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陌生人社会和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因为忙于打拼而忽略了家庭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并不是主观家庭观念淡薄,而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导致没有精力顾及家庭。
时下,身边的很多年轻人明明下班了也很晚回家;家里的亲戚也很少愿意主动走动,有事相求也不愿热情相帮;即便回到家里和家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而是自顾做“低头党”......
一句流行的网络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家庭观念真的逐渐变得越来越淡了。
在我看来,家庭相处中的吵闹纷争,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亲戚间的繁文缛节等等,这些都会让人产生逃避的想法,去寻求其他方式的寄托,比如成宿的搓麻将、泡吧、和朋友聚餐等方式来缓解精神上的焦虑。
那么从小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被爱,所以就不知道如何来爱父母,爱家人,爱孩子。成年后自然不愿与自己的家人有什么亲密的,家庭观念淡漠也是必然。
常回家看看,即便你认为家不够温暖和温馨,终究也是我们慰籍心灵的港湾,我们要通过多沟通、陪伴与关怀以及用心强化必要的仪式感,去营造那份让你驻足留恋的感觉。
我爸(家族)重男轻女,家里的重心都在弟弟身上,从小就给我树立我是外人的观念,一直跟我说以后有事不要靠他们不要找他们……很多事。不可描述。
跟你一样,我也是跟父母不亲,甚至觉得舅舅家的表兄妹,舅舅们,姥姥(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才是自己的亲人。上学时,他们也不怎么关心我,母亲好些。
父母理由也很充足,弟弟还小(刚实习),我不管谁管她,理所应当家里事得我管。一直到她去世,去世前一个月,俩人管我要了几万块钱(一年工资),说老家要盖房(早就不在老家住了),她不能死了没地方发丧,弟弟刚工作,一分钱没有,我不出,她死不瞑目。盖上房的当天,她就去世了。
……
也许在父母眼里,把你养大了,反哺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吧。
直到我现在有了闺女。老公家是几代单传,一心想要男孩。刚开始受了很多委屈,但从不在她面前表现出来。想尽办法、创造机会,让她享受到父爱、奶奶和姑姑的爱(这些都是我没有的)。为她筹谋十几年以后的事。每天哄她开心。甚至跟老公交代,如果自己重病,不要抢救,尽量给闺女多留下点……闺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天都很开心,见到人就笑,很喜欢交朋友,很喜欢结交大人,很受大人们的喜爱。在家走路都是一蹦一跳哼着小曲……性格、情绪跟我完全不同。
我觉得,人和人不同,有的人父母缘深,有的人父母缘浅。缘深的有缘深的活法,缘浅的有缘浅的活法。有些人,因为命运承载的原因,必须是父母缘浅。个人命运不同,这都是上天的安排,不必纠结,强求。
所以,你的反应完全是正常的、人的反应,不必谴责自己,觉得自己怪,内疚什么的。
个人认为,对于父母的要求,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就去做。不是为了什么报答,只是为了自己能心安理得。就像路遇乞丐,给人家一口饭吃。不是说父母就比乞丐高贵多少,也没什么亲疏远近,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众生平等。
如果超出自己范围内,也别难为自己。当然这很难做到,一般父母的要求,子女是很难违抗的。不为难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给自己留条路,是因为同被父母爱的孩子相比,被父母冷漠对待过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通常被设置了更多更多更多的磨难。你需要给自己留下点对抗这些磨难的希望。
看到大家的留言、点赞、疑惑、纠结、怨愤,特别说一下,不知大家能不能理解,能不能体会到:
1.亲情、友情其实没那么特别
父母只是父母,亲人只是亲人,朋友只是朋友,陌生人只是陌生人。这些角色只是在一定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不同,因为定位不同,所以他们对我们的反应行为不同。但究其本质,他们都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
不要困囿于亲情、友情、爱情,不要把他们各自区分出来,区别对待。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既关心帮助友人,如果需要,我们也如此一样地帮助陌生人。我们既为自己孩子谋深远计谋,如果对方需要,我们也一样关心帮扶别人的孩子……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爱不重不落娑婆,情不重不入轮回。情这关,修行之人是必须要勘破的,勘破有分别的小情小爱,转化成对所有人的大慈悲。大慈悲是既有情,又无情。众生平等,一视同仁。
2.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父母的爱
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爱我们,长大后我们希望别人(异性爱我们)……为此,我们努力做各种事情,来获得别人的爱。因为当别人爱我们时,我们能感到安全、快乐、得意等各种情绪。因为别人爱我们,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关心、付出……这是世俗人的运转方式。
可是,还有另一种运转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圆满,都是广大圆满无碍的。我们的快乐可以不来自于别人,不来自于物质,不来自于外界一切。当你抛却了我执,抛却了各种肉身欲望(控制),抛却了分别心,有了大慈大悲大爱之心……内心蕴藏的喜悦就升腾起来了。什么都不需要做,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一下内心,那种喜悦就胸膛中升腾起来。满足欲望带来的快乐好像是黑洞,又像是烟花,得到一点快乐,还需要更多,短暂,成本高。而大慈大爱带来的喜悦就像是太阳,往外散发、源源不断、零成本,身体里好像有了星辰之力……
都有了星辰之力,哪里还需要从别人的爱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呢?所以,你就不会再刻意付出,来讨好父母,讨好异性。
但是你依然会为他们付出,因为大慈大爱的你本能地会为其他人付出,并且从付出(帮助别人)中你能获得很大的乐趣。而至于他们有没有因为你的付出而爱你,又或者更加地利用你,你会丝毫不关心,也不会去怨愤。
要达到自性圆满的境地,一言难尽,三言两语也说不尽,需要修佛、修道,入清净地,立清净心,戒贪戒偷戒淫,多积德行善,等等等等。
看起来题目中描述的家庭观念淡薄,好像是不太想和父母交流,或者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
从描述中来看,小时候被父母打的很多,现在和父母亲不起来,这显然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受到家长的殴打,以至于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或者如果是在一个很少有温馨或者很少能够体会到爱的环境中长大,可能成人之后也不太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一个人之所以会对情感表现得淡漠,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想要有亲密的情感,一个是不懂得如何建立亲密的情感。
不懂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在早期没有习得健康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式,或者没有体会到过健康的和谐的亲密关系。如果在一个情感淡漠的环境中成长,那么长大之后,这个人也会显得人情冷漠。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来初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对于“爱”的教育,那么自然也没有办法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林海
那种正常吧,就如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去生育子女,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爱子女一样,那么为什么子女长大了不愿意同父母相处就一定有问题呢?中国传统方面是有孝这么一说,但是我觉得从中国父母的权力上来说,指心理上的权力,而不是给你吃好喝好,对于现在的子女来说吃饱是最基本的,没有什么炫耀的资本,中国的社会阶层通常是以经济划分的,而实际上并不以对后代的教育为重,尤其是心理上的,包括童年种种,所以在当今社会,我觉得谈不上什么孝,父母的要求太高了,既要符合他们的眼光以及价值观,同时他们可以自立自足的情况下,又要我们满足他们的心理,包括早结婚各种各种,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90后的时代在变化,我觉得90后生活的也是相对安定,同时思想又比较放飞,类似于一种破壳的那种成长,很多年轻人的东西会给父辈带来冲击吧,比如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的90后和现在对同性恋啊等等的接受和包容,那某些家庭恰好如此的话,父辈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孤独的,没有人会支持他们。
不管怎么样,我就是想表达一个看法,不要用现在社会的眼光去评价你自己,那样得不到任何好处,要做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准则,符合社会规范的东西未必正确,更未必适合你将来的生活,你所生活的蓝图一定会考虑自己的全部优劣。
家庭观念淡薄是什么意思?表面上看是指一个人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或是责任心不够强,对家里的事情不是那么的在乎,不问候,不关心,不牵挂,心里只顾着自己的一种不良性格的人。
父母这一辈子关心的只有你,而你这辈子关心的并不是只有父母。这是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很的现实现象。
首先,感谢邀请。
看标题以为只是单纯的家庭感情淡薄,进来一看居然是童年记忆悲惨。
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加上有的人脾气急,自己也是被揍过来的,所以对待孩子,在潜意识中会延续上一辈的方式。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被打的应该挺多的,大家也见怪不怪,只是很少有人想过对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的下一代,被打的越来越少,但现在也有另一种暴力,我今天早上刚好看到了这样一幕:
大概是上一二年级的孩子,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的妈妈马上情绪崩溃了,一边暴力的把她女儿拽起来,一边使劲的拍她膝盖上的土,用力之狠可以从孩子站不稳的姿势上能看得出来。一边使劲拍打,一边有些崩溃癫狂的态度在说:“七点四十了!你知道吗!四十了!四十了!你明不明白!明不明白?!你怎么搞得?!走路也能摔跤,你还能干什么?!能干什么!”
每说一句都要使劲拍两下孩子,孩子很木然的站在那里,听凭母亲的叫喊,毫无反抗之力。
我很心疼这个孩子,可是心疼无用。
父母不能选择孩子的性格和智商,孩子也不能选择父母。
生在这个家庭,遇到这样的母亲,有什么办法?
如果父母自知不足,能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状态,改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越来越幸福。
可是,如果父母不自知,把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发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的日子过得多难受多压抑!
哎。。。
你在被打的环境中长大,你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父母老了。
这不是家庭感情淡薄,这是童年创伤。
希望你能早日放下,早日解放自己,敞开心扉体会生活的美好。也希望你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能及时反省和改善自己,不要把自己童年的创伤再传递给你的孩子。
祝你幸福。
我老公家里的弟弟就是一个家庭观念很淡薄的人。因为他的不担当,对家庭的不负责,造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不安宁,也让我们这些兄弟妯娌深受其害。
这样的事,多得我数不过来。这样的婚姻,也即将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可是,弟弟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一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有妻有儿,身上背负的担子可不轻,可他就是三天两头往网吧跑,家里人劝说多几句,直接关机,让你连个踪影都找不到!我深思,我反省,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老公的家庭很错综复杂。他弟弟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离了婚的婆婆强行带走到广东去,听说是公公变卖了家里的几头大猪,就揣着几千块钱去寻找弟弟,一直到了弟弟一岁半的时候,才被公公从海南带回来。听老公说,他们兄弟几个的童年极其悲惨,爱喝酒的公公有时候饮酒过度醉倒在外边,幼小的他们只能抱成团一起哭,哭到了睡着为止。童年的日子,不知遭受了多少别人的白眼,不知挨饿挨冻过多少次,……这是心酸的回忆,却令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缺爱的人,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的爱自己,要么过分的忽视自己。弟弟,你知道吗,你没有那么重要,重要得地球缺了你就不转动;你也没有那么不重要,你还有亲人,还有老婆,还有孩子。家里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着,家里的灯还在亮着,只为等你回来。
弟弟,知道吗,缺爱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失了童年,那就不要再错失青年,错失中年,错失老年。错失了父母的爱,那就不要再错失朋友的爱,妻子的爱,还有你自己的爱!
弟弟,知道吗,你是那么可爱的人,值得被喜欢,被爱,被珍惜!
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有被父母痛打的经历,只是时过境迁,一般来说,之后都会被自己一笑带过,父母教育孩子,本质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你多次被揍,估计小时也是够顽皮的了。当然你父母在方式上可能真的还是比较单一和粗暴的,才导致你心中的阴影至今无法消除。甚至都影响到自己对家庭依恋感的建立了。而从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孝,内心有愧疚感来说,我想你并不是家庭观念淡薄的问题了,而是教育遗留症。家庭观念淡薄可能主要原因是缺少爱,而你这边,父母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有一定问题,但是打归打,父母亲还是爱你的。想起一句儿时家庭教育俗话叫: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与君共勉,祝你能早日走出这点阴影。
所以很多人不懂得孝顺是怎么回事儿?老是以为给父母买好吃的,给父母钱,这样就够了,其实不对的,有时候你买东西去送了,你给钱了,不一定证明你孝顺,但是很多人不懂,都形式化了。
所有其他的人给你压力压给你,说你这不对那不对的,其实都是扯淡,说,你这不对那不对的,其实都是瞎扯,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孝,孝是论心不论迹的!
现在成年人工作也很忙,找工作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远离父母,没有办法去陪父母,这都没关系的,不是一定要你去见父母去下跪,那才叫孝顺,那叫做做样子,不一定真孝顺。
我们中国的父母,有不少是接受了“棒打出孝子”的观念,不会表达爱。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不仅是没有学会表达爱,更重要的是,被爱的需求由于长久地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回应,而被压抑了下来,就不敢再“奢求”能得到爱的回应了。这是一种“爱无力”的表现。
对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是理解自己这个情况,是因为成长经历的影响,而且还有很多人也有相似的情况,不是病,也不是道德问题。不用自责、内疚。
想改变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敞开心扉,真诚地去和更多的人交往,老师、同学……努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去真诚地关心别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样,就会从不同的人身上获得很多不同的情感体验,你会被更多的欣赏、鼓励、赞扬,会体验到很多的关心和善意,你的心也会渐渐温暖起来,越来越享受与他人的情感互动。
对待父母,我们要理解到,你现在情况和你的经历有关,他们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人的人格、性格的养成不是受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的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绝对不会比你度过得更幸福。你做不到在情感上亲近他们,这没问题,但是可以从理性层面去尽可能的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局限。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只是不会爱,不懂得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也有些父母自己处理不好情绪。这一切,让孩子去承担,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感受到的是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家会伤人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有一个完美的期待,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是完美的,希望他们能够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其实是存在于我们幻想层面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自己的短板。
说到孝顺,可能每个人理解的孝顺含义都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标准,强迫自己去做到什么程度,强迫自己去“演”出孝顺。只需要把父母当成和自己一样的,具有独立人格人来尊重,看到并尊重他们养育你的付出,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可能地带着善意去理解他们。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和你互动中让你温暖的时刻。在行为上,不必强迫自己去亲近,或是讨好,能尊敬、善待,做到为人儿女当做的,就很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