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老师教我们掌握知识;上班后,领导同事教我们工作经验。可现实生活中,似乎从来没有‘领路人’教我们如何谈恋爱。”调研中,不少年轻人面临这样的困窘。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满足年轻人的恋爱辅导“刚需”。
“婚恋课”必不可少
好的婚姻需要经营。在婚姻存续期间日积月累的家庭琐事导致婚姻产生危机甚至关系破裂,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提供针对性服务。
日前,该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项目由仙桃市晨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项目服务对象为存在婚恋问题的适婚青年、新婚夫妻或即将步入婚姻的准夫妻、婚姻家庭关系出现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以及其他需求的家庭或个人。旨在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和家庭观,解决现实矛盾,培育健康的家庭文化,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项目启动以来,婚姻家庭辅导社工入驻市婚姻登记处,通过开展新婚“家爱辅导”服务,包括线上提供情感辅导、心理疏导、预约辅导等服务,线下课堂以“新婚心理适应”“家庭关系处理”“婚姻文化及移风易俗”等内容为主题。此外,依托离婚登记窗口辅导室,开展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介入婚姻家庭危机干预工作,以面对面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婚姻双方提供个案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个人或家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记者获悉,我市民政系统以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管理标准化为目标,广泛邀请社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结合青年特点开展服务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线上咨询、婚恋讲堂、面对面沟通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解除思想压力和心理困惑,提高青年社会融入、情绪管理、情感经营能力,引导青年端正婚恋观念。截至目前,共为青年提供800余人次服务。
建立正确婚恋观
事实上,婚恋难在我国社会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21年,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减少婚姻家庭纠纷。推进婚前辅导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在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覆盖率达到80%。
“辅导老师能够提供客观、中立的建议,有助于青年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婚恋关系中的定位与需求。”寻求过婚姻家庭辅导的95后小汪告诉记者。
记者从市婚姻登记处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下顾虑,主动寻求婚恋辅导。而这些人通常不愿向亲属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婚恋困扰。
记者观察到,作为青年走入社会的“前站”,不少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程,帮助学生在这一成长阶段塑造健康积极的恋爱观。有学生在社交平台的讨论组上表示,这门课虽然是讲授如何恋爱的,但同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善待自己、理解他人、拥抱生活。
普法课堂进基层
当恋爱进行到一定阶段,顺其自然便会走向谈婚论嫁的环节。彩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两个家庭对“宜其室家”的美好愿望,但近年来由彩礼引发的诉讼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不断走高的彩礼违背了彩礼的初衷,也为婚姻稳定埋下隐患。为此,我市多部门持续延伸司法职能,常态化开展涉彩礼等普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见法率”。
“‘三书’‘六礼’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嫁到你家去,你家给彩礼要合情合理呀!”“但是你家要的也太高了吧!”……为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加大“彩礼新规”的普法力度,7月,市人民法院会同市妇联走进张沟镇政府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该镇妇女干部、群众代表等60余人参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龙华山法庭法官助理郑晓霞通过法条展示和典型案例剖析的方式,对彩礼的范围、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彩礼返还条件及返还比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
“本来是件喜事,这事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其中一件因高额彩礼导致“喜事”变“愁事”的案例,引起在场人员的共鸣,郑晓霞借此倡导大家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正确价值观、婚恋观。
“我儿子和女友同居生活了2年,但是没有领证,现在分手了,之前给付的10万元彩礼能够要回来吗?”
“给女方本人及其家里人的见面礼算彩礼吗?”
现场人员结合讲座内容踊跃提问题、说想法、吐心声,郑晓霞逐一进行讲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