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人类学选择题(4篇)

【摘要】关于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人们已经谈得不少,但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来进行比较则似不多见。按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看法,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制度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精神文化),而在种种文化现象后面则有“根本文化”,我理解这里所谓“根本文化”,指的就是“文化精神”。是否可以说,对一种文化形态,可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文化模式,二是文化精神。文化模式难以照搬,但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关键词】中西文化精神文化

对文化全球化抱忧虑、警惕态度的人们往往偏于强调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反对西方文化霸权,致力于维护民族文化主权;而对文化全球化抱积极乐观态度的人们则往往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同构性”,期望借文化全球化浪潮来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向现代化。按笔者的看法,中西文化显然是存在着异质性的,但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西文化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实现互补的。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异质同构的可能性有比较冷静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

一、关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几种基本精神。一是科学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人们要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当然首先就要认识对象世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这样就发展出它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方式。

首先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比如古希腊哲学就主要是一种偏重于求“真”的哲学,即本体论哲学。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学说,对于一个事物的存在,首先要追问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以及它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存在是由什么因素构成的,它的原因与结果,联系与发展,等等;然后再根据巳知去推断未知,这样就有了概念、判断、推理,即有了“三段论”的一套规则。由哲学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思维方式,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由这种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导引和影响,进入各种知识领域和学科门类的研究探索,便带来了各门科学技术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并不断拓展其未知领域和发展空间。

其次,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批判性、否定性的超越拓展方面。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往往都是在批判否定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探索而发展起来的。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勇敢地否定和超越其师苏格拉底的学说,开创

了理念论或超验论的哲学传统;而他的思想学说则又被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否定超越,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文化批判否定性探索发展的传统。此后在各种认知领域和各门学科中,这种大胆怀疑和批判否定前人思想学说、实现否定性超越发展的科学范例层出不穷。正由于此,就使得各门学科的知识谱系始终处于解构与建构、裂变与整合的互动关系之中,使各种既成的科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拓展和深化,这样就带来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在我们看来,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无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种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构成了西方社会民主体制的基础,标志着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及其人文主义传统中,也逐渐培植了另一种东西,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权力和自由追求强调到极端。这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显然也是存在负面作用的。三是法制精神。这种法制精神是建立在西方的人权与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西方文化中的契约观念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开始形成。古罗马的伊壁鸠鲁派倡导:个人在追求快乐时不应妨碍他人,不做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而国家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生活,这样彼此达成一种契约,既保障个人的自

由权力,同时又维护其他人的权力和社会的公共秩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朴素的“社会契约论”。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一方面提出“天赋人权”思想,大力张扬人的民主、自由、平等权力;而另一方面,则又提出“社会契约论”学说,论证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认为社会权力正是人们从自己的天赋权力中出让一部分所赋予的,社会权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制规范管理社会,从而使个人的自由权力得到社会的合法保障,当然同时也把个人的自由限定在社会的法制规范之内。这一思想学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建立法制秩序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本身的要求。

西方宗教的产生和流行,我想还是与西方的整个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有关。如前所说,西方人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天人二分、天人对立,一方面是把自己与对象世界(首先是自然界)区分开来,致力于征服世界,并且人与人之间也是不断竞争;另一方面则是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区分开来:人所生存的此岸世界问题多多(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因此就把此岸世界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到彼岸世界去解决,到上帝那里去解决;把人间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东西,如绝对合理的价值尺度,完全美满的自由幸福等等,都放到彼岸的天国去,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的信仰。这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把彼岸世界作为一种超然的理想境界来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彼岸世界确立一种绝对的价值尺度,用以观照和评判此岸世界的一切行为,在天国与上帝面前求得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而在人世间是不可能确立这种绝对的、统一的、永恒的价值尺度的)。这样,宗教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同时也是在西方社会的整个文化价值体系中,就至少起到了这样一些作用:一是精神的寄托与安慰。人在来自自然与社会的生存压力下,在异化的生存条件下,以此进行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求得

心理平衡。二是宗教的原罪与忏悔的观念,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的自我约束规范,这与法制制约恰好形成互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平衡。三是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认为的,新教伦理一方面适度肯定人的世俗生活享受和谋利行为,以及追求财富的权力,使人具有创造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又倡导敬业、勤勉、节俭精神,提倡理性的禁欲主义,反对放纵享乐的恶行,则有利于积累资本发展生产,因此宗教(新教)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2]直到现在,一些西方思想家仍然认为,要解决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仍然需要从宗教精神中寻找出路。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在批判分析了当今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和文化矛盾之后,所预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则还在于提倡新宗教,至于这种新宗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似乎也语焉不详。[3]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在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和分析思维的基础上,历来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行发展(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失衡与寻求平衡的矛盾运动),从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及其传统。

二、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可以分两个阶段讲: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二是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二者显然有很大的不同。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先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讲起。中国古代文化可谓驳杂精深,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种思想观念都有。多元文化格局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佛三家。一般认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是儒、道两家(佛教的中国化,属于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一例)。但二者谁更重要,则又有不同看法。通常认为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是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属于官方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影响当然巨大。但也有人(如鲁迅等)认为,从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形态方面来看,还是道家文化具有更大的影响,这似乎也不无道理。

【结束语】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参考书目】

[1]《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8]转引自金冲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人民日报》2001年1月4日。

人类学的分支

文化人类学(广义)包括考古学语言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标志方法田野调查对象异文化视角他者的眼光成果民族志

田野调查(fieldwork)(1)早期的人类学研究①非专业人士的贡献②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如: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田野调查方法的确立

1883-1884年,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在加拿大巴芬岛对爱斯基摩人进行了考察,之后又对北美印第安人做过多次调查;

1898-1899年,由英国学者哈登率领的剑桥大学考察队赴托雷斯海峡进行实地调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最终确立应归功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他从理论和技术上详细阐述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原则,从而开创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新纪元。到底什么是田野调查?

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它族群的文化。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他者(others)的眼光

“他者”既包括传统的原始的简单部落社会,也包括现代社会中的非主流文化和弱势群体。“他者”还包括作为不同于自己文化的“异文化”,或称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早期人类学家试图解决本文化与异文化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评价问题,现代人类学却是在运用他文化和对他者的研究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民族志(ethnography)

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重要展示手段与形式。在民族志中,人类学学者要把他在田野中观察到的、感悟到的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他所理解的某种文化呈献给读者。

民族志不是枯燥的数字和一堆毫无感情的资料,而是经过人类学家情感和视角过滤后的带有温度和趣味的故事。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整体性

(二)文化相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每种文化都是该社会与其特定环境相调适的产物,只有理解了这一特定的环境,才能理解和评价该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要判别某一文化特质的优劣,必须视这一文化特质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作用而定。

(三)普同性(universalism)

(四)适应(adaptation)

指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这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一是人们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以适应环境。

适应的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就是保持和创造

(四)适应(adaptation)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

古典进化论代表人物及观点

1、[德]阿道夫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1)“本原概念”

认为人类有相同的心智过程,对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人类心理的统一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

(2)民族概念

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因而各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征。(3)地理区域概念

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并受地理环境影响,反映了地方色彩。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上有时经过传播,本原概念就形成为各个具体的民族概念。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均变论

(2)文化遗存(survival(3)万物有灵论

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年)

社会进化发展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三个主要阶段,这三者的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技术的发明与文化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

4、[瑞士]巴霍芬

《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产翁制传播论

(一)主要观点所谓“传播”,指的是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在人类学中,它指文化或文化特质从一地流传到另一地的现象。

(二)代表人物

1、[德]拉策尔《人类地理学》(1882-1891)

他根据古典进化论者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出了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个人以及通过个人对整个民族的体质和精神,还有各种社会现象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人类不是静止的动物,总是尽力向不受自然约束的一切地方扩散,从而各民族和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因此,不考虑到运动性的人类学研究基础便是错误的。

2、两大阵营

(1)英国的埃及中心论——文化单源论代表人物:史密斯、里弗斯、佩里

(2)德奥的文化圈论——文化多中心论代表人物:格雷布纳、施密特★两大阵营的共同点

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定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愈多

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三)不足

将文化视为具体特质的积累,而不是整合的总体;随意对文化进行拆解及机械组合来解释文化,试图以此构建人类文化史,忽略了文化自身的主体和能动性。

(四)主要贡献

1、提出了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统方法,将田野工作确定为人类学资料收集的主要方式。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化地理资料,为后来的跨文化比较留下了宝贵的原始依据

3、启发了文化相对论的学科共识文化人类学的年鉴学派&功能主义年鉴学派莫斯

1、《礼物》(1923)

尽管从理论上讲送礼是自愿的,但它们源自对礼物接受者一方的期望。此外,虽然送礼也许并不期望有直接回报,但总有一种偿还因素,在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或者以更大礼物的形式,或者以不同形式的礼物,或者以对社会地位的某种其他方式的承认表现出来。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7)《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文化论)(1936)《自由与文明》(1944)《巫术、科学与宗教》(1948)《性、文化和神话》(1962)

2、研究案例——库拉(kula)

1906-1908年和1910-1913年安达曼群岛1914年澳大利亚西部的土著部落★代表作

《安达曼岛人》(1922)

《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社会人类学方法》(1958)

文化人类学的历史特殊论·文化人格学派历史特殊论主要观点

对进化论和传播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认为摩尔根和泰勒的比较法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一是关于单线进化的假设;二是将现代社会视为进化遗留物的观念;三是在证据不足、标准不当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的分类。

文化区分析法:文化独立论

文化相对论文化人格学派

露丝·本尼迪克特(美女)

1、《文化模式》

①日神型——祖尼人

②酒神型——克瓦基特尔人③妄想狂型——多布人

2、《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两者合用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玛格丽特·米德

1、研究背景

人类的人格与行为到底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塑造的?

2、《萨摩亚人的成年》

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男女青年在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的这种青春期躁动?

3、《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通过对新几内亚境内三个毗邻而居、但相互间的性别角色规范却迥然相异的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的研究,证明:所谓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它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文化人类学的新进化论·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美国人类学的物质论怀特·普遍进化论★代表作:《文化的科学》(1949)、《文化的进化》(1959)文化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能量的获取应被视为判断文化进化的标准;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c(culture)=e(energy)〃t(technology)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而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化及其发展历程正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

提出了对人类文化史的新解释,将单线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两者有机结合,认为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技术的群体可能会沿着不同的途径进化,正因为存在这种环境的差异,文化的进化才沿着不同的轨迹呈现出多线进化的态势。哈里斯·文化唯物论

将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发展出了文化唯物论。代表作:《母牛、猪、战争和妖巫:人类文化之谜》《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结构主义人类学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历时性和共时性语言和言语

横组合和纵聚合符号能指和所指横组合与纵聚合

横组合关系是指句子中各成分间的关系;纵聚合关系指能够在句子中充当同样成分的一些词语。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9)《忧郁的热带》(1955)《结构人类学》(1958)《图腾制度》、《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964-1971)

文化人类学的象征、符号人类学特纳的仪式研究

同意象征是自然地代表具有类似性质的或在思想上或在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但同时提出要对符号和象征加以区分——符号是一种已知事物的类似代表,而象征则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表达。因此,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透过这些符号揭示未知事物的含义,从而更为强调符号的实用意义,也更具体地探讨符号的用途,及符号到底如何在社会过程中作为积极力量被运作。代表作

《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象征之林》(1967)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1969)

《戏剧、舞台与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行为》(1974)玛丽·道格拉斯

结合了涂尔干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将符号结构和社会结构并重,探讨分类这一深层次的思维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代表作:《洁净与危险》(1966)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爪哇的宗教》(1956)《文化的解释》(1973)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80)《地方性知识》(1983)早期的符号人类学研究立场

深受韦伯影响,致力于宗教研究;提出文化犹如意义之网,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便是这张意义之网,因而作为对文化的分析的人类学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门寻求意义的阐释学科。后期的阐释人类学立场

受到不少美国思想家的影响而不再将文化视为象征与意义,而是文化犹如文本,人类学家的工作就是去诠释它。这种诠释是多层面的诠释(interpretation)而不是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explanation)。

这使他与韦伯正式告别,成为美国人类学理论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转折。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

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代表人物有沃勒斯坦、法兰克和沃尔夫。其主要理论灵感来自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展理论。他们认为,从16世纪以来,人类学研究的社会就再也不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村落和部族,而受到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制度等外来因素的充分渗透,这种渗透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也是文化性的。因此,对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的探讨,还必须考察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消灭的过程。田野调查

什么是田野调查?

1、重访研究与回访研究

重访研究——研究者本人重访自己从前的调查点例:费孝通三访江村

回访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回访前人的调查点

例:韦娜回访特罗布里恩德岛,弗里曼回访萨摩亚,《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

米德—弗里曼之争(讨论题重点)田野调查的定位

主位与客位(emicandetic)

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其《文化唯物主义》一书中,最早将语言学家派克依据语音学中的音位和语音而创立的主位与客位这一对概念引入了人类学研究。人类学中的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强调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分析、理解文化;客位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他者的文化做出的解释。这两种不同角度的研究路径会对同一文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公牛死亡率问题讨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进入田野

(一)渠道

1、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一般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层层深入。

2、通过非正式渠道——个人关系进入

3、回归本土的家乡人类学方式参与观察

一是提高了田野调查收集的材料的质量和可信度。二是更有利于做出深入而切合实际的解释。参与观察的不足:

(4)要证明观察者的结论是否正确事实上不太可能,所以还必须辅以其他方法进行验证。访谈法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它可以是报道人的早期经历也可是其当下的生活。文化的交流、传递与接触语言符号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所有符号系统的内核。专门的语言符号是一种信号,在其上已经附着了抽象意义,这些意义可以为同一语言共同体中所有成员所共享。语言是最为主要的中介,通过它我们彼此交换信息、请求、知识和价值,并将之传给下一代。濡化

从个体角度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其本质意义就是人的学习与教育,而这既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什么是涵化(acculturation)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涵化是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传递、交流和整合。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1、同化(assimilation)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性文化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而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代替。一般表现为,两个文化系统接触时,比较落后的文化自然地吸收先进文化的文化特质,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还有的时候,是那些处于强势地位、统治地位的文化或出于文化偏见或出于政治需要强迫性地对其他弱势文化或者说附属文化强行同化,旨在消灭这类不同于己身的文化。

2、整合

3、混合

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

4、分化/孤立

指拒绝接受异文化的传播,保持原有文化要素。当外来的文化强加给接受者时,后者并不情愿接受,因而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作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当外力撤退,那种被迫接受的新特质也随之而去。这种现象在殖民情况下是常见的。

5、边缘化

这一现象比较特殊,指的是既无意保持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文化中断

(一)斯大林的“民族”观

1、“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识别的标准

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依据就近认同

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功能:性的满足

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的条件经济互助

保持社会群体的稳定增进不同群体间的联合内婚制与外婚制

内婚制和外婚制的概念是英国法律和人类学家麦克伦南在《原始婚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内婚制是把婚姻对象严格限定在某一群体内部的婚姻禁令,即只准某一群体内部的人员通婚,严禁同群体外的成员通婚;

外婚制是内婚制的对称,指只能在本人所属的一定社会集团以外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这种外婚制的社会集团,因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和地区而异。交表婚——男子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

平表婚——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儿结婚家庭核心家庭

也称小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它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家庭中人际关系简单,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容易倾向平等。然而,家庭中人口和代际关系的简化也给家庭生活的相互支持和扶助带来问题,如赡养老人、抚育幼儿等。它在当代绝大多数社会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主干家庭

当核心家庭的一位男性子嗣已婚,在亲子联结系列上的这一家庭结合就是主干家庭。因继嗣的需求,在行长子或幼子继承制的民族中,长子或幼子成家后仍旧留在父母家,而其他非嗣子女一结婚便独立出去,就属主干家庭类型。这种家庭是与嗣子单独继承制相结合的,通过如此反复,使作为制度体的家庭同家产一起按直系代代相传。宗族

①名称;②外婚;③单系共同祖先;④作为核心的性别——父系宗族为男性,母系宗族为女性;⑤所有或大多数成员之间相互交谈或指某个人时使用亲族称谓;⑥许多社会的宗族还有某种形式的公共财产;⑦某种程度的连带责任。这种在系谱上可向上追溯的、核心性别共同的单系祖先构造,在大多数人类学文献中称为宗族。亲属称谓

类分式叙述式

人类学界通常采用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的亲属称谓制六法: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马哈式、苏丹式,这种分类是根据平辈亲属称谓进行划分的,其称呼的复杂程度逐渐递增。政治·法律人类学

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观念资源

物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实在资源

观念资源包括:意识形态资源象征资源信息资源政治组织类型:非集权型集权型非集权型:队群部落集权型:酋邦国家宗教人类学宗教的总体类型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将中国宗教区分为:

1、制度性宗教

指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通常与一般的日常生活相分开。

2、分散(弥散)性宗教

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泛灵信仰

对超自然存在和非人精灵的最为普遍的信仰之一是泛灵信仰,又译万物有灵论。这种信仰认为各种精灵使自然有了生命。这个概念是由泰勒发明的,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灵魂;并相信泛灵信仰是最早的宗教。泛生信仰

马雷特对泰勒的泛灵论提出修正,认为原始人对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先于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他把这种非人格力量的观念称为泛生信仰。“玛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它本身并没有形状,但它可以显身出来。泛灵论与泛生论的不同在于:

泛生论是巫术操作的观念基础,泛灵论是宗教信仰的观念基础前者是非人格化的,后者是人格化的。

祭司是专业的宗教中介,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的社会或相对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里,扮演着神圣宗教知识的监护人角色,执行仪式、解释经典和教义,维持宗教传统。制度化的宗教一般都有祭司,如基督教的牧师,佛教的住持、道教的道长和伊斯兰教的阿訇

一般认为,“萨满”这个词起源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语,指那些能够进入“出神”状态与精灵或鬼魂交流的人。然而,对什么是萨满教,人类学界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认为,萨满教在狩猎采集社会(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为常见,是一种通过巫术控制超自然力量或通过与精灵世界的直接接触,对它加以控制来达到目的的宗教实践;另一种比较宽泛的观点则认为萨满教广泛分布于古代和当代的世界中,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地方性知识形式。

巫术的两个特征

1、相似律——模拟巫术

认为同因必同果,因此,通过模拟便能实现人们想做的事情,这种模拟活动就是模拟巫术。

2、接触律——接触巫术

认为两物体一经接触,在切断实际接触后,仍继续远距离地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曾经与某人接触过的物体就可以对其本人施加影响,称为接触巫术。接触巫术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一个人与其身体的某个部分的永久关系仪式的特征

仪式强化秩序与价值观仪式强化认同仪式强化信仰

电影《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教育学院09心理班杨浩12009240838

《上帝也疯狂》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还有一个同名游戏,不过内容和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游戏的内容有些象“帝国”系列的即时战略。不过还是回到电影上来,我们看到的《上》片(ⅰ、ⅱ)都是关于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thebushman)人的故事。情节上有连贯,不过和ⅰ相比,ⅱ的情节差强人意,而且淡化的人类学意味。土著、盗猎者、动物学家以及为了增加喜剧效果的士兵的冲突被组合在一起,故事的叙述以及情节的展开也非引人入胜,唯一值得嘉讲的是土著演员,很符合传统的“高尚的野蛮人”形象。总体上讲是个糟糕的“续貂”之作。

不过《上帝也疯狂》(ⅰ)倒十分耐人寻味。情节除楼主介绍的之外,尚须补充一些。某日(估计在70-80年代之间,或者更早)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空飞过的双翼飞机上掉下一个玻璃可乐瓶(不知道是不是coca-cola公司赞助的),恰好掉到主人公居住的游牧点。故事就这样展开了,瓶子成为整个群落争夺的对象(大约就是20人左右的群体),而他们的首领为了恢复往日平淡的生活,独自带着这个瓶子上路,期望将其丢开,平息部落中人们的嫉妒与争夺。

一条幅线则是该国所属反政府武装策动的一次**(居然得手,虽然可笑,但对于非洲政治状况也可理解),在沙漠周围政府军对反政府组织的追击。迫使后者不断逃跑(途中是为增加视觉效果而制造的可笑情节),这与故事的第二条副线连接起来——反政府武装逃遁的地点正好一个白人建立的传教点,该地的白人传教士还与开化的黑人同事共同担任地方小学的教育工作——天真的年轻白人女教师奉命调任此地,与她同往的是在当地生活多年不乏率真与笨拙的人类学家、兼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兼汽车修理工(他的职业肯定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而且由于情节的需要,他成了女教师洋相百出的追求者)。

三条情节主线在这里汇合,先是想要扔掉可乐瓶的土著被当作叛军被政府军俘获(由于语言不通,当然他十分可笑地成功逃脱),接着是反政府军的残部绑架了传教点小学的学生以及女教师,最后是笨拙的人类学家与天真的土著联手用土制的吹管麻醉了叛军。结局是我们熟悉的皆大欢喜,土著将可乐瓶给了人类学家,踏上归路,人类学家与女教师激情拥吻……一同过上幸福的生活(暗示)

情节十分简单,进行内容分析倒是很有意思。电影开始有大约5-8分钟关于布须曼人生活状况的介绍,很有人类学的味道。之后,一件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品将原始生活与现代文明联系了起来——这就是代表现代工业与商业社会消费主义发展极点的象征物——可口可乐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可口可乐瓶以其流畅、富有表现力的外型,代表工业设计的顶峰。这种利用象征物的表现手法,又通过人类学对象征物的解构与商业社会的商品图腾联系起来。“可乐瓶”贯穿整部影片,部落社会的纷争由此而起,土著首领的行动目的以及全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要将其(现代工业文明对简单社会的入倾)抛弃展开的。

在整部影片的结构上,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人群a.土著b.某国政府(军)及反政府(军)势力c.西方的代表——人类学家、传教士、女教师。如果可以划一条联线的话,我们会发现abc三点分别位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的话),非洲国家在结束欧洲人殖民统治后纷纷建立自己的政府,在形式上基本模仿西方社会,当然在职能分工与效率上是“徒有其表”的(这一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抗拒现代工业、商业文明的土著社会”,“半推半就,徒有其表的本土社会”,“致力于自我推销的西方社会”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构成了我们所看到影片的情节发展。

最后的结局耐人寻味,土著首领将“可乐瓶”递给人类学家,让他带回其产生的社会。表面上是土著社会努力将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物驱逐了出去,然而土著首领与人类学家联手将反政府武装残部制服,暗示了西方社会对其达到的工业化成就,以及其所倾销的现代性价值观的质疑(以西方模式在非西方社会建立的国家形式是否只是本文化海洋中的一个个文化孤岛?)这其实也是60、70年代以来西方放弃亚洲、非洲殖民地以后,对其几个世纪以来殖民活动的反思。同样,这与西方社会战后,及60-70年代对本社会状况所出现一系列“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关,而表现在人类学上则体现为借助异文化知识,实现对本土社会文化现象加以思考的“文化批评”。电影中则以人类学家与土著(曾经,并且至今仍作为前者的研究对象)的合作暗示了这一主题。

而人类学家与教区女教师的感情发展,似乎将传统意义上人类学家与殖民地事务以及传教工作的纠葛暴露无疑,更加陷于文化边缘的两难境地。

由《萨摩亚人的成年》引发的——关于教育的思考

课程:《文化人类学入门》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08级市场营销班

姓名:谢晋

学号:12008241089

由《萨摩亚人的成年》引发的关于教育的思考

相较而言,我们的社会里,对性总是加以掩饰,即便是发出了“食色,性也”呼声的孔子,对于性也采取了用“礼”来加以约束管制的方式。可见,我们的社会对于性是避讳的,我们不会在公共场合谈论性,更不会在“棕榈丛”中去尝试

性。在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我们缺乏科学的性教育。父母和学校都对孩子对性产生的好奇和兴趣采取回避的态度,以致进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陷入生理快速发育,心理却停滞不前的矛盾状态。

与此同时,青少年们的生理快速发育,开始出现生理上的性需求,而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得他们避开社会的正式教育,通过其他方式去探寻性知识。而在社会没有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情况下,这种自我探寻的性知识,往往带有“淫秽”的色彩。使得正处于骚动不安状态下的少数青少年,通过叛逆的方式,冲破外界约束去实践和尝试自我学习的性知识,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偷食禁果的现象。

THE END
1.探索现代婚姻制度新篇章,最新结婚法解析售后服务山川情诗在售后服务发布了:探索现代婚姻制度新篇章,最新结婚法解析,摘要:最新的结婚法展现了现代婚姻制度的新篇章。该法律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更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新的结婚法注重保护婚姻双方的权益,提倡平等、公正和自由的婚姻观念。该法律还关注家https://www.jzscgw.com/post/14436.html
2.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研究2018年起草的《民法典草案》中首次将离婚冷静期制度以立法方式纳入草案,2020年5月8日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77条正式将离婚冷静期制度正式纳入我国婚姻家庭编调整范畴,明确界定为登记离婚专属制度,至此离婚冷静期制度正式在我国设立。 https://www.dllawyers.org/news-detail.html?parent_id=204&newsInfoId=7424
3.婚姻家庭法新论五、.事实婚姻与非婚同居 第五节 违法婚姻 一.违法婚姻问题 二、无效婚姻 三、可撤销婚咽 四、违法婚姻的法律后果 第六节 我国结婚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一、结婚条件的不足与完善 二、非婚同居问题与结婚程序的不足与完善 三、无效婚姻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第五章 夫妻制度 第一节 夫妻制度概述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12230
4.结婚到底是啥意思?为什么叫结婚内婚制:必须在特定社会阶层以内,或某社会团体中,或宗族内,或家庭内,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 近亲婚姻:近亲之间的婚姻关系,涉及乱伦禁忌。 族内婚:同一部落民族内的婚姻关系。 教内婚:同一信仰内的婚姻关系。 门当户对: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的婚姻关系。 https://blog.csdn.net/jbjmh/article/details/135891864
5.婚姻家庭法教案6篇(全文)名言2:青年作家张弘的婚姻公式: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个人各削去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 2、一夫一妻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按照我国婚姻家庭法所确立的一夫一妻原则,任何人都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婚姻法禁止重婚。所谓重婚,是指有配偶与他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gwrabrb.html
6.关于亲属制度的部分概念该制度随家庭婚姻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并以一定的家庭形式为存在前提。摩尔根最早从事亲属制度的研究,并提出了马来式、图兰式和雅利安式三种亲属制度。这三种亲属制度分别与血缘婚、群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家庭形式相适应。血缘家庭的亲属制度中、有祖父母、父母、子女和兄弟姊妹的称谓。“善那路亚婚的亲属制度中,除上述https://www.douban.com/note/738669542/
7.人类与生态文明婚姻与环境 动物的婚配关系,主要由环境资源状况决定: 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抚育后代的要求比双亲所能给予的更多时,一雌多雄有利; 资源高质而呈斑块状分布有利于形成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 资源高质量而部分均匀有利于形成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 不同的婚姻制度在不同的社会资源状态下各有优势 https://www.jianshu.com/p/1d1c44b8eb92
8.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9.论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相关问题对于无效婚姻制度来说,它的构成应该婚姻无效的原因、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和主体,明确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等,这在婚姻法中应是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而对于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加强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当事人的法律及权力意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1/id/339770.shtml
10.婚姻制度她从未怀疑过社会现存的婚姻制度—— 1个男人配1个女人 直到她来到了这个karami的小世外桃源 这里只有300个村民 在尼泊尔东西部叫humla的山区里与世隔绝 ▼ 为了到达karami 她需要在一个看起来不像停机场的石子坪上降落后 再步行走8-16个小时 ▼ 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博士Kimber https://renxingtang.wordpress.com/tag/%E5%A9%9A%E5%A7%BB%E5%88%B6%E5%BA%A6/
11.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中西法律传统》 Legal Traditions of the West and China 2021 年第 2 期(总第 17 卷) 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曾婷婷 摘? 要|古代犹太民族是恪守律法的民族,律法是古代犹太民族重要的生活之道.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律法都 记录在希伯来圣经中,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律涉及古代犹太民族方方面面的生活,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