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支

作者简介:董书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陈心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系

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将分四部分展开:(1)对“关系强度”概念的操作化方式演变做简要梳理。(2)基于梳理和对“弱关系优势”理论的系统解读,阐述并论证“关系强度”概念的二维性。(3)从中国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出发,澄清“关系强度”的二维操作化在中国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4)基于对个人社会网络动员事件的分析,系统性检验与讨论本文的以上观点。

一、“关系强度”的操作化类型及讨论

应用强、弱关系概念,学者们探索了包括知识传播、创新和社会整合等诸多领域的议题。但不同研究中“关系强度”的操作化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操作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频次统计”“亲密度划分”和“灵活设问”。

“灵活设问”主要是参考受访对象的身份特征,询问一些有关互动情况的更为具体的问题,以此间接反映双方互动的深入程度。相比于前两种类型,这种方法显然自由度更高,且有被更广泛应用的趋势。它包括直接询问受访者对另一方的了解程度(Bianetal.,2015);问双方是否会在多种不同场合下发生自主互动(Wellman&Wortley,1990);或者询问一些科研工作者彼此间是否有私人关系,是否知道对方当前的工作(Murrayetal.,1981)。

事实上,将以上三种传统类型进行组合的“综合型”操作化方式也很常见。比如:“频次统计+亲密度划分”(Linetal.,1978;Hansen,1999),“亲密度划分+灵活设问”(Friedkin,1980),或三种类型皆有(Wegener,1991)。

二、“关系强度”概念的两大维度

表1中的I和IV,实际上对应着传统概念框架内的“弱关系”与“强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常见也不太熟”和“常见面且很熟悉”两种关系类型。而II和III则是二维视角下的新产物。我们猜测,II可以是围绕业缘和地缘组织起来的,例如同事或城市小区的邻居。其特点是由于利益关系和地域因素,双方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互动和交流,但在互动过程中情感投入往往有限,因而互惠的义务性也较低。而III往往是一些具有亲缘或“类亲缘”性的关系,例如近亲远亲、老同学、老领导或老下属。,即使缺乏频繁的沟通,也可以保持较强的情感联系和互报义务。

从社会关系的动力机制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最初是针对美国社会提出的,而在美国社会中,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主要基础是互动,其特点是对象的可选择性;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其特点是先赋性,这种先赋性还普遍地泛化于正式组织和公众关系中(卜长莉,2003)。关系的存在、维持与强弱,并不主要是互动的结果,而更多基于自然与文化的预设。

五、基于个人动员网络的经验论证

(一)事件背景

2019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计划当年年底全国ETC用户数量要突破1.8亿。某银行的A市支行于2019年6月印发营销方案,将ETC业务完成量纳入全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年底前,每位员工无论是否在营销岗,都需至少完成100台ETC的发送任务。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两维度的量化分析

(四)两维度上的关系效用分析

1.通过单位中的特殊位置提供帮助

D先生的社会网络中,协助完成任务量最多的是W女士(编号:1)。

2.通过自身社会网络提供帮助

案例2:L先生是D先生妻子的表弟,在本地某酒厂的营销网点担任负责人。尽管是亲戚,但据D先生和其妻子回忆,一年内D与其见面也不过3到4次。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L先生认识的人很多。他让D先生直接把十多台设备预留在了他这里,并主动学会了安装的方法,说可以由他代为安装。每有朋友到L先生处聊天或谈生意,L先生都会告诉对方ETC任务的事情,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

一个合理的疑问是,L先生和D先生的关系网络并不是异质性最强的,但为什么L先生通过自身社会网络提供的帮助是最多的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D先生和L先生的“关系深度”在亲属当中也相对较深,L先生具有更强的帮助动机。

3.两维度视角下关系效用的复杂性

六、结论与议题展望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使用的经验材料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个案在总体代表性上缺乏说服力。其次,D先生社会网络中没有私家车的人,或本身有熟人在银行业工作的人,都更不易被纳入样本,使得统计量存在偏差。最后,本文的分析只限于线下面对面互动。在互联网和网络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探讨有些“陈年旧事”的意味(陈心想,2019a:25)。网络社交有其特殊性。例如,在线上网络中,跨越很长社会距离的关系和那些嵌入小圈子之中的关系在强度(以互动频次为指标)上几乎相同(Parketal.,2018)。

THE END
1.意甲:亚特兰大VSAC米兰国际米兰VS帕尔马001:布里斯班VS墨尔本城. 参考:让胜. 单关:平. 缤纷:1-1 2-2. 指数:布里斯班+0.25. 释义:布里斯班联赛垫底.新赛季5场联赛只拿到1场平局.其他4场全部落败.而且这1场平局.还是对方在伤停补时阶段进的乌龙球.整个球队状态非常差.而墨尔本城5场联赛其中3场取胜.从竞技状态看墨尔本城相对要好.而且整体形象定位要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23041201
2.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从哪几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主存块调入缓存,在缓存中用标记记录与某缓存块建立了对应关系的主存块号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存储器的主存和缓存按块存储,块的大小相同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高速缓存仅仅是基于程序访问的时间局部性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缓存的写操作有写直达法和写回法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赞https://m.ppkao.com/wangke/daan/9333605458564525a5fedd651ea924ef
3.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刘军著《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 刘军 著》,作者:关系何以强弱——批判格兰诺维特 刘军 著刘军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22809410。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85237809.html
4.#社会计算《网络群体与市场》笔记2三元闭包与关系强度两个人与共同朋友的关系越密切,则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越高 网络快照体现三元闭包 网络快照:在某一特定时刻网络的样子 从电子邮件可以看出,共同朋友有利于三元闭包的建立 格兰诺维特的诧异 为什么对找工作提供有效帮助的人更多只是一般熟人,而不是亲密朋友? https://blog.51cto.com/u_15076209/4380487
5.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关键词 格兰诺维特 释 强弱关系 释 PDF全文下载 个人查重 >>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超值权益 立即开通 > 相似文献 1 章道德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01期 2 李培智 王秀英 魏立超 劳动关系概念重塑——基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视角 河北学刊 2013年03期 3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HXJ200303002.htm
6.虚拟资本理论发展8篇(全文)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 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 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格兰诺维特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 提出了“弱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fauldbk.html
7.社会经济学(精选十篇)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回应了经济社会学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观念。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43lpwp.html
8.发现最关键的人脉——弱关系的力量.pdf综合论文在弱《关系的 诺维特教授的 “弱关系”的概念 .在研究人际关系分类的同时,探 力量》中,格兰诺维特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工作信息。他发现,由家 索如何发现对个体最有价值的人脉资源.从而完善 自我管理。 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在工作信息流动过程 中起到的作用很有 【关键词】人脉 强关系 弱关系 限,反倒是那些长久https://m.book118.com/html/2014/0404/7269175.shtm
9.浅社交下的深治愈,我们为什么流行搭子文化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社会学系主任马克·格兰诺维特在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用4个指标来衡量人际关系的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0713681
10.真正人际高手,把多数时间花在「弱关系」上1973年,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通过找工作的方式做了一份研究,结论总结100个人中有54个工作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而非招聘广告。 这个结果向我们表示关系是如此重要,没有人会否定这个结论。 但格兰诺维特说事实远非如此,人们认为关系比简历更有价值,特别是当两份简历没有明显差距时,有关系的人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48404224&efid=nDYu8LhjbJdHFwE2SltD_g
11.图网络中的社群及社群发现算法louvainalgorithm导读:本文来自作者的学习笔记。主要讲解Graph中社群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一种简单的社群发现算法Louvain Algorithm,最后提供可重叠的社群发现,提出BigCLAM算法,用来识别节点从属关系。 01 Granovetter's theory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43年10月20日-),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是论文被引用最多https://blog.csdn.net/hellozhxy/article/details/108990504
1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HumanBehaviorandtheSocial他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 格兰诺维特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他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界定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24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