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

导语: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存在五大弊端:无自主性,承嗣性,抑女性,买卖性,繁缛性。无自主性指的是毫无自主选择权;承嗣性指的就是男女双方结为婚姻关系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抑女性指的是古代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束缚;买卖性指的是父母把儿女的婚姻当成买卖来做,婚后妻子可任由丈夫买卖;繁缛性指的是婚前婚时婚后繁重的礼节。

(1)婚姻制度

晚清和北洋政府时代,聘娶婚制仍是当时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唯一合法婚制。清末修订的《大清现行刑律》中,明确规定男女须“依礼聘嫁”,与《大清律》的规定一般无二,不同者只是晚清刑律对违法者多以较轻的罚金刑代替明清时代的杖刑。

北洋政府承袭晚清法制,同样实行“结婚须由父母允许”(《中华民国民律亲属编草案》第1338条)的包办强迫的聘娶婚制,同时附条又说如果继母或嫡母故意不允许结合,子女可以经亲属会的同意而结婚;另规定如果当事人不愿结婚而父母强迫的,则婚姻无效(同上,第1341条);因欺诈或胁迫而结婚的,只有当事人可以撤销婚姻(同上,第1345条)。以上条文,从字面上看,反映了婚制在由旧式向新式过渡中的矛盾现象。

较之北洋政府,政府时代在实行旧式婚姻制度上出现了松动的迹象。1930年12月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在一些条款上体现了婚姻契约的原则,其中“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第972条),肯定了男女双方可以自主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但该《民法》又说:“未成年之男女,订立婚约,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第974条),在解释中又声称:“习惯上之买卖婚姻如经双方合意”,得“认为有效”,事实上就是为在当时实际生活中居统治地位的封建聘娶婚制辩护。至于订婚以“婚书和聘财”为形式要件的规定,则无异于公开倡行买卖婚姻。

聘娶婚制对高官豪富之家是一次借机敛财和炫耀家财的机会,对贫民百姓,则无异于一场劫难:“凡娶一妻,均先讲一猪仔价,至少聘金三四百大元,且有私加其原订价至近千元,其余酒食费、媒妁费二三百元,其婚姻费用浩大可见一斑矣。”(内政部:《改良婚姻制度令》,1928年)

小丈夫

正因为聘娶婚要花费大笔资财,一般穷苦百姓难以承当,所以在晚清至民国年间,已经流行数百年的典雇妻女陋习在民间仍难绝迹,政府虽颁法令禁止,收效也很微弱。在江南一带农村,还残存着元明以来流行的养媳制,养媳的男方家庭通常是因家贫娶不起媳妇,于是只好先从其他同样是穷苦人的家里领养女孩。倘领养来的女孩子年龄小于男,这个女孩就被称为“童养媳”;年龄大于男,则被称为“等郎媳”。无论是“童养媳”,还是“等郎媳”,年龄很多与男方存在不小差距,她们择吉过门时,一般只拜天地、祖先,男女同拜的完婚仪式则要等男女双方长大成人后再进行。安徽等地流传过这样的民谣,来形容这种不相匹配的婚姻: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半夜三更要奶尝,是你妻子不是你娘,如何向我要奶尝不看亲娘待我好,刷头刷脑几巴掌。(舒城)

井里开花不露头,妻大郎小夜夜愁,等到日后郎长大,奴家已经白了头。亲妈哟,俺心的日月哪天过到头(颖上)

另外,在浙江等地,直至民国,还残存着抢亲习俗。抢亲的直接原因多为男家穷,婚姻虽然已聘定,但出不起财礼,办不起酒席,难以堂而皇之迎娶。男家在这种情况下便只能趁女方在家时,驾一叶小舟或雇一乘小轿,由媒人带班,至女家附近隐蔽,再伺机将姑娘抢进船舱或轿内,到男家后草草拜堂成亲。

2000多年来贯穿历朝历代始终的封建聘娶婚制,以其特有的包办强迫性在人间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在江南农村,晚清至民国年间,最不人道且具影响的是一种名为“霍亲”的婚姻。所谓“霍亲”,从字义上理解,意为完姻于仓卒之间。“霍亲”的原因,大致有三:一因男子本人或其父母病危,医治无效,男家纯粹出于封建迷信观念,以为让男子和已聘定的女子突击结婚,喜神会驱逐病魔,病人便能霍然而愈。这种“霍亲”又叫“冲喜”。“冲喜”当时在我国北方一带农村也是流行的。“冲喜”的女子通常会因丈夫病殁而成为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牺牲品。二因男家主妇病重,但家里无合适的女性对病人护理,以及病人一旦病故后家务缺少主妇操持,男家为使家中主妇有继而“霍亲”。三因男家的父或母暴卒,而按封建丧制,男子三年内不得背礼结婚,于是只好匿丧不报,并赶在入殓前“霍亲”。

如果说“霍亲”体现了聘娶婚制的野蛮性与包办买卖性,那么,直至清末民国在广东仍流行的“以鸡代婿”婚陋俗,则还应加上“荒唐至极”四字:按彼地习俗,如遇男子聘定某女为妻,后因出门贸易,长期不返,不能行合卺礼,但又考虑到不能让未婚妻在娘家终老,夫家就以一尾雄鸡代替新郎,与迎娶过来的新娘拜堂。“成亲”之后,新妇就将侍奉翁姑终生。

以鸡代婿

封建聘娶婚制下中国妇女有着怎样的悲惨命运,已无需多加置评了!

(2)家庭关系

时代的《民法·亲属编》从法律上对“一夫一妻”制和夫妻平等地位给予了肯定,这较北洋政府时代自然是进步了。与此同时,在家庭关系方面,它在维护夫权和族权统治的趋向上又十分明显,与丈夫相比,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如,作为妻子,没有姓名权:“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第1000条);没有居住权:“妻以夫之住所为住所”(第1002条);缺少教育子女权:“对于未成年子女……父母对于权利之行使意思不一致时,由父行使之”(第1089条)。此外,为维护封建家长制统治,还规定“家置家长”(第1123条),家长“以家中之最尊辈者为之”(第1124条),而家务、子女特有财产均由家长管理(第1124、1088条)。民法还以“亲属会议”的形式,加强族权统治。

在判决离婚方面,对夫妻中任何一方规定了10项可请求离婚的理由:

1)重婚者;

2)与人通奸者;

3)夫妻之一方受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者;

4)妻对于夫之直系尊亲属之虐待,致不堪共同生活者;

5)夫妻之一方以恶意遗弃他方在继续状态中者;

6)夫妻之一方意图杀害他方者;

7)有不治之恶疾者;

8)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者;

9)生死不明已逾三年者;

10)被处三年以上之徒刑,或因犯不名誉之罪被处徒刑者(第1052条)。

从形式上看,上述法律条文似乎于男女双方都同等对待,但所举判例和释例却歧视妇女,加之男女双方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的不同,故实际执行起来往往只是有利于男方而不利于女方。以妇女受虐待来说,大理院的解释是:妇女受到婆家虐待,但如果不至手脚折断,造成残废,就不能申请离婚;而且即使手脚残废,但如果仅仅是婆婆所致,丈夫并未参与,也构不成请求离婚的理由。法律偏护哪一方,已不言自明。

总的看来,肇始于北洋政府而南京国民政府又有所发展的“离婚”说,是政府迫于社会进步所做的有限让步。所以,尽管当时“离婚”刚刚开禁,而且国家政策事实上也尽可能设法限制离婚,①但一些受革命思潮影响较深的地方,离婚事件仍频有发生。如浙江镇海,“离婚之案,自民国以来,数见不鲜”,浙江鄞〔yin寅〕县,“迩来则离婚之风渐行”;河北雄县,“离婚之诉,日有所闻”。在离婚后费用的分担上,“大抵离婚出自男子则予妇赡养费用;出自女子者,女须偿还聘金。”(《中华风俗志》下篇卷三)

民国以后,中国的家庭在规模上也经历了由大到小的变化。直至民国初年,中国仍多大家庭。书香门第及豪富之家,尤以多代同居共炊为荣,儿辈提出“分家”,非但会受到法律的非难,也会遭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会被斥为“不孝”,受亲友邻里的唾骂。“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些地方的大家庭逐渐解体,经济独立的小家庭日见增多。以浙江省萧山县为例,1911年,全县平均每户规模为5.03人,到1948年,已降为4.48人。(《萧山县志》)

(3)继承

晚清和北洋政府承袭了前代宗祧嫡长子继承制,“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若立嗣之后,却生子,其家产与原立子均分。”还规定了嫡庶子与非婚生子承继财产的差别:“嫡庶子男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所生以子数均分。奸生之子②依子量与半份,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份。”同前代一样,法律也根本无视妇女对财产的继承权:“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份。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

时代民法参照欧美、日本等国将夫妻财产制定为法定和约定两种制度。法定制为联合财产制。约定制分共同财产制、统一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三种。民法规定夫妻于婚前或婚后若以契约订立夫妻财产制的,可就约定财产制之中选择其中一制为其夫妻财产制。倘未以契约订立夫妻财产制的,则以法定财产制为其夫妻财产制。以上规定由过去的完全以夫为中心的财产制转为夫妻财产制,给予妻子法定的地位,自然是进步了许多,但在具体立法时它又处处露骨地维护男子的权益,其结果自然是妻子财产权的削弱甚至丧失。例如,在最通行的法定财产制中,第1017条规定:“由妻之原有财产所生之孳息,其所有权归属于夫。”第1018条把联合财产管理权交给了夫,接着又说:“夫对于妻之原有财产,有使用收益之权”(第1019条)。在共同财产制和统一财产制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可见,按时代的民法,夫妻财产实际上完全掌握在丈夫手中,丈夫握有对夫妻财产的管理、收益和大部的处置之权。

THE END
1.从古到今道家的婚姻观念演变历程从古到今道家的婚姻观念演变历程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道家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体系,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也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其中,道家婚书便是这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与家庭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而且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关于爱情与责任https://www.nxvejqqfd.cn/dao-jia-ren-wu/241829.html
2.古代婚姻潜规则:男女三不娶嫁的秘密嗜好门当户对古代婚姻潜规则:男女三不娶嫁的秘密 读过《简爱》的朋友,是否能记起一句话:爱是一场博弈,必须永远保持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让人厌倦。 爱情是美好的,但是要说结婚过日子,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是现实层面的需求,所以婚姻也应该现实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0MTBC405561JQI.html
3.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1) 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重要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存在五大弊端:无自主性,承嗣性,抑女性,买卖性,繁缛性。无自主性指的是毫无自主选https://baike.sogou.com/v2575606.htm
4.从宗法制与古代法的关系所想到的古今婚姻制度【摘要】: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糅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宗法制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代的婚姻制度就深深打上了宗法制的烙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75.html
5.曾亦:论丧服制度与中国古代之婚姻家庭及政治观念(注释)随后继起之国、共两党,乃竞以质法相标榜,“劳工神圣”遂成一不可动摇之观念。至于今日,国人皆不足与于古代典章制度之茂观,反常效贫儿托钵之态,故每当改革变法,皆竞取西法为上,而置吾家固有宝藏阙如也。 黄进兴论现代中国思想之弊病,谓“‘仁’与‘礼’本为孔子之教的两橛;惟本世纪以降,纵使执意复振儒家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3731049/
6.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综述关于唐代婚姻制度及其属性,笔者赞同张文胜学者关于唐代婚姻制度属性的划分,一分为二地看,唐之婚姻制度既有落后的一面又有先进的一面。关于婚姻观念的形成及演变,是社会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笔者在文中只列出异族通婚、科举制度对唐代婚姻观念的影响。本想列出更多因素,奈何找不到相关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包括唐代,https://www.eltemall.com/zhuantifanwen/guizhangzhidu/19126.html
7.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及生活.pdf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及生活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动荡的社会孕育着思想解 放、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的新气象。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 植于人们的思想中,婚姻成为古代妇女的生活重点,家庭则是她们的活动场所。也 正因为如此,妇女很难出现在历史视野里。魏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831/24420689.shtm
8.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精选8篇)群婚原始社会,杂婚状态。这种原始婚姻状态至少有二百多万年或几十万年的历史。 由于当时: 1、社会落后,人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就是生存与繁衍; 2、当时人们过着群居生活,部落之间联系少,必须靠群居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身力量的不足; 3、原始社会的人们没有“亲戚兄弟夫妇男女”等伦理观念。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yr4b47y.html
9.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有哪些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婚恋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家庭和谐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对婚姻和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婚姻是一种家http://www.meishu.com/news/11/13/52276.html
10.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全文)三、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1.“蒸”、“报”婚(也称“转房制”或“收继制”) 蒸: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 报:兄、叔死后,弟弟或侄儿可以娶寡嫂或婶母。 通:淫乱、非法的两性关系 财产、子嗣继承观念: 匈奴之俗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 https://www.99xueshu.com/w/tm8qbmqquzz4.html
11.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律师文集都燕果团队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28288052833899oo107096
1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古代的“门当户对”本质是一种婚姻的交换论,他最早出现在西周,其目的是保证血统的纯洁与高贵,随着等级制度的加深,门当户对的思想更加浓厚,自唐以后良贱禁婚的颁布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门当户对的认可。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观念的更新,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淡化其原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赋予了现代婚姻择偶标准新的http://ylz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1/11/id/2004370.shtml
13.中国古代婚姻和媵妾制度其中,正所谓“阴阳合而万物生”,阴阳交合、婚姻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基本方式,其源于人类的本能欲求,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社会化,形成了不同于原始本能的社会制度,是为礼制、也可以称为习俗。不同的时代,婚姻制度具有不同的形式,而婚姻制度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风貌。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源于上古三代,西周时期https://www.jianshu.com/p/e15251de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