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乡土中国》的三把“钥匙”学术著作差序格局社会现象

《乡土烙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习》刘婧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著作。现如今,《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一起被列入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单元,进入了语文教材。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三道拦路锁”:一是学术术语,书中大量的学术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读学术专著不得其法;二是生命经验,相对较少的生命经验与书中描述的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鸿沟,缺乏切身感受,找不到共鸣点和思考点;三是阅读体悟,高中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乡土中国》一书之间存在着一堵“无形的墙”,缺乏有机的联系,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阻碍了广度阅读、深度阅读。

第一把“钥匙”:

用生命经验解核心概念

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乡土中国》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尽管只有几万字,但学术概念、术语较多,如“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等。概念是作者展开论述的线索,是各章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概念还是作者揭示社会本质的支点,有了这一个个支点,可以顺利跨越一丛丛复杂的社会现象,实现全书论述脉络的畅通。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李馨玥同学在读书笔记里写道:“‘差序’指一种有差等的次序,但它并不是某种阶级差异,而是一种常见但又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再依据自己与所有人的关系向外不断辐射,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己’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样的讨论、碰撞之后,学生一下就觉得和高深的学术概念拉近了距离,有了共鸣,对其中的理论分析就有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与此同时,学术理论也启发了深度思考、辩证思考,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阅读《乡土中国》的支点,看到了《乡土中国》真知灼见的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术概念要用起来才鲜活。用生命经验解核心概念,这是解锁《乡土中国》的第一把“钥匙”。

第二把“钥匙”:

用比较阅读破阅读疆界

读《乡土中国》,需要走进,进行纵向探索,实现深度阅读;也可以走出,尝试横向拓展,实现广度阅读。

在教学实践之初,我曾向语文组同事提出过一个问题:高中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乡土中国》可以“梦幻联动”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教师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探讨中,我提出了三套比较阅读方案:一是溯源《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等章节,深入探讨《论语》中的“礼”和《乡土中国》中的“礼”的关系与异同(比如渊源、含义、功用等方面);二是“一个贫苦村妇与簪缨大族的‘交情’”,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三是“一窥《平凡的世界》:爱——乡村青年的精神土地”,结合《男女有别》一章中提到的“浮士德”式和“阿波罗”式的两性观,谈谈“理想的爱情观”。

让我们惊喜的是,三套方案一推出,学生好评如潮,阅读效果出奇地好。比如王众一同学受到比较阅读的启发,以“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为题,写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篇小论文:“《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尤为引人注目。贾府是典型的以父系原则组成的大家族,正如《家族》一章所说,家族的结构是父系单线的扩展。贾府的男子严格按照排字取名,从第一代水字辈,紧跟着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最小的草字辈。除此之外,四大家族互通婚姻、交往频繁,最终形成的家族关系网令人眼花缭乱。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仅是简单亲子组合的扩大,还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功能。而贾、史、王、薛这样富可敌国、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对当时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举足轻重,因此世代子孙的延续和传承对他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若只有简单的亲子组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族极易前途未卜,甚至很有可能断门绝烟。”

以《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为例,前者是学术著作,后者是长篇小说,各自有着独特的阅读方法与体系。就思维而言,学术著作偏理性、逻辑,长篇小说偏感性、形象。但多样思维并非彼此对立,也可以渗透融合、衔接延伸,共同作用才能达成发展与提升。正如《红楼梦》可以为《乡土中国》提供具体事例,促进形象理解;《乡土中国》可以为《红楼梦》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理性分析。用比较阅读破阅读疆界,这是解锁《乡土中国》的第二把“钥匙”。

第三把“钥匙”:

用社会实践求知行合一

《乡土中国》为学生的调查提供了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而社会调查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于《乡土中国》的深度共识。用社会实践求知行合一,是解锁《乡土中国》的第三把“钥匙”。

阅读学术专著,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相信有了这三把“钥匙”,我们和学生能一起揭开学术专著的神秘面纱,会发现《乡土中国》一书中闪闪发光、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智慧。

THE END
1.乡土社会中的婚姻(乡土中国)书评婚姻的概念很广泛。因为婚姻的主体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婚姻会形成人际间亲属关系或者法律的结合,并且产生婚姻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所以很难去给它一个具体的定义。被最广泛认可的“婚姻”定义是“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结婚行为”。而在乡土社会中的婚姻,自然不能仅仅用这个广泛的概念概括。乡土社会中的婚姻特点与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987045/
2.《乡土中国》第12章《血缘和地缘》基本概念:血缘、地缘,血缘社会、地缘社会,馈赠、贸易,身份、契约 内容摘要:中国乡土社会安稳,“缺乏变动”,“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因此中国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12,1)血缘严格来说“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12,1)“是https://www.meipian.cn/3b9bjlyc
3.转:费孝通著《乡土中国》旅行代步者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https://tanjuan.blog.caixin.com/archives/42716
4.《乡土中国》精读主题四社会变迁12段意:论述纯粹地缘的概念及其无法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9)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https://www.360doc.cn/article/503199_1123912169.html
5.村民文化范文12篇(全文)赌博现在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十分盛行,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毒瘤,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党的基层组织村委会、村支部,没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体育这种先进文化,没有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它的工作职责,他们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只重视发展经济,忽视发展先进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dbdbii5.html
6.《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信息类文本教考融合模拟试题(解析版《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信息类文本教考融合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高考信息类文本教考融合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02/5304321202011313.shtm
7.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威斯勒文化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 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 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2120116
8.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https://www.aipiaxi.com/article-detail/4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