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长跑”现象的心理因素探究》
关键词:恋爱“长跑”;心理因素;探究
作者简介:李须战,男,1991年5月生,河南南阳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研究。
1、恋爱的产生及其“长跑”概念的界定
西方心理学者对爱情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国外心理学界在爱情心理学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但是和其它心理学研究领域一样,心理学界至今未对“爱情”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对恋爱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主要包括,从性的角度来考察恋爱的,把性看作是恋爱的主导因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认知和情感在恋爱中的作用;从行为特点进行研究,互动性是恋爱行为的最大特点。我国的王娟则在其学位论文中将恋爱操作性地定义为:恋爱是以情感、生理唤醒、认知和文化为基础,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一种排他性的亲密关系。
2、恋爱“长跑”现象出现的心理因素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元理论,这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并且由此进入到三个阶段。从男女双方相互吸引的亲密阶段,感情深入的激情阶段,激情退却情感升华的承诺阶段。恋爱“长跑”显然更多的类属于激情淡化后的承诺阶段。
Rusbult的爱情投资模型理论指出恋爱就是一种投资,双方在爱情互动过程中各有得失,个体在与他人发展爱情关系的时候会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评估自己的得失,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情形,来确定与对方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他认为爱情关系中的承诺是根据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变量的情况做出的。当个体在一段爱情关系中能够获得较多的满意度,而且投资量较大同时又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时就容易做出爱情的承诺。反之则会产生对承诺的实现产生迟疑的态度,从而进入“长跑”状态。
在女性比较看重男性的责任心、上进心和经济实力,而男性则普遍看重女性的容貌、身材以及年龄的择偶观支配下,男女双方都会对对方进行考量。不管恋爱“长跑”的结果怎样,在这一过程中其实表现出的都是对恋爱另一方的承诺实现程度的信任感衡量与自身情感的不自信。
3、正确看待恋爱“长跑”,把握自身情感态势
在2012年,新浪健康频道和《健康时报》联合做了《恋爱多久适合结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婚人士中,恋爱1年~3年之间结婚的人数最多,占参与者的44.4%;其次是一年内结婚的“闪婚族”,占30.1%;5~8年及以上的“长跑族”最少,仅占9.8%。面对这一调查状况,许多处于恋爱“长跑”状态中的情侣都对自身能否进入到婚姻阶段产生了忧虑,甚至有些刚坠入爱河的情侣怕感情会因“长跑”变淡而选择闪婚。
恋爱“长跑”是爱情的处理方式之一,它的产生除了外在的客观因素外,与恋爱双方的主观情绪密不可分。当恋爱双方把“长跑”当作考验对方的感情时,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对对方信任程度,这不仅包括对方的情感,态度,更包括自身对这段感情的信任程度,而后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仅凭几组调查数据就否定这种恋爱方式。恋爱“长跑”不是检验感情深浅的手段,同样也不是感情转为淡薄的借口。不论何种恋爱方式,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情感,相信对方的情感才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娟.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5月.
[2]甘琳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5月.
[3]廖莎莎.青年婚恋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年5月.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