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80%以上的工作是靠关系找到的?关系格兰诺维特边燕杰

这是一个找工作的季节。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人容易,有人困难。“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那个隐藏于奋斗故事、心灵鸡汤和励志学那些光鲜亮丽讲述背后,最神秘、最隐蔽、可能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最关键的变量。如何理解“关系”在工作中的作用?

找工作,谁在靠关系?靠什么样的关系?或许你有自己的固定答案。但是,根据社会学家边燕杰的研究,靠关系获得工作的比例整体上一直在上升,自2009年以来占到80%以上。照此说来,岂不是差不多人人都有关系可靠?我们今天要谈一些不一样的“关系”故事。有的人注定必须依靠关系,不是主动愿意,而是被迫,而我们每个人也不得不和“关系”相处。

撰文|新京报记者罗东

视频编导|吕婉婷

找工作,谁在靠关系?

(流量约20M)

谁在那边“找关系”:

一种错觉

在中国社会的伦理法则里,“找关系”并不太受待见,而与它同义的“靠关系”“托关系”或“有关系”同样难登大雅之堂。这是社交伦理在执行它的约束力。而这也意味着,“关系”一旦被运作就要潜伏在台面之下。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

实际上,那些只是作为讲述者的演说家也在刻意回避“关系”。前几年,互联网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的狂风,嘲讽一些所谓励志的奋斗故事:哦,你只说了这个人生赢家怎样努力,可闭口不谈他还有个资源雄厚的“爹”。在这里,“爹”只是一个隐喻符号,指能带来方便的关系资本。

这样一来,“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那个隐藏于奋斗故事、心灵鸡汤和励志学那些光鲜亮丽讲述背后,最神秘、最隐蔽、可能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最关键的变量。

那么,在求职过程中,谁在那边“找关系”?答案好像不言而喻。比如毕业去哪,人们就会考量关系。他们相信,关系是一种稀缺资源,有关系才有资本留在小地方,而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好像就是在逃离一个关系主义社会而不得不单打独斗。

延伸阅读

《社会网络与劳动力市场》,作者:边燕杰张顺,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

然而,根据社会学家边燕杰和合作者

(张文宏、程诚)

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Granovetter)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译者:张文宏等,版本:格致出版社2008年11月

(今年下半年,该书将有中译本修订重版)

既然靠关系求职的比例如此之高,岂不是差不多人人都有关系可依靠?而这显然与人们的印象冲突。

马克·格兰诺维特研究的美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按理说靠关系的比例不会高,但他恰好基于此提出一个发现,在那里,求职者并不是靠亲属或战友等熟人社会的“强关系”,而是那些联系并不频繁、交往也并不深的“弱关系”。因为这些关系人和自己不属于一个社交群体,更可能带来圈子外的、自己不知道的工作信息。他将之概括为“弱连接优势”。

边燕杰则提出“找回强关系”。他在1994的《中国季刊》

(TheChinaQuarterly)

那时候,他研究的还是改革开放早期的“双轨制”时代。而根据他在2000年以后的研究,随着中国入世加速的经济市场化,“强关系”下降,“弱关系”上升,最终整体上“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但“强关系”也并未退场。“出门在外,靠朋友”,可家里关系仍是一些人的第一考量。

由陈建斌、马伊琍和胡可等主演的电视剧《中国式关系》(2016)剧照。

这里无意去深究“关系”的强弱,也不纠结于边燕杰和马克·格兰诺维特研究的异同,而只是要指出,既然人们普遍靠关系求职,且其比例高于一般印象,那就说明我们还没完整理解“关系”的故事,不然就只能将之归因于“关系”的用法差异:高,只是因为用的广泛“关系”;低,则是因为严格限制于那些精英依靠人情资源的“关系”。

学术研究需要靠文献链条上的空白去生产知识,围绕“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研究并不少。但是,在日常交谈里、在公共领域里,“关系”却经常若隐若现。精英或精英的代理讲述者

(包括传记作者、成功学励志学的作者、演说家等)闭

然而,这些只是“关系”的冰山一角。有的人注定必须依靠关系,不是愿意,而是被迫,而我们每个人也不得不和“关系”相处。我们需要找回另一些关于“关系”的故事。

“找关系”与阶层再生产:

乡村故事

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1992年)

1996年,社会学家李培林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一文,通过对山东的外出打工者调查发现,他们通过报纸或广播获得招工信息的尚不足5%,剩下的95%都是依靠家人、亲戚或老乡等关系,而与他们一起打工的则占到一半以上。

《山城棒棒军》第一部(1997)第2集,在等待巴士进城打工的人们。

家人、亲戚和老乡来自于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彼此经常见面。他们不会止于一两次打交道,如果有欺骗行为,关系就难以为继。他们之间是信任的,也需要建立信任。而他们中那些更有打工经验的,更善于变通的,就可能成为“关系人”。今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刊发《流动,改变中国》提到“匡村”第一批外出打工者被控制的遭遇。他们一般生于50年代或更早,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的群体,而他们缺乏一张关系网络,没有人有经验,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哪里去、做什么工、要注意什么。

通过他们以及后面一代的探索,城乡之间的市场信息网络慢慢形成。很遗憾,关于这一过程的历史,并无研究可参考。不管怎样,这张关系网出现了,依靠它,打工者一批批地流动到城市需要的地方。没有它,城乡流动的效率无法想象。

豆瓣9.3评分书《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作者:刘云志等;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封面。

到他们孩子这一代,则是21世纪了。他们的孩子,是当年的“留守儿童”,出路一般有两种。一是“子承父业”,继续打工,二是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家庭的谋生方向。

前几年,“读书无用论”突然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起来。在城市,“读书无用论”通常是指教育改变阶层或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性在降低。对于农村而言,那不是阶层,也不是财富,而就是人生的基本轨迹:是像父母辈一样年复一年往返于城乡,还是走上另一条不同于父母的道路。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之所以能流行,条件之一是因为父母辈习惯了曾经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好打工”“好挣钱”,他们当然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可如果不行,继续打工也并非不可。何况只凭高考去改变命运的空间也在变窄。

而在孩子眼里,“读书无用论”也可能成为不接受主导观念的武器。他们更崇尚身体、健壮、武力,“书呆子”在他们眼里是柔弱的。他们的“好哥们”义气使他们在学校就组建了早期的关系网络。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他们不再局限于父母辈的亲戚、老乡关系,而通过同学和网友建立更广、也更松散的关系网络。

这令人想起保罗·威利斯

(PaulWillis)

(译者:秘舒、凌旻华;版本:译林出版社,2013年3月)

(合作者:程诚)

电视剧《龙凤村儿女》(2013)讲述大学毕业生叶青和周强由于找不到工作回到村子。周强母亲开着超市,拿出十万元托人给儿子安排工作。叶青父母为供女儿读书,花光了全部积蓄,打算卖掉承包地为女儿筹款。图为该剧剧照。

那么,如果这些孩子考上大学,要走上另一条不同于父母的道路呢?十几年前,有一篇爆款网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发热议。作者从小地方来,过五关斩六将,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勉强扎根,这才获得大城市孩子生来就能得到的生活方式,比如喝咖啡。在关系网络中挣扎最痛苦的群体可能就是他们。“奋斗了18年”,老家的关系网络对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并无作用,反而随时可能把他们往回拉——中国社会如此,美国社会也如此,一位叫万斯的美国作者在《乡下人的悲歌》

(译者:刘晓同、庄逸抒;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找关系”与性别的赛跑:

城市故事

同打工者不一样,在城市,白领群体往往是通过招聘公告获得劳动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条件与之对比,接下来是报名、或提交简历和求职信,通过初审后接受笔试、面试、体检、见习、转正。任何一环停止即应聘失败。所应聘岗位的所有制属性不同,程序也会随之不同。而日常臭名昭著的、破坏了招聘规则的“找关系”一般就会在这里发生。但是,那些并未破坏招聘规则,只是通过普通的“弱关系”求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

电视剧《欢乐颂》(2016)剧照。

是否破坏招聘规则,是区别关系性质的根本标识,不过两种关系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清晰可辨。这里指的还不是“弱关系”通过金钱或身体运作变成“强关系”这一非常危险的情况,而是“弱关系”在按规则办事的情况之下也能产生“差别对待”。

《结构洞》,

作者:罗纳德·伯特,

译者:任敏等,

版本:格致出版社2017年2月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

(RonaldBurt)

猎头和招聘平台试图去填补这个“洞”。他们作为关系中间人收集雇主和求职者的条件、要求,并许下诺言,能与雇主建立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弱关系”。这里的“弱关系”不在于像马克·格兰诺维特说的带来工作信息,而在于提高求职者简历被看的可能性。

徐静蕾电影《杜拉拉升职记》(2010)剧照。

2006年,《中国人口科学》刊登经济学家李实等人的论文《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他们使用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对职场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职业分割”。该文是这一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由它得出的结论反复在后来十几年被验证。

美国喜剧《御姐奶爸》(Melissa&JoeySeason2013)第三季剧照。

然而,如果企业的决策不是受关于性别偏见的影响,优先男性也只是它的决策,一个在它自己看来更理性的决策。家庭分工是影响女性工作更关键的因素。遗憾的是,即便丈夫承担更多

(包括“奶爸”带孩子)

不过,如果求职者和HR或企业管理者中间存在一个“关系人”,那他向后者提供的信息更可能被认为是可信的,更可能被采纳。

然而,人与人的关系资源并不平等。一个人通常被要求要做与他的关系资源相匹配的选择,比如“有关系”的才可以回小城市,然而如果一个不具备足够关系资源的普通毕业生回到小城市,往往也被希望首选从政,并由此去拓展家庭关系,建立与身份预期相匹配的关系网络。“关系”的概念就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回到老家小城市的青年,在工作上最伤心的大概是隔三差五收到亲戚表示关心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基本上是事业单位或地方机关招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认同你现在的私企工作。

THE END
1.意甲:亚特兰大VSAC米兰国际米兰VS帕尔马001:布里斯班VS墨尔本城. 参考:让胜. 单关:平. 缤纷:1-1 2-2. 指数:布里斯班+0.25. 释义:布里斯班联赛垫底.新赛季5场联赛只拿到1场平局.其他4场全部落败.而且这1场平局.还是对方在伤停补时阶段进的乌龙球.整个球队状态非常差.而墨尔本城5场联赛其中3场取胜.从竞技状态看墨尔本城相对要好.而且整体形象定位要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23041201
2.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从哪几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主存块调入缓存,在缓存中用标记记录与某缓存块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主存块号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存储器的主存和缓存按块存储,块的大小相同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高速缓存仅仅是基于程序访问的时间局部性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缓存的写操作有写直达法和写回法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赞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333605458564525a5fedd651ea924ef
3.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刘军著《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 刘军 著》,作者: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 刘军 著刘军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22809410。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85237809.html
4.#社会计算《网络群体与市场》笔记2三元闭包与关系强度两个人与共同朋友的关系越密切,则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越高 网络快照体现三元闭包 网络快照:在某一特定时刻网络的样子 从电子邮件可以看出,共同朋友有利于三元闭包的建立 格兰诺维特的诧异 为什么对找工作提供有效帮助的人更多只是一般熟人,而不是亲密朋友? https://blog.51cto.com/u_15076209/4380487
5.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关键词 格兰诺维特 释 强弱关系 释 PDF全文下载 个人查重 >>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超值权益 立即开通 > 相似文献 1 章道德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01期 2 李培智 王秀英 魏立超 劳动关系概念重塑——基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视角 河北学刊 2013年03期 3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HXJ200303002.htm
6.虚拟资本理论发展8篇(全文)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 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 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格兰诺维特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 提出了“弱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fauldbk.html
7.社会经济学(精选十篇)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回应了经济社会学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观念。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43lpwp.html
8.发现最关键的人脉——弱关系的力量.pdf综合论文在弱《关系的 诺维特教授的 “弱关系”的概念 .在研究人际关系分类的同时,探 力量》中,格兰诺维特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工作信息。他发现,由家 索如何发现对个体最有价值的人脉资源.从而完善 自我管理。 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在工作信息流动过程 中起到的作用很有 【关键词】人脉 强关系 弱关系 限,反倒是那些长久https://m.book118.com/html/2014/0404/7269175.shtm
9.浅社交下的深治愈,我们为什么流行搭子文化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社会学系主任马克·格兰诺维特在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用4个指标来衡量人际关系的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0713681
10.真正人际高手,把多数时间花在「弱关系」上1973年,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通过找工作的方式做了一份研究,结论总结100个人中有54个工作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而非招聘广告。 这个结果向我们表示关系是如此重要,没有人会否定这个结论。 但格兰诺维特说事实远非如此,人们认为关系比简历更有价值,特别是当两份简历没有明显差距时,有关系的人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48404224&efid=nDYu8LhjbJdHFwE2SltD_g
11.图网络中的社群及社群发现算法louvainalgorithm导读:本文来自作者的学习笔记。主要讲解Graph中社群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一种简单的社群发现算法Louvain Algorithm,最后提供可重叠的社群发现,提出BigCLAM算法,用来识别节点从属关系。 01 Granovetter's theory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43年10月20日-),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是论文被引用最多https://blog.csdn.net/hellozhxy/article/details/108990504
1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HumanBehaviorandtheSocial他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 格兰诺维特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他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界定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24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