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舞男单冠军、数学竞赛二等奖、作文三等奖……这些奖项,都是12岁男孩在幼儿园至小学八年期间,以郑文达(化名)这个名字获得的。
然而当郑文达抱着这些奖项,准备报考当地重点中学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更名向小安(化名)。奖项因此无法被提交到心仪的学校,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这让他十分痛苦。
四年婚姻走到尽头
当时,21岁的郑娟家境优渥,家中从事中医加骨科业务,在重庆市合川区开理疗店。25岁的四川人向智勇经济条件不算好,但军人出身的他忠厚老实,给郑娟和家人留下不错的印象。
2007年,为了帮向智勇在合川落户,两人迅速领了证。隔年,两人的儿子出生了。虽然是男方来到女方家生活,郑娟还是决定让孩子随父姓,取名向小安,希望孩子平安成长。
2010年,向智勇退伍回到合川生活,在岳父店里当学徒,郑家也有意培养向智勇做接班人。郑娟本以为幸福生活已经近在眼前,但这时,向智勇突然提出单干,要回四川老家开一家理疗店挣钱。
向智勇当学徒仅一年,郑家担心他学艺不精,酿出医疗事故,坚决不同意。但向智勇觉得,自己来到理疗店,心理落差很大,手头也不宽裕,铁了心要走。拉扯之下郑娟提出,开店可以,先把婚离了。
三年内多次改名
2011年10月24日,两人协议离婚。3岁的向小安归母亲郑娟抚养,夫妻共有的两套房子归女方和孩子所有,同时男方还要赔付女方100万元赔偿金。
离婚后,向智勇起诉前妻郑娟想要拿回孩子的抚养权,之后向她讨要房子。2012年5月,双方将财产重新分割,约定男方暂时不给抚养费,一套房子、车给男方,百万赔偿款免除。
此外,郑娟还专门约定,协议签订后,男方不得以任何方式纠缠女方和子女。仅仅约定还不够,为了与前夫彻底撇清关系,2012年9月24日,郑娟伪造了向智勇的签名,到派出所给儿子更名郑文达,让孩子跟随自己姓“郑”。自此,孩子开始用郑文达这个名字上幼儿园、上小学。
故事到这本该告一段落,孩子上小学时的一场小手术,又让二人重归于好。当时,6岁的孩子个头已经不小,娇小的郑娟照顾起孩子非常吃力。无奈之下,便把前夫叫回来帮忙。久违的父爱让孩子感到温暖,孩子便请求母亲重新接纳父亲向智勇,郑娟心软同意了。
重新团圆的一家三口生活非常幸福,为表诚意,母亲郑娟提出把儿子的名字改回去。2014年9月17日,郑文达又变回了向小安。
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两人便因为观念不合再度分开。这次,双方彻底断了联系。2015年4月24日,郑娟再次伪造前夫的签名,到派出所将儿子的名字由向小安改回了郑文达。
此后,郑娟辞职在家一心一意教育孩子。郑文达也很争气,不仅成绩优异,在绘画、国标舞等兴趣爱好上也取得过很多好成绩。
姓名权回到孩子手中
孩子的人生轨迹平稳地向前运行着,2018年12月27日,事情再度发生了转折。
当时正值孩子要外出参加国标舞比赛的当口,郑娟却偶然得知孩子名字又改了。改名字的,正是孩子的父亲向智勇。
名字变了,有可能坐不了飞机,也就没办法参加比赛。郑娟十分着急,赶忙联系向智勇把名字改回来,但却被父亲向智勇一口回绝。
向智勇说,过去在跟郑家人离婚纠纷的斗争中,自己全部败下阵来,如今只有儿子姓向的这个名字是他最后的自尊,在儿子名字的问题上绝不退让。
郑娟担心,这次改名会使孩子之前的奖项全部作废,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将来的小升初考试。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向智勇却始终不配合更名,这也让孩子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焦虑。
12岁的郑文达在母亲的陪同下,到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庭判决父亲配合自己更名。2021年1月6日,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父亲向智勇始终未出席庭审。
法院判决后,被告向智勇并未提出上诉,但也不配合儿子去公安机关更名,随后原告向法院申请执行。2021年4月13日,法院作出裁定,将申请执行人向小安的户籍登记姓名变更为郑文达。
Q1:12岁孩子的姓名因父母失败的婚姻被改来改去,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Q2:法院直接给出了裁定,孩子应该怎么做?
A2:如果法院有了判决或者裁定,根据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孩子或母亲可以直接拿这个裁定到公安机关办理手续,手续必须要去公安机关办理,否则未来会有很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