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和老公亲热,被我妈说不知羞耻”:多少婚姻,毁于这一点

“我都结婚3年了,和老公去酒店开房时还是好尴尬,总害怕别人以为我们是不正当关系,我是不是有啥毛病啊?”

她很不解,自己都30岁了,怎么还会因为住酒店而产生羞耻感(Shame)呢?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说这种“亲密羞耻”并不罕见。

在咨询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耻感,尤其是女性:

似乎亲密,就意味着某种禁忌和不道德,感到无比的尴尬和羞愧。

怎么解决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困扰当代成年人的“亲密羞耻症”。

和身边的朋友聊这个话题时,有个朋友说起一件事。

结婚第一年过年,她和老公回娘家,一家人看电视,沙发位置不够坐,她就很自然地坐到老公的腿上。

这本是她和老公之间非常正常的亲密行为,也没有过分亲热。

但她妈妈看到后,却一把将她拉到厨房一顿数落:

“这么大的人了,你知不知道羞耻的啊,我都替你害臊!”

朋友一下子脸就红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此后,她再也不敢在家人面前和老公有任何亲密接触。

所以说,从小缺乏爱教育和性教育,或许是导致“亲密羞耻症”的重要原因。

网上流行一个段子,90后接受的教育是:上学不准恋爱,但毕业就得结婚,结完婚马上生孩子……

仿佛无师自通。

很多父母从小只会规劝孩子,好好学习,不许早恋,否则就会被惩罚、被议论。

听话的小孩,会认为自己的青春悸动都是“坏的”“不该有的”,得压抑着,藏起来;

不听话的小孩,可能背着大人谈恋爱,但每次见面、牵手、接吻都见不得光,还要顶着“对不起父母”的道德压力。

所以,亲密便成为了一种“坏的”,自带羞耻和内疚的行为。

而且很多人,从小就没有来自父母的健康亲密关系作为榜样示范。

中式父母们,极少在孩子面前有亲密互动,表现亲密的方式反而是互相埋怨、数落、争吵。

比如我长这么大,从来没听过父母叫过彼此一声“亲爱的”,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对方为“你爸”“你妈”。

我记得小时候有天晚上,我碰巧撞见父母正在沙发亲吻搂抱。

我不知所措,但更吃惊的是父母的反应——

他们见到我后立即跳起来,恢复安全距离,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让我赶紧回房学习。

久而久之,我发现这种亲密是不能被我看见的,哪怕我已经十四五岁了。

后来,每次和父母一起看电视剧,剧中情侣准备接吻拥抱时,我都感到浑身尴尬和不安。还没等父母主动换台,我就会主动找个借口离开。

在家庭这个系统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刻意回避亲密感,那么孩子对两性间的亲密是很陌生且懵懂的。

更甚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亲密的方式,也是命令、使唤、严苛的教育,或者那句万能的“吃饭了”。

没有言语亲密,包括但不限于:我爱你、对不起、你很棒、我的宝贝……

更没有行动亲密,比如拥抱、抚摸、牵手……

在这样规避亲密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长大后对亲密很难是一个坦然态度。

此外,文化的维度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我们的文化讲究含蓄不外露,对于亲密的表达,尤其是性的表达是被极大压抑的。

再加上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偏见,情史丰富似乎代表着放荡不自爱。

因此,亲密真的成了一种不能示人的行为,羞耻感根植心底。

长大后,当我们进行亲密行为时,它就悄然冒出来评判我们。

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Kaufman认为: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我想讲讲小艾的故事。

小艾30岁,结婚5年,老公事业有成,对她体贴照顾。

在外人看来,她的婚姻幸福美满。

但是,小艾一直觉得,自己的婚姻里少了点什么。

去年女儿出生后,这种缺失感更加强烈,直至她无法再忽视,朋友便推荐她去看心理咨询。

在多次咨询中,她才慢慢发觉,这个缺失的东西,原来是亲密感。

虽然她拥有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但她却无法感知和享受亲密:

老公和她说情话时,她觉得尴尬;

老公抱她亲她时,她虽然没有抗拒,但内心隐隐觉得不舒服;

老公有性需求,她只是例行公事地配合,并不享受其中,更别谈彼此创造情趣……

因为,和老公发生亲密行为时,她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些苛刻的自我批判的声音:

“你怎么能这么骚!”

“你不可以这么享受!”

“你太不矜持了!”

在咨询中,她才发现这个批判的声音,其实是她父母的声音。

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对她教育很严格。

高中时,她喜欢上一个隔壁班的男生,给他写了一封炙热的情书。

然而,那封情书被妈妈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了。

那天晚上放学回家后,爸妈对她进行了一场严肃的道德教育,说她没有女孩的矜持样、不知羞耻,还说早恋会毁掉她的人生,怪不得考试考砸了,毁了爸妈多年教育的心血——

“我们实在对你太失望了!”

更令她无地自容的是,爸妈还跟家里的亲戚都说了这件事,仿佛她的情窦初开就是罪大恶极。

之后,小艾心中那些炙热的青春情愫,一夜之间消失了。

后来,她再也没有喜欢过别人,一想到恋爱这件事就充满羞耻感,觉得会让父母失望。

直到大学毕业后遇到现在的老公,锲而不舍追求她很久,她才被打动。

但谈了两年多恋爱,她都不愿意发生性行为。

因为妈妈一直教育她,性行为只能在婚内进行,否则就是“不检点”。

等真的结婚了,小艾内心对亲密依然是回避和退缩的。

一有亲密行为,就仿佛被父母那双眼睛盯着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不该被爱。

小艾这才觉醒,是小时候那份羞耻感的烙印,阻碍了她去表达和享受亲密。

幸运的是,当她领悟到这一点时,老公还在身边陪着自己,她还有机会重新打开心扉。

我相信小艾的故事不是特例。

很多人从小被动将亲密视为禁忌,长大后却因为“年纪到了要结婚生子”的规训,得立马进入婚姻。

彷佛有一个神奇的开关,按下启动键,就可以顺利从压抑感情、只会学习的孩子,自然而然过渡到拥有幸福婚姻的成年人。

但是,没有人天生会爱,更没人天生会经营关系。

就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著作《爱的艺术》中所说:“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没有过恋爱经验、将亲密视为羞耻的人,没有学习和试错的机会。

如果急于奔向婚姻,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不懂分辨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遇到矛盾冲突也不知道怎么更好地处理。

甚至遇到居心不良的人,被伤害和欺骗了也不自知,不懂保护自己,最后遍体鳞伤。

我身边有几对离婚的夫妻,追溯原因都是因为结婚太早,在不懂爱和亲密为何物时,就早早匆忙结婚。

如果在结婚之前,他们有过恋爱经验,甚至是“早恋”过,多一些亲密关系的探索,就不会在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那么盲目。

我并不是想鼓励“早恋”。

我是想说,看见和接纳一个人对爱与亲密的真实欲求很重要。

哪怕这些欲望和需求,来自一个孩子。

欲求,并无好坏之分。

当欲求被看见和接纳时,哪怕没有被满足,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坏的。

而当我们不断把这些欲求扣上羞耻、禁忌的标签,只会让自己离亲密感越来越远,也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爱的教育,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如果过去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更需要自己去过这一关。

1.正视自己对于亲密的渴望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实验:恒河猴实验。

新生的婴猴,和两个“母亲”住在一起——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但坚硬无比;

绒布妈妈没有奶瓶,但很柔软。

让人震惊的是,小猴子们宁愿挨饿也要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因为它们可以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获得亲密和温柔。

只有饿到不行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喝奶。

这个实验说明,与进食的渴望相比,身体舒适和亲密接触的渴望更为强烈,也对依恋的形成更重要,这对人同样适用。

因此不管父母如何教育,社会文化如何影响,我们要承认:

人类对于亲密的渴望,不管是渴望爱与被爱,渴望爱抚与亲昵,或是渴望性,都是人的正常渴求,都值得被看见和被接纳。

无需感到任何的羞耻。

不允许别人有欲望的人,本质上是无法接纳自己有欲望。

2.你可以定义你的亲密关系

当你听见内心对于亲密欲望的真实心声,放下父母及社会的标准与束缚,就可以逐步建立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关系模式。

她想要的是,勇敢去表达和享受自己的亲密关系。

她希望她的女儿,是在一个充满爱和亲密氛围的家庭中长大的。

这个领悟,彻底地改变了她婚姻的走向。

她与老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那些羞耻和担忧,老公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她,愿意陪她一起探索和成长。

老公说爱她想她的时候,她也试着回他“我也好想你呀”;

每天老公回家后,她会主动给他一个拥抱;

去逛街的时候,她能自然牵起老公的手;

而且她看见和接纳了自己的性欲,会主动表达和邀请老公一起探索……

当她的深情和脆弱都被老公完整看到时,他们的亲密感反而更深,爱情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熟且充满创造力。

小艾慢慢发现,主动去爱和接受被爱,原来是一种美好且充满生命力的事情。

而如果你是父母,不要忘了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孩子还小时,多给他们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

孩子长大了,也不要吝啬语言上的亲密和关怀。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情窦初开,不要一味否定和打击他们的渴望。

你不用鼓励“早恋”,但可以聆听和尊重他们青春的悸动,教他们分辨好的爱情是怎样的,什么情况需要学会保护自己,感情中遇到矛盾可以怎么做……

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是如此正常亦如此美妙,等待时机来临,他们可以亲自品尝。

就像在青春电影《怦然心动》中,父亲发现13岁的女儿喜欢上了邻居家的男孩,他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询问女儿喜欢他什么。

女儿说,她第一次见到男孩就怦然心动,因为他的眼睛很闪亮。

父亲没有评价这样的感情幼稚浅薄,反而抛砖引玉地告诉女儿:“不能只盯着局部,要看到整体。”

他给了女儿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思考这份喜欢是否真切,是否值得。

当女儿发现,自己不只是喜欢男孩的外表,而是男孩作为整体的存在时,她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

这段感情不一定会天长地久,但女孩学会了;

爱不是羞耻和禁忌,而是难以言喻的美好,而且自己有能力去爱并享受被爱。

这种健康的爱的能力,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我相信,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感受到,亲密是一种如此自然和美妙的需要时,TA一定会被亲密关系深深滋养。

THE END
1.情商的研究1988年,心理学家Bar-On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根据他的定义,EQ还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以及社交能力。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随后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便得到了迅速发展,情绪智力这个术语也得到https://blog.csdn.net/qq877507054/article/details/88659895
2.人生三件大事(婚姻/工作/信仰)提摩太·凯勒作品:婚姻的意义/工作这意味着,我们把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一生之久、一夫一妻的关系。根据圣经,神对婚姻的心意是:婚姻要反映神的救赎之爱,就是他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救赎之爱;婚姻是为了塑造品格;为了生育儿女而创造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并且要通过彼此互补的两性牢固而持久的联合而成就这一切。 (摘自作者的引言) 《婚姻的意义》书摘http://shop42563152.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nt1qoqgbb26wrx?alias=3nt1qoqgbb26wrx
3.《人生七年》观影体验(人生七年9)影评婚姻幸福的,离婚的,家庭主妇/独立女性,出国发展的,依靠福利津贴生活的,找到的伴侣是互补的/相似的,找到的伴侣是相似背景的/不同阶级的,对待人生是乐观的/消极的,遭遇重大挫折的,人生平稳的/波折的,对待本片是乐于分享的/注重隐私的,子女多的/少的,二婚后要子女的/领养孩子的,子女进一步超越家庭阶级上限的/延续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06576/
4.公司股权转让:实务精要与案例指引书籍推荐详细涵盖了与股权转让的相关议题,包括:股权性质的基本界定,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判定,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效力冲突分析,股东资格的取得与确认,股权变动的法律因素影响(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善意取得),股权变动的事实因素影响(股东的身份变化、婚姻关系变化、股权继承),以及特殊性质股权转让所需满足的程序条件(外资股权、http://www.mzyfz.com/html/2018/2020-05-24/content-1427658.html
5.教你如何谈恋爱的书恋爱必读十本书接亲网恋爱无定义,如同幸福一样无法预支和储蓄。婚姻更无保修,虽说可以退换,但试过的人才知道,这样的“消费”对人们一生来说过于昂贵。因此,成功的恋爱无疑是幸福婚姻的前提。恋爱的规则,颇有些像市场经济规则,谁先懂得游戏规则,谁先抢占商机,谁先果断出手,谁就会先得巨利。同样,恋爱中的你和准备恋爱的你,如果能掌握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23010
6.从“维多利亚女性”到“新女性”:美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产阶级艾伦·普兰特的《维多利亚时代美国家庭女性》 [27] 充分利用19世纪社会上流行的女性家庭手册、女性杂志、女性书籍、女性指南等原始资料,深入研究了维多利亚时期美国上流社会的文化和习俗,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女性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有些学者从其他方面研究中产阶级女性的家庭生活。卡尔·德尔格在《不可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973626/3
7.重新定义理想的中年生活婚恋婚姻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畅销书籍> 人类学 > 联合天畅 > 中年的意义生命的蜕变 关于中年大讨论的生物学答案 重新定义理想的中年 生活婚恋婚姻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畅销书籍 自营 联合天畅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中年的意义生命的蜕变 关于中年大讨论的生物学答案 重新定义理 [英]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 著 https://item.jd.com/12350262.html
8.97级戴兵红教学案例二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为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https://lsxy.hbnu.edu.cn/2022/0520/c5648a130911/page.htm
9.夫妻心理治疗与辅导指南(上下册)第八章 婚姻治疗的精神分析法(PMT) 第二部分:集体治疗方法 第九章 夫妻集体治疗 第十章 预防干预与关系改善 第二篇 夫妻治疗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文化、性别及性取向问题 第十一章 跨文化婚姻 第十二章 重新定义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年时长期婚姻的治疗 https://www.psychspace.com/space/viewnews-816
10.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ShanghaiHeavenlyStairwaysBookstoreCo(2021-11-25) 书籍列表 A圣经注释类 B神学类 C灵修类 D婚姻与家庭类 E传记类 F人生智慧 G历史类 H犹太类 I儿童读物 J文学类 K文学评论 L英文读物 M国家宗教政策 N其它类 音像制品列表 O诗歌(音像制品) P卡通故事(音像制品) Q故事片(音像制品) R纪录片(音像制品) S婚姻与家庭类(音像制品) T人生智慧https://www.sh-hs.com/index.php/index/down/download/id/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