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把重点放在“怎么上心育课”的研究上,并提出了要上好心育课必须遵循“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的原则。
一、“强化课程系列”,确立心育课的地位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