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俗观革新别让高价彩礼成为婚姻幸福的“拦路石”国内

原标题:来一场新婚俗的观念革新别让高价彩礼成为婚姻幸福的“拦路石”

在四川成都工作的江西姑娘梁怡,期待在今年完成“人生大事”。但因为20万元的彩礼,她和相爱两年多的男友张玮玮,迟迟确定不了婚期。

“我本人对彩礼没什么概念,但我妈看得很重。”为彩礼这事,梁怡有些焦虑。她母亲认为,彩礼低了就是“白养了女儿20多年”。男友张玮玮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周围的朋友彩礼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几万元,还有不少人举办“零彩礼”婚礼,张玮玮父母接受不了这么高的彩礼数额。

如何迈过20万元的彩礼门槛,不只是这两个年轻人要面对的一道考题。

被20万元彩礼拦住的婚事

“不能出20万元彩礼,并不代表我不爱梁怡。”张玮玮坚定地说。

今年春节,梁怡带张玮玮见了父母,“我爸妈对他各方面都挺满意的”。张玮玮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收入稳定,还会做家务、很体贴人,出去玩时“他会把行程安排得妥妥当当”。

刚毕业不久的张玮玮没存下多少积蓄,让他苦恼的是,“婚事肯定要靠父母帮忙,但我父母接受不了这么高的彩礼”。

而梁怡的母亲对彩礼“很坚持”,“我妈不仅和身边亲戚朋友交流彩礼多少,还会去婚姻介绍所咨询红娘,得知在老家彩礼大都在18万元-38万元。”

“那么多亲戚朋友都拿了二三十万元的彩礼,如果你不要彩礼就嫁过去,我多没面子,像是白送了别人一个女儿。”在梁怡母亲看来,彩礼既是男方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女儿在婆家幸福生活的保障。

“我是独生女,我妈不需要用彩礼钱买房买车,为什么她就不肯让步呢?”梁怡不理解母亲的坚持,母女俩为彩礼争论不休。

梁怡认为,现在已不是过去“嫁娶”的观念了,没必要强调“婆家”和“娘家”的分别,“我们两人是通过结婚组建起一个新家庭,都应该为这个‘小家’付出努力”。

对“面子”文化、攀比观念进行革新

“当前,很多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已经更新,但有些老一辈人仍停留在旧婚俗观念中,难免与年轻人发生碰撞。”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杨一帆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的真实意愿往往容易被父母等长辈忽略。

2021年4月,民政部确定15地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成都市武侯区位列其中。武侯区民政局在全区建设多个社区婚姻家庭辅导站,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等多部门力量,为居民提供婚前教育、情感辅导、纠纷调解等服务。

武侯区玉林北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斌从事这一工作已有12年,他深感陈旧观念对年轻人婚姻影响之深,“很多人的婚恋问题,会归结到原生家庭的观念上”。

在玉林北路社区驻点的婚姻家庭辅导员杨媚媚,对前来寻求婚姻辅导的年轻女性唐玲(化名)印象深刻。

第一段婚姻中,唐玲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择偶时把经济条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她认为,“没有好的物质基础,谈感情是没有用的”。

她的丈夫很有经济实力,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愿。“只要我一生气,他就给我钱,让我买东西。”唐玲始终感受不到爱意,两人最终离婚。

去年,唐玲走进玉林北路社区婚姻家庭辅导站,“我还是对婚姻有所期待,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她说。

杨媚媚梳理后发现,爱情观的偏差让唐玲在婚姻中碰壁,“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又相了好多次亲,但仍然只看经济条件,而不注重人品,相亲都以失败告终”。

“这样下去很难找到真爱。”唐玲的父母也受邀进入婚姻家庭辅导站,通过辅导,他们共同认识到婚姻价值观的偏差。更务实、更注重情感交流,目前,唐玲已重新开始一段婚姻。

“可能男方收入没有那么高,但两人的‘三观’很一致,最近有了可爱的宝宝。”杨媚媚说,唐玲至今和她保持联系,非常感谢她的帮助。

自2021年起,武侯区民政局在玉林北路社区中开展常态化婚姻辅导服务与婚俗改革宣传,进行婚俗文化街坊调查,举办婚俗文化讲座、法治大讲堂等宣传活动,内容聚焦传播优良婚俗理念,引导摒弃天价彩礼、铺张浪费、随礼攀比等不良习俗。

在杨一帆看来,倡导婚俗领域移风易俗,是对“面子”文化、攀比观念的革新,“在现代文明社会,婚姻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还包括选择与伴侣共同认可的婚礼形式和婚姻生活方式”。

让新婚俗在生活场景中生根、发芽

5月1日,玉林北路社区的婚恋主题文化街区亮相,亮眼的粉色为街道增添了浪漫气息:120米长的街道被粉刷一新,路面有粉色的爱情宣言,路边有粉色的互动装置,头顶还有错落有致的粉色灯笼……

“五一”假期,这条街道成了“打卡地”,许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感受甜蜜氛围。采访中,多名受访者表达对彩礼的态度:“彩礼只是心意,我父母更在意我喜不喜欢这个人。”“家里长辈对彩礼没什么要求,我们双方都应该为婚事出力。”“极简婚礼就好,我们不喜欢大操大办”。

“我和父母终于达成一致了,结婚‘零彩礼’!”5月初,梁怡开心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双方父母会把原本用作彩礼和嫁妆的钱,合成一笔“结婚钱”,“让我们自己做主”。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段朱清观察到,目前,有的地方政策只堵不疏,一些举措表面上可以消除天价彩礼现象,但是没有根治。她认为,应该尊重不同家庭、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化情况,避免“一刀切”。

在段朱清看来,恋爱与婚姻要建立在两性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沟通、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理性的、主动的选择,这样的婚恋观才会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使其回归“礼节”的表达,而不背负过多的重担。

据介绍,像玉林北路社区这样,将婚俗改革作为移风易俗重要抓手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武侯区共有72个。武侯区文明办积极推动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资源下沉实践所、站等基层阵地,围绕传承优秀婚俗文化、弘扬文明婚俗新风,广泛开展“转角遇见爱”婚俗改革宣讲、民法典婚姻家庭普法解读、“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文化体验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李斌希望,将社区婚恋主题文化街区打造成一个集爱情始发地和爱情殿堂于一身的生活场景,“我们后续会陆续引入‘户外颁证’‘爱恋市集’等场景,让爱情在这里诞生,让良好婚俗在这里发扬”。

THE END
1.更看重这三样东西!结婚离婚人生大事婚姻生活作为父母,也是经历过婚姻的过来人,提醒儿女在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不要一味追求物质,门当户对其实已经过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对方跟自己合不合得来,自己喜不喜欢,对方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对方的人品好不好。 婚姻是人生大事,都要谨慎选择,一旦选错了伴侣,可能就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J7JFV0556B1NR.html
2.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什么让婚姻不再成为“必需品”?小说《围城》里,方鸿渐归国时已经算是“大龄男青年”,不但一回到家乡就遭到父母的催婚,最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结婚,冲进了时有争吵的“围城”之中。 《围城》剧照 如今,催婚、婚姻依然是许多人会探讨的问题,但城外的人却不再有走进去的冲动,反而开始对这座“围城”望而却步。 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68730
3.90后关于对婚姻的理解和看法婚礼纪90后,一个现在时下网络的热词,形容的是1990年到1999之间出生的这一代人。而来到了当下,90后最大的也即将30岁面临而立之年,结婚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话题,新兴的时代下,90后对于婚姻的理解和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跟着小犀姐一起去了解一下当代90后的想法吧! https://m.hunliji.com/bai_ke/detail_50869
4.未婚同居,为何成了年轻人的现实选择?回到中国社会,一方面,国内量化研究的大型数据均表明,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作为制度设置具有普遍性,中国人对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的态度依然处于保守和谨慎的层次,中国同居正处于从边缘行为向婚前同居转变的阶段[18]。延续这一思路,一些学者从流动性的性别视角出发,考察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从恋爱交往向同居再向婚姻转变的影响因素,认为https://www.huxiu.com/article/803548.html
5.《婚姻的两种猜想》:从大数据速配到婚后磨合,这届年轻人的婚恋他们与双方的母亲碰撞在一起摩擦出花样百出的悲喜剧,却能够相互理解和扶持,就在于这样的生活很喜剧、很爽,毕竟不以自我为中心之后天地便会非常宽广。著名印象派诗人卞之琳,曾经写过一首《断章》,前两句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人,在婚姻中都不再是TA自己,责任担当必须要明白。沈明宝https://www.jianshu.com/p/c21cfe7edc0a
6.调查显示67.7%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有利于婚姻新闻“社会接纳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我们不去关注‘门当户对’ 。目前来看,社会上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是趋于理性的。”姚立华谈到,现在社会上也有地位悬殊的婚姻存在,甚至还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结婚之前,还是建议年轻人多加考虑。“婚姻会面临很多现实状况,要想到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比如,价值观就很重要,如果价值观http://news.cntv.cn/2014/05/20/ARTI1400542883287752.shtml
7.关于彩礼三观最正的话接亲网当今时代的彩礼话题逐渐成为了各个年龄阶段朋友们都在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年轻人会因为彩礼带给的压力而对婚姻抱有一种排斥心理,而很多中老年的朋友们对于彩礼费用的高涨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心理与看法,而对于女方彩礼的收取很多人都不理解,当然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家庭对于彩礼有着正确的认知,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关于彩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7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