是个体的发展。「四种幸福」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体验的巅峰在于超越自我,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境界在于解放和实现自我。
马斯洛的理论冲破了以往禁锢私念的宗教和道德体系,强调自我解放和发展,这一理论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力。
例如,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者芬克尔(EliFinkel)曾出版了一本名为《要么十全十美,要么一无是处的婚姻》的书籍,提出了对当代婚姻的许多有趣的见解,但完全是依据马斯洛的框架来解释婚姻。
根据这一框架,婚姻是为了支持双方个体得到自我实现而存在的。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发展、成长,同时不过多侵犯对方的个性。你的配偶应当帮助你实现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要努力去认识最真实的自我,与此同时,配偶之间也要相互指导对方。
芬克尔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这一定义是婚姻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布鲁克斯则对此表示质疑,他觉得这种婚姻观念冷漠而又疏离,并表示:「如果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而结婚,那么你会经常感到沮丧,因为婚姻,特别是育儿,会不断地拖着你远离自我目标。」
相比之下,在「四种幸福」这个框架中,婚姻可以成为一个令人喜悦的学校。人们可以因为一时激情而结婚,他们也会共同在厨房里忙碌,追逐蹒跚学步的孩子,又或是在夏日的野餐桌边看着家人,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仅仅以「自我」的身份完全无法体验到的。
这一切恰恰是因为你的自我融入了一个名为婚姻的单元之中。你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在为这个单元做贡献的同时,你投入了一部分自我,因此给予和接受,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间的区别消失了。
布鲁克斯认为,不仅仅是结婚,在一切事情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指向一种冷静而难以得到满足的自我实现。然而,大多数人不是在其他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平静状态下才体会到最深刻的人生意义,而往往是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在那一刻,正义、牺牲、胜利、欢乐、群体的力量,让利己和利他融合在一起。
布鲁克斯不同意芬克尔的观点,他觉得这恰恰是对马斯洛理论的否定。他认为现在的许多父母正在摆脱前人的道德观,走向注重契约与融合,并且相互让步的爱情。
那么一个对所有人都有意义的问题就产生了:我们到底要什么?
(图片来自Unsplash)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科学博士,现任美国长岛大学商学院管理系主任,终身教授。担任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的客座教授,并成为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萧教授在英荔商学院开设有《商务统计》《收益管理与定价》等优质MB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