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当代内涵理论

原标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当代内涵

按照个人意愿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并践行正确的婚恋观,是个体实现爱情甜蜜、婚姻美满、人生幸福的首要前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大众对爱情问题、婚姻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人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体主义的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婚恋道德相抵触的错误认知。因此,需要立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观点,科学把握其中的真理性内涵,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指导,积极培育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型婚育文化,全面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当代内涵一:爱情应当经得起伦理道德的追问

爱情,犹如温暖的阳光,犹如甘甜的山泉,是两性之间基于生物本能而自然生发的美好情感。作为人类性冲动的最高形式,爱情以生理性别差异为自然基础,以生理发育成熟为自然前提,以实现生理结合为自然目的,具有毋庸置疑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曾陷入炽热的爱情体验中,不仅曾为妻子燕妮写下过“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对我是鼓舞的泉源,对我是天才的慰藉,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的滚烫诗句,还坦言:“爱情,不是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萧特的‘物质的变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发生在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一种爱的感觉都可被称为爱情,爱情不是对自然生发的性冲动的简单定义。除具有亘古不变的自然属性外,爱情还具有伴随着文明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社会属性。

相较于自然属性,更能决定爱情本质的因素是它的社会属性。对此,恩格斯亦指出:中世纪的“骑士爱情”不配被称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它缺乏充满激情的性爱冲动,而是这种以通奸形式发生的性爱冲动既不能保证爱情的排他性与持久性,又经不起“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道德追问。所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缺乏激情冲动的情感固然不可被称作为爱情,但经不起道德追问的激情冲动,同样也不配被称作为真正的爱情。在当代,爱情应当同时具备“自主”“互爱”“排他”“持久”的特征。

当代内涵二:婚姻应当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

所谓“婚姻”,在社会而言,是抽象的制度规范;在个体而言,是鲜活的夫妻关系。但是,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从未规定两性在结婚前应当首先建立爱情关系。事实上,根据唯物史观,自男子倚仗其财富地位建立起父权性质的个体婚制,即传统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后,婚姻便难以与爱情兼容。这是因为,此时的个体婚制只要求妇女遵守“一夫”的婚配规范,并不禁止男子通过杂婚、多妻(妾)以及通奸行为继续享受群婚制的便利。因此,恩格斯愤怒地指出,个体婚制“在历史上绝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并且,为了阻断爱情与婚姻的自然关联,防止基于爱情的自由结婚会损害家族利益乃至冲击统治秩序,传统社会的个体婚制还收回了本应归属于婚姻当事人的恋爱自由权与婚姻自主权。此时,婚姻获得合法性的首要前提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性若在婚前自由恋爱,“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儿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从而,现代的婚姻制度要确证自身具备更符合人性的文明本质,便应赋予婚姻当事人以充分的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便应为爱情朝向婚姻方向的自然发展扫清道路、创造条件。

然而,就像恩格斯指出的,由于“统治阶级仍然为受众所周知的经济影响所支配,因此在他们中间,真正自由缔结的婚姻只是例外。”“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在当代,即便法律已确立了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但依然不能保障世俗的婚姻会自觉地以爱情为基础。而一旦结婚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因素的考量,便意味着婚姻家庭会经由事先规定好的结婚价格而堕落为粗鄙的场所。所以,我们应当信仰这样一种婚恋观——幸福的婚姻只能以爱情为基础,结婚的动机应当除了相互爱慕的因素再无其他。

当代内涵三:爱情能够在婚姻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因此,爱情是一种浪漫的信仰,婚姻是一场严肃的修行,是夫妻双方基于爱情而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会合乎道德。”对于已婚者而言,基于先在的爱情已固定为受法律保护的婚姻,他/她便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守护这份已被世俗所认可的爱情,并努力保持爱情关系的专一、纯洁、持久和愉悦。换言之,基于人类的理性、良心及责任,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克制任何经不起道德追问的情感冲动,自觉抵制来自婚外的“新鲜”诱惑。唯其如此,我们的婚姻才不愧为文明、高贵的人类婚姻,我们的家庭才能成为温情脉脉、和睦幸福的人生堡垒。

(潘萍,作者为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

THE END
1.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理论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每一个研究领域他都不会浅尝辄止。在婚恋观方面也同样如此。关于婚恋观,马克思在爱情的本质、婚姻家庭的基础、婚姻自由、婚姻道德等方面都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婚恋观的研究,以期为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理论支持。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fwx-z201511090
2.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进行婚恋观教育, 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 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 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强人性化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把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基本部分加以探讨, 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3.加拿大人的婚姻观(精选三篇)二、胡适婚恋观形成的理论背景 这几场恋爱, 使胡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婚姻和恋爱带给人的冲击, 也使他获得了对自由婚恋欲拒还迎的、“中本西用”的、中西结合的新的认识。 胡适向往美国的婚姻观, 认为“美国男女结婚, 都由男女自己择配”, 他崇尚婚姻自由。婚姻自由在当代的中国已经被普及, 不会有人再注意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c4j2u0.html
4.河南共青团联系信息部门、媒体单位大力宣传目前关于婚姻、生育的最新政策,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动向,与社会相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豫见最美爱情”“在校园遇见最美的你”推荐评选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崇尚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青年,为青年大学生婚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http://www.hnyouth.org.cn/league/announcement/id/3832/stype/1
5.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错误的包括()。“严谨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说明 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https://www.shuashuati.com/ti/34f36b1fdbf140cfba2dd2f87d68b87b.html?fm=bd6993c1559597fcb31089724985cd866b
6.关于开展202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经省委宣传部领导批准,决定开展2024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研究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特点,提高青少年发展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新时代青少年工作实际,教育引导http://kjc.www.sust.edu.cn/info/1055/4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