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学的角度—适者生存原则);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同作用与升华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再生与增强过程;
(2)自我规划:实例楷模法、认知楷模法、激发自制力。
4、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论与社会认知论);
5、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决定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偏差理论
1、社会次文化理论(社会小团体的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
2、社会互动理论(引申出“标签理论”);
3、社会联结理论
(1)依附感—个人与社会的感情联系;
(2)承担感—基于目标而进行的努力,为理想付出的行动;
(3)参与感—对活动的投入;
(4)信念—对价值体系的认同。
4、整合理论(将不同理论进行整合)。
【常见考察】
理论是实务的基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在上述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在中级综合能力中有过详细的讲解和学习。以“理论+案例”的形式考查可能性大。
(一)成长发展与维护合法权益方面
方面
成长发展
1、思想引导—思想道德教育辅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生命教育);
2、习惯养成—行为指导与训练(行为治疗、规范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3、职业指导—就业服务(职业规划、就业信息咨询等);
4、婚恋服务—婚恋交友(健康婚恋观、青春期教育等);
5、社交指导—合作意识、沟通交往能力。
维护合法权益
1、困难帮扶—政府救济和保障;
2、权益保护—个案维权服务;
3、法律服务—法制宣传与法律咨询;
4、心理疏导—心理问题治疗。
(二)预防违法问题
1、一般预防—行为修正、就业辅导、健康成长、家庭社区支持等;
2、不良行为干预
(1)表现:吸烟、饮酒、逃学违纪、沉迷网络等;
3、严重不良行为矫治
(1)表现:打架斗殴、吸食毒品、赌博、盗窃等;
(2)开展服务:矫治、观护帮教服务。
4、重新犯罪预防
(1)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监所服务、保护处分、观护帮教、亲职教育、刑事和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
(2)民事案件—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家事案件。
青少年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成长发展、维护合法权益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问题。考生需要注意成长发展主要是针对个人方面的专业服务介入,需要了解和掌握,在遇到“对于青少年阶段遇到的问题如何采取行动”这类问题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若是案例中涉及违法问题,则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违法问题的预防和专业服务的介入。
某中职学校为解决新生迟到、旷课和逃学问题,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调研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有的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更谈不上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还觉得前途渺茫,不知道如何规范未来。
问题: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社会工作者在该成长小组中采用了哪些治疗技术。
班杜拉认为青少年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规划",要使青少年实现自我规划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诱发改变、类化、维持。班杜拉提出了以下几种治疗技术。
(1)实例楷模法。引导青少年观看实例,如电影、电视、录音带的示范,使当事人学习适当的行为。
(2)认知楷模法。由增加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着手,如提高青少年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
(3)激发自制力。要求青少年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能的行为,或经治疗者的示范,使青少年发现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与对事情的掌控或驾驭能力,经过试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