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2.02
本文原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38辑
特此致谢!
1948年,由美国译者伊文·金翻译、改编的老舍长篇小说《离婚》在美国出版。为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译者对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这不仅导致小说的主要人物在美国发生了“变形”,而且由此使译本与原著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偏离,因此这个译本遭到了老舍的极力抵制。由于该译本在国内外较为难得等原因,当前学界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鉴此,本文依托一手资料,希望能揭开这个译本的“真实面貌”,从而为老舍作品在海外的传播研究做出些许贡献。研究这一桩中国翻译史上的著名公案,有助于了解影响中国文学域外传播的诸多因素,从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二、翻译缘由:伊文·金与《离婚》的英译
伊文·金曾任美国驻华外交官,原名为罗伯特·斯宾塞·沃德(RobertSpencerWard),伊文·金是其笔名。他在华工作共19年,被认为是少见的语言天才,“说起中国话来,和中国人没有分别之外;此外,他也是极少数了解东方人思维的美国人之一”。[9]除却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离婚》两部译作以外,他翻译的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VillageinAugust)由纽约史密斯与杜瑞尔出版社(Smith&Durrell)于1942年发行,作为“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10],其意义不言而喻。除了上述几部译作,作为外交官的伊文·金还写过两部研究国际关系的专著:《日本人占领下的香港:日军占领手段的个案研究》(HongKongunderJapaneseoccupation:acasestudyintheenemy’stechniquesofcontrol,1943)和《亚洲人的亚洲?日军占领手段研究》(AsiafortheAsiaticsTheTechniquesofJapaneseOccupation,1945)。这两部政治著作“在出版后的短短两年内就出现了二十多篇政治书评”[11]。可以说,这为伊文·金“权威中国通”的身份增加了足够的政治与文化资本。
在其翻译的《八月的乡村》大获成功后[12],伊文·金在未经老舍同意的情况下,于1945年将他的《骆驼祥子》译为英语出版,题名RickshawBoy(《洋车夫》)。该译本,“销量超百万,是中国现代文学译作的奇迹,至今无人企及”[13]。尽管老舍对译者擅自“把悲剧的下场改为大团圆”[14]的做法并不满意,但是他也承认伊文·金“译笔不错”[15]。因此,当伊文·金愿意“老将出马”[16]去翻译老舍的《离婚》时,老舍“点了头”。这一点在1947年9月出版的《离婚》“新序”中有明确的说明:
到美国之后,出版英译《骆驼祥子》的书店主人,问我还有什么著作,值得翻译,我笑而不答。年近五十,我还没有学会为自己大吹大擂。后来,他得到一部《老张的哲学》的译稿,征取我的意见。我摇了头;译稿退回。后来,有人向书店推荐《离婚》,而且《骆驼祥子》的译者愿意“老将出马”。我点了头。现在,他正在华盛顿做这个工作。几时能译完,出书;出书后有无销路,我都不知道。[17]
实际上,早在1946年12月4日,天津《大公报》就向读者披露了《离婚》将要被译成英语的消息,“老舍仍在纽约。游美似乎不如理想快乐,且大有负债危险。最近有人打算译他的《离婚》为英文,老舍已致电沪上友人索原本。”[18]
图1:伊文·金《离婚》译本书衣
图2:伊文·金《离婚》译本扉页
图3:1933年“良友版”《离婚》封面
三、从“离婚未遂”到“圆满结婚”——伊文·金对《离婚》主题的改写
而在某些章节,伊文·金对原著的改动甚至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这在他对原著第8章、第10章、第11章、第16章、第19章、第20章的改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译者的增译和删改不仅使原著的主要人物在形象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且这些转变反过来也让原著的主题产生了根本性的偏离。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增添、删改这些翻译策略,伊文·金的译本使原著的老李、李太太、马少奶奶、丁二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在美国产生了“变异”;并且通过添加原著中并不存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使小说中的人物“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译本这个全新的环境中,这在主人公老李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译本中的老李逐渐觉醒,迈出了对抗黑暗现实的一步,不仅摆脱了自己深恶痛绝的“臭衙门”,最终也与心中的“诗意”马少奶奶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外,译者的改编让丁二爷与对他心仪已久的李太太也走到了一起。因此,伊文·金译本的结局与原著完全不同,然而译者在序言中却是只字未提。
四、从懦弱苦闷到勇敢无畏——伊文·金译本中老李的心路历程
在原著中,老李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人公。他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狷介,他不仅瞧不起整日无所事事的同事,而且对工作的衙门也是嗤之以鼻。但为了生活他又只能无可奈何地混迹其中,自己也成为他所鄙夷的对象。此外,在经历过西方婚恋观的洗礼后,老李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感到异常苦闷。他与李太太的婚姻由乡下父母包办,因而他们并没有感情基础和共同语言。此时,他的邻居马少奶奶走入了他的视线。马少奶奶的丈夫离家出走且有了外遇,只能与婆婆相伴。老李把她当做心中“诗意”的化身,整日魂牵梦绕,供奉在心中。在小说的最后部分,马少奶奶的丈夫带着一个女人回到了家中,这给老李带来了希望。然而,在经过一番争吵后,老李的“诗意”最终在现实面前妥协,马先生夫妇重归于好。老李再也不对人生的理想报以希望,心灰意冷的他最终带着妻子回到了乡下。而在伊文·金的译本中,译者通过具体的删减和增译,有意凸显了老李反对黑暗社会的责任感、勇于追求“诗意”马少奶奶的爱情观。马少奶奶因此对他钦佩有加,也十分乐意嫁给老李。现分开详述:
(一)删减无助、矛盾的哈姆“李”特
由于自身性格和时代限制,原著中的老李不会与毫无共同语言的妻子离婚,更不可能与马少奶奶结婚。伊文·金只有将原著中展现老李内心活动的章节删掉,才能为在译本中继续“改造”老李性格奠定基础。原因在于,只有“改变”性格后的老李才能和妻子离婚,与心爱的马少奶奶走到一起。
(二)刻意凸显老李社会责任心、为爱痴狂的老李形象
五、丁二爷、李太太、马少奶奶在《离婚》英译本的“变形记”
六、结语
注释
[1]本文所用的《离婚》为1933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本;而英译本为则为1948年“金发行股份有限公司”(Kingpublicationincorporated)发行的Divorce,关于《离婚》及其英译本的引文皆出于此,英译本引文均由笔者自译,随文标明页码,不再一一注出。
[2]舒悦:《评老舍小说<离婚>的伊文·金译本》,《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
[3]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上海生活书店1936版,第14页。
[4]吴晓玲:《话说那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版,第21页。
[5]Birch,Cyril:LaoShe:TheHumouristinhisHumour,TheChinaQuarterly1961年第8期。
[6]舒悦:《评老舍小说<离婚>的伊文·金译本》,《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
[7]钱念孙:《从<离婚>的英译本看文化冲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Z1期。
[8]郭静秋的《离婚》译本计306页,伊文·金的译本在篇幅上比她的译本“多了百分之六十多,即翻译同一部《离婚》伊文·金所用的字数竟是郭译的1.6倍多。”参见钱念孙:《从<离婚>的英译本看文化冲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Z1期,第87页。
[9]Bartlett,George:RobertSpencerWardKnowsOrientalsAsFewAmericans,TampaBayTimes1955年12月4日。
[10]C.T,Hsia: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YaleUniversityPress1961年版,第273页。
[11]许敏: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1940-1949),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第135页。
[12]在其英译本登陆美国后,美国各大报刊均对该书给予了积极评价,其中《纽约时报》(NewYorkTimes)在一个月内更是两次发表书评;不仅如此,《八月的乡村》于1942年出版后至1945年重印达5次之多。具体可参见:吕黎《求同去异之旅——萧军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的英译》,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84页;许敏《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1940-1949)——基于惯习、场域、资本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第129页。
[13]李越:《老舍作品英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14]老舍:《骆驼祥子》,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版,序言。
[15]老舍:《骆驼祥子》,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版,序言。
[16]老舍:《离婚》,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2页。
[17]老舍:《离婚》,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2页。
[18]参见《艺文往来》,《大公报》1946年12月4日。
[19]舒悦:《老舍英文书信集》,勤+缘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20]舒悦:《老舍英文书信集》,勤+缘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21]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22]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24]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VI页。
[25]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VI页。
[26]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VI-VII页。
[27]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107-108页。
[28]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308页。
[29]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140-141页。
[30]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164-165页。
[31]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258页。
[32]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264页。
[33]老舍:《离婚》,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版,第331页。
[34]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176页。
[35]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178页。
[36]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209页。
[37]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216页。
[38]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376页。
[39]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373页。
[40]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168页。
[41]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169页。
[42]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167页。
[43]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410页。
[44]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436页。
[45]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231页。
[46]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237页。
[47]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436页。
[48]King,Evan:Divorce,King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48年版,第443页。
[49]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页。
[50]伊文·金将原著悲剧性的结尾改为祥子从“白房子”中救出了小福子,实现了“大团圆”结局。“夏夜凉风习习,他怀中的小福子轻轻地颤动了一下,接着慢慢地向祥子依偎。她还活着,他也活着,现在他们自由了。”参见:King,Evan.RickshawBoy,Renal&Hitchcock,1945年版,第384页。
[51]金洁,吴平:《骆驼祥子》英译本在英美国家的读者接受与传播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52]需要指出的是,伊文·金在译本中共添加了5段原文并不存在的“性描写”。在某些部分,译者的尺度之大,足以让读者咂舌。仅举一例,在译文的第19章第1节,译者“不厌其烦”的描写了老李与马少奶奶的床笫之欢。“Let’sgetundressedfirstandafterwardswecantalk……andwasbackbesidehimonthecoolstrawmatthatcoveredthebrickoftheKang,nakedalloverherslenderbody……hewouldlaborinconstanthappinesswithonlyanotherpen,fillingmynightswithjoyandmywombwithhischildren.”参见:King,Evan.RickshawBoy,Rental&Hitchcock1945年版,第411页。吊诡的是,在老舍首肯的郭静秋《离婚》译本中,译者同样凭空增添了四段李太太裸体勾引老李的内容。参见:Kuo,Helen.TheQuestforLoveofLaoLee,Renal&Hitchcock1948年版,第259-60页。由于该译本由老舍与郭静秋合作翻译,因此这种“趣味更低级一些”的增译很可能就来自老舍本人的干预。
[53]老舍:《美国的精神食粮》,《北京文艺》1951年第1卷第6期。
[54]老舍:《离婚》,晨光出版公司1953年版,第1页。
作者简介
王文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现供职于安徽科技学院。
沈兴涛,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现供职于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