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态度,是人们在婚姻认识和追求上的价值判断、内在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的观念发生转变,婚姻自由与不理性的婚姻家庭观念冲突,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牢固性,进而催生了很多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婚姻观,预防和解决婚姻家庭问题,是聚焦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
新型婚姻观的内涵
人们的婚姻观受历史时期、经济状况等影响会发生改变。我国古代婚姻观包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第观”“从一而终”“传宗接代”等,而近现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婚姻观更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把感情作为婚姻缔结的重要基础,也更注重婚姻带来的幸福感。
新型婚姻观包括婚前择偶、结婚、婚后关系相处甚至离婚等阶段的观念。婚前择偶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双方以全面衡量品德为重,综合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选择适合的恋爱对象。结婚是男女双方自愿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双方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互敬互爱,对彼此忠诚,共同促进夫妻幸福、家庭和睦。离婚为婚姻终结的特殊阶段,离婚后当事人应合情合理地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债权等问题进行处置,正向地学习与适应离婚后的生活。
构建新型婚姻观的重要意义
构建新型婚姻观对于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确保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新型婚姻观事关个人幸福。正确的婚姻观能够让人选择合适的配偶和生活相处方式,恋爱和婚姻生活质量都会较高;而不正确的婚姻观往往会影响家庭幸福,小则影响个人,大则影响子女、父母等。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对413名适婚和已婚人士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多达15.25%的人对自身的婚姻观不明确。
构建新型婚姻观关乎社会稳定。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家庭承载着繁衍后代、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重要社会功能,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
引导民众构建新型婚姻观十分重要和紧迫。截至2021年年底,民政部门确定了32个国家级、近300个省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构建新型婚姻观的主要路径
新型婚姻观的构建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课题,我们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校协同”的新型婚姻观学习路径。
登记机关多维度提供服务。婚姻登记机关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有需求的民众提供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离婚调解疏导、情感危机处理等“全链条”的专业服务,解决婚姻家庭出现的问题,助力夫妻构建正确的婚姻观;将结婚登记颁证仪式作为整个结婚登记流程的最后一环来抓,让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对婚姻作出郑重承诺,增加结婚登记的仪式感、庄重感,明确各自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建设婚姻文化长廊、婚姻文化展厅,在婚姻登记场所营造良好的婚姻文化宣传氛围,以增强民众的婚姻意识、家庭意识和责任意识。
社区动员树立新型婚姻观。动员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区骨干等社会力量,组建婚姻家庭服务队伍;建立社区盟约制度,如倡导制定婚恋领域的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民众树立新型婚姻观;建立婚姻文化示范社区,定期开展婚姻文化宣传活动,如“婚姻大讲堂”“社区大课堂”等,展示社区金婚老人典范或邀请金婚老人现身说“情”,展现夫妻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感情,坚定年轻一代对婚姻的信心。
联动学校落实婚姻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人的成长阶段特性及年龄,有针对性地开设家庭婚姻教育课程,特别是大中专院校开展择偶观、爱情观、婚姻观、性爱观等系列课程。其次,通过开展婚恋心理咨询、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道德观、婚恋价值观,为学生迈向社会、进入婚姻殿堂做好心理构建。
家庭是民众最早、最直接接触婚姻观的场所,原生家庭对子女的照顾方式、父母之间以及其他亲人之间的相处方式都对子女婚姻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父母要以家庭教育为本,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引导子女树立新型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