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伤理论的尝试性思考——创伤是生命的体验和需求

“创伤”一词本是医学用语,源起于希腊语,指的是机械因素引起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第一次赋予“创伤”文化含义。凯西·卡鲁斯认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1],并且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而且会频繁出现幻觉,人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创伤事件在经历者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人焦虑、恐惧、绝望,对经历者此后的生活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其生存。经历创伤的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所以讲述有关创伤事件的故事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集体行为。对创伤经历的讲述需要听众,需要见证。而文学恰恰正是见证创伤记忆的最好形式。尼克拉·埃伯拉汉姆和玛丽亚·托洛克认为,创伤事件会使经历者内部心理分离,将自我分为两个,一个是体验创伤的自我,另一个则是在经历创伤后幸存的自我。幸存的自我将文学作品作为证词见证了创伤事件及其对创伤事件的记忆,让更多人有机会间接体验二手创伤事件。

一.文学作品见证创伤、解释创伤

1.文学作品对创伤的见证是后知后觉的行为,具有失却性。

2.文学作品解释创伤,从而缓解创伤之痛。

创伤文学作品不仅见证创伤,同时也解释创伤。创伤文学作品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来讲述创伤经历,选择的隐喻不同,讲述方式就不同,对创伤事件做出的解释也自然不同。解释创伤是创伤事件的亲历者通过痛苦而刻骨铭心的反思和重构而达到对创伤事件的把握。[3]人的生存本能决定了人有治愈创伤的本能,无论是生理上的创伤,还是心理上的创伤。人之所以对某一事件感到恐惧,是因为其不可把握性。因为事件对人来说是个谜,所以该事件对人所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可把握、无法预知的。如果人可以通过见证和解释的方式对创伤事件进行把握,那么创伤事件带给人的神秘的恐惧感定能得到缓解。尽管见证创伤、解释创伤都是对创伤事件的某种程度的重复,而每重复一次,就加深一次创伤事件留给人的印象,但是让人遗忘也绝不是缓解创伤之痛的上策,因为强制性的遗忘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不仅达不到遗忘的目的,而且只是一种逃避。人只有直面创伤,踩过创伤留给人满地的支离破碎,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成熟起来。只有痛苦才是孕育美丽的土壤,只有创伤才是人甚至人类攀向成熟的阶梯。

人类童年时期以神话的形式解释创伤,这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体现。例如,中西方对世界和人的起源各有各的神话。古老的中国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而在西方,《圣经》中讲到耶和华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尽管这两个神话内容不同,但却都是古老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起源做出的解释。世界如何形成、人是怎么来的,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根本创伤之一。因为世界和人的起源是那样的未知,那样的不可把握,这些答案像谜一样让人类感到不安恐惧。人类必须要对此做出解释,见证这一创伤,方可安顿其精神,而人类在幼年时期选择来见证和解释这一创伤的形式正是神话。

二.读者在阅读时选择创伤理论是生命体验和需求所致

如果说创伤文学作品是对创伤的见证和解释,那么阅读创伤文学作品则首先是对作品中创伤的再次见证和解释。但是,对于读者而言,阅读创伤文学作品见证和解释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创伤,同时也见证和解释了读者自己生命中的创伤。读者在阅读时选择创伤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出于理性,而是读者本人生命体验和需求所致的必然抉择。

1.读者是创伤的读者

首先,读者一定是创伤的读者。没有人不是生来就带着创伤的。人的出生都是从一个混沌和谐的环境中(即母亲的腹中)经过暴力作用(即出生时经历的挤压、拉扯,听到的撕心裂肺的尖叫声等)来到了一个陌生、分离的世界。这种暴力作用和分离感作为我们出生时的创伤记忆,被永久的保存在了我们的细胞记忆中。细胞记忆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人出生时的创伤记忆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抗拒,它像背景音乐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停的播放着。

2.相近频率吸引创伤解读

其次,创伤的读者在阅读创伤文学作品时,一定会读到创伤,但这并非出于理性。如果我们将世界理解为一个巨大的能量场,那么能量的振动频率则影响着世间万物的亲疏远近。物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和它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振动起来。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既然创伤是与生俱来的细胞记忆,那么这些创伤记忆一定会吸引与其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创伤。因此,是读者的创伤频率将文学作品中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创伤吸引到了读者的视线里,即物以类聚。

3.创伤是读者的生命需求

再次,阅读创伤文学作品是创伤读者的生命需求。刚失恋的人都会选择听伤心的苦情歌。在未经世事的旁观者看来,欢快的歌曲才有可能让失恋者快乐起来。但其实,人失恋时对苦情歌的选择是出于本能。苦情歌的凄惨旋律和悲伤歌词是对失恋者创伤经历的见证和解释,而这种见证和解释如同及时雨一般抚慰了失恋者受伤的心灵。没有人会否认受伤时需要抚慰是一种本能。如苦情歌一样,创伤文学作品也是对创伤读者的抚慰,是创伤读者的本能需求。

同时,创伤文学作品还是对创伤读者的喂养。由于出生时被存入细胞的创伤记忆,再加上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创伤事件,经历创伤就变成了人生活模式的一部分。从生理学上讲,当人在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人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即“胜肽”,随着血液到达身体每一个细胞。久而久之,细胞感受器会对某种胜肽产生特定胃口,产生饥饿感。[4]所以,创伤读者的感受器则会对创伤产生某种程度的依赖,即使是在不经历创伤事件的时候,创伤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的创伤来产生特定的胜肽,喂养饥饿的细胞。

也许读者并不能也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创伤,但正如对于作者而言那样,对于读者来说,创伤是孕育美丽人生的土壤。创伤对于个人和人类集体而言,都是无法逃离的必然,它一直在那里,等着人们不断地去经历它,去见证它,去解释它,去治愈它。

THE END
1.创伤理论(精选六篇)摘要:《秀拉》是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小说以秀拉和奈尔的友谊为线索,展示了黑人女性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创伤及困境。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奈尔遭受的创伤,并试图找出复原之路。 关键词:《秀拉》,莫里森,奈尔,创伤与复原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v8snfi0.html
2.弗洛伊德创伤理论的翻译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英文,英文翻译中文弗洛伊德创伤理论问题补充:匿名 2013-05-23 12:21:38 Trauma theories of Freud 匿名 2013-05-23 12:23:18 Freud trauma theory 匿名 2013-05-23 12:24:58 Floyd wound theory 匿名 2013-05-23 12:26:38 Freud's trauma theory 匿名 2013-05-23 12:28:18 Floyd trauma theory;http://www.zaixian-fanyi.com/fan_yi_8349519
3.破伤理论给我们其实是什么启示和启示破伤理论给我们启示:破伤理论启示我们,在文化创伤理论的建构中,创伤在社会过程中的演变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承载群体(即传播创伤事件的人)去制造创伤意义,并将其传播给整个社会群体。为了成功地构建出创伤的集体再现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创伤事件痛苦的本质、受害者的性质、受害者与https://wen.baidu.com/question/761532314409436964.html
4.运动医学与运动创伤有什么不同方大正医生的语音科普运动医学与运动创伤有什么不同_语音科普_方大正医生_主治医师_中医科_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妙手医生是全国首个医生语音健康教育平台,由全国知名医生专家本人录制。医生主讲要点:运动医学是包含运动创伤的。理论上,一切跟运动相关的疾病都可以归结到运动医学科这个学科当https://www.miaoshou.net/voice/814036.html
5.创伤理论视域下《长日留痕》的解读摘要: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https://jss.usst.edu.cn/html/2020/2/20200209.htm
6.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三、 弗洛伊德的诱导理论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分别为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在现在看来有一定偏颇[3]8-9。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6026
7.关于剧情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相关背景:解离性障碍和心理创伤症候群全剧用视听语言解析呈现女主林晨曦因心理创伤引发的解离性障碍的患病经历和感受。通过她的解离症状逐一揭开她背后的秘密,拼凑她的生活和她的世界。所以,理解剧里的一些剧情可能需要先理解以下和心理学有关的7个问题。所有内容目录:1.什么是解离性障碍?2.解离性障碍可能会出现什么体征症状?3.解离性障碍是什么原因引起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33238
8.女性凝视范文7篇(全文)“创伤理论”于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而“文化创伤”则是由耶鲁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提出 , 他指出“当某个集体的成员觉得他们所经历的可怕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并且这些历史痕迹对人有持续伤害的作用时,文化创伤就产生了。”小说中的斯里兰卡人民是典型的受创后群体,他们面对“到处是层出不穷的焦黑焚尸,海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rgeu8u0.html
9.自闭症和感知觉加工:避免感觉过载51CTO博客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关的感觉加工困难经常导致“崩溃”行为。 虽然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发现感觉功能障碍背后的机制,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种障碍的含义。研究人员着眼于如何预防与感觉处理障碍相关的障碍,并思考如何通过社会包容打破该障碍带来的耻辱感。 https://blog.51cto.com/u_15127566/2707738
10.《十日终焉》中的定律整理向虫队学习(举例+持续更新)创伤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如何应对创伤性经历和事件,并如何从中恢复 27、 中文房间 ? 中文房间(Chinese room,the Chinese room argument)又称作华语房间,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试验以推翻强人工智能(机能主义)提出的过强主张: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https://blog.csdn.net/qq_41890624/article/details/138615348
11.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是2011年7月1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冬梅。[1] 定价 20 元 出版时间 2011年7月1日 开本 16 开 书名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赵冬梅 ISBN 9787811357936 https://baike.sogou.com/v63164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