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同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首先就须搞清其思想渊源。当前,我们倡导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源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解放理论是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男女平等价值观最根本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妇女问题,把妇女解放当作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继创立并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男女不平等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必将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男女平等所代替;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不仅为生产关系所制约,也为生产力所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人们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再生产中,妇女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等论断,至今仍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提供着理论指导,决定了我们在男女平等问题上的基本价值立场。
2.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平等和谐的文化元素
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不可能完全割裂与旧的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男女平等价值观是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尽管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有利于平等思想形成的文化因素。如儒家文化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思想、“家和万事兴”的信条、“巾帼不让须眉”等;佛教文化中众生平等的理念,道教文化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也为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3.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男女平等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面向社会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本质上要求把男女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借鉴国际妇女运动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男女平等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理论共识和知识结晶。国际妇女运动、特别近30年来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旨在推动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国际妇女运动取得了丰富经验和成果,包括已达成的一系列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国际公约,已经探索出的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于妇女权利、性别平等、性别歧视等概念、内涵做出的不断深化的理论解释,这些都为中国不断凝练和丰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培育男女平等的价值观,使之大众化,进而变成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和自觉践行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是关键。
1.关于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个人、他人、家庭及社会的各类事务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判断和看法,是人们处理事情、判断对错、选择取舍的价值标准,也是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常常表现为人们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等。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基础,是人们向往、追求、拥护、反对、舍弃什么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常常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尺度、价值原则、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形成的,而且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价值观又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又具有历史性和可变性。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关于怎样看待、评价、规制两性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态度和观点,其总和构成了不同的性别价值观。
2.关于男女平等
3.男女平等价值观
三、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倡导男女平等价值观,夯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价值观基础,目的就是要使男女平等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具体的社会实践,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能够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男女平等价值观只有为人们真正认同和普遍接受,才能实现从观念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为此,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途径。
2.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和监测作用
文明进步的价值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被大众普遍理解、掌握和认同,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自觉行动。因此,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媒体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传媒工作者创作更多体现性别平等理念的优秀作品,还要大力宣传广大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生动事例,让全社会看到并承认男女平等的价值,让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成为弘扬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另一方面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体监测机制,争取把男女平等纳入监管部门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系统,对贬损妇女形象、侵害妇女人权、歧视妇女的报道,尤其是互联网、影视剧中严重践踏女性独立人格和价值尊严的现象进行警示、揭露和抨击,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监测功能,努力营造有利于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舆论氛围。
3.多渠道开展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教育培训
男女平等价值观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是一个重要途径。要紧紧抓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有利契机,争取把男女平等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推动男女平等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男女平等价值观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对各级干部的培训规划,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培训,比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促使他们提高对女性价值的全面认识,把男女平等价值观内化为各自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4.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社区和家庭宣传男女平等价值观
男女平等价值观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男女平等价值观体现在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引导人们在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及邻里关系时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要针对重男轻女的村规民约和风俗习惯开展社区教育,使更多的群众理解重男轻女的危害,自觉纠正重男轻女的习惯做法,在社区生活中不歧视妇女,不歧视没有儿子的家庭,不歧视“外嫁女”和“外来婿”,营造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要针对父权、夫权思想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倡导夫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引导男女两性在家庭决策、家务劳动、孝敬双方父母和养育子女等方面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反对针对妇女、孩子和老人等弱势家庭成员的家庭暴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总之,男女两性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转变历史遗留的不平等观念应该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既关系到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中国妇女运动的创新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应把男女平等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从性别平等角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