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返还纠纷多数发生在作为婚姻当事人的男女双方之间,但出嫁的女儿以与父母存在关于彩礼的保管合同关系为由,要求父母返还所“保管”的彩礼,该怎么办?近日,黄岩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彩礼引起的保管合同纠纷案,女儿起诉父母返还彩礼18万元,法院判决返还10万元。(8月5日《台州晚报》第2版)
女儿起诉父母返还彩礼,不仅是一起简单的财产纠纷,更是对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家庭伦理与个体权利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映射。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既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也是婚姻缔结的一种物质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伦理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这起案件中,女儿与父母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无疑是对家庭伦理的一次严峻考验。女儿认为彩礼是自己与丈夫共同生活的经济基础,而父母则认为彩礼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赠与,应由自己支配。这种分歧的背后,是家庭内部权力分配的不平衡和沟通机制的缺失。
展开而言,有人认为,彩礼是家庭内部事,他人管不着,法律管不了。其实不然,讨论彩礼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层面,而应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问题。彩礼古已有之,又称聘礼等。然而,传统彩礼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聘礼的本真意义,不少地方的彩礼节节攀升,沦为“天价彩礼”。这是一个社会风气现象,如果任由这股“天价”风刮下去,必然会助推结婚礼金相互攀比,导致一些家庭因婚返贫,甚至让彩礼成为爱情路上的“拦路虎”,由此积聚更多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要抓好家长的思想教育,以“天价彩礼”导致的家庭矛盾、劳燕分飞结局等作为教育案例,让父母们深刻认识到:女儿虽是父母所生养,但她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嫁女儿不是“卖女儿”;婚姻自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不能与彩礼相捆绑。否则,年轻人的婚姻幸福,有可能被“天价彩礼”压垮。
女儿起诉父母返还彩礼的案件,虽然是个案,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如何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让彩礼回归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倡导理性、健康的婚姻观念,让爱情成为婚姻的唯一基石,而非金钱和物质的堆砌。□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