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男子因与怀孕妻子吵架,一怒之下将其扔在高速上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掀起新一轮的恐婚恐育。
早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发起的《“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显示:82%的单身青年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90后作为适婚群体,却畏惧婚姻,迟迟不愿踏入婚姻的殿堂,这便是同辈效应现象。
同辈效应是发生在同辈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一个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
同辈群体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同一群体有着明确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强烈的归属感,但却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整体而言是一种以想象为纽带而结成的松散的虚拟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教师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90后”恐婚这一同辈效应现象背后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1、社会环境产生的压力让他们对婚姻望而却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的背景下,结婚成本、育儿成本愈发高涨。
谈婚论嫁时打底便是二十万的彩礼且有车有房,但平均4000元的工资却不足以让他们承担起如此巨额的负担。而育儿更需长时且高额投入,幼时消耗巨大的奶粉、风靡各地的早教机构、渗透孩子成长的各类培训。
高消耗产生的巨大压力更加考验青年男女对婚姻的承受能力,种种压力也转化为对婚姻的恐惧。
2、思想意识的觉醒让他们惧怕婚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90后整体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都高于以往各个年代。
他们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相较受困于婚姻的繁琐杂事,他们更倾向于在职场中大展拳脚,或者更愿淡定从容地享受生活,不再把结婚生子当做头等人生大事。
3、成长经历让他们不愿在婚姻中“委曲求全”
处于计划生育风潮下的“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群体”。从小享受亲人的众星捧月,即使家庭条件不是最好,也鲜少承担繁重农活。
他们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更加注重自我感受。而婚姻需要经营,需要彼此妥协、彼此让步。
4、网络环境拉进了与现实婚姻的距离。
更甚者,诸如“杀妻骗保”、“杀妻藏尸”、“网络谜案林生斌事件”……“一天一个恐婚小故事”也已成为网络“金句”。
网络传播中对受众的定位也应考虑同辈效应的作用。有调查表明,互联网的受众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的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进校门前就已经学会使用互联网,而且也养成了上网浏览信息的习惯。他们追求时尚,更具开放和冒险心态,对新技术敏感并热衷于高端品牌。他们喜欢去西式快餐店用餐,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并喜欢尝试时尚的消费行为和生活形态。
以网易为例,从年龄构成和职业方面看,网易的用户更多集中于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人群。
根据这类群体在认知上的共同特征,网易结合一些现代、年轻和时尚的元素,提出了“趣味相投,N多快乐!”、“高手云集,N多快乐!”的传播口号。借助同辈效应的影响,网易成功地树立了一个青春、快乐、时尚、充满人性化的门户网站品牌形象。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2016年8月,网易宣布《魔兽世界》将取消点卡制度,全部改为月卡收费,旨在为玩家提更好的游戏体验。
但网易官方无视玩家实际需求,事前不打招呼不做调研,事后又不真诚不去理解玩家却找尽借口的态度,彻底激发了玩家的逆反情绪,同时也迎来了自代理魔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
网易在深挖用户群体特点的基础上,给网易这个大品牌打下了有态度、有温度、敢自黑、洞人心的品牌形象。但也因为忽略群体用户们的特点、置网民群体特质于不顾,致使舆论发酵,用户们触底反弹,使得品牌口碑全面崩塌。
同辈效应现象—恐婚,如同以上案例也需我们客观看待。恐婚可以促使青年人直面内心,选择真正愿意携手一生的伴侣共度余生。
办公室95后女孩小吴,也曾信誓旦旦宣扬自己不愿恋爱、害怕结婚,可自从遇到知她冷暖、时刻关心她的男友,这份恐惧在幸福面前早已土崩瓦解。
倘若在自我还没完全独立的情况下草率结婚。婚后幸福还好,若夫妻关系冷淡,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将备受影响。幸福的婚姻才能孕育人格健全的孩子,我们不该让孩子在任何情况下承担婚姻所带来的风险,甚至徒留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独舔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