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新西兰的性教育对中国有什么借鉴之处

近日,《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下文简称《读本》)引起热议,被不少家长批斥“尺度过大”,内容太过直白露骨。

迫于报道压力,小学将《读本》收了回去,结果又引来网上舆论的不满。不少人认为《读本》信息丰富,三观正确,水准与国际接轨,不应该收回。

被指“尺度过大”而遭下架的小学性教育教材

《读本》内容真的少儿不宜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如我们来看看新西兰是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

奥克兰大学的一项研究统计显示,新西兰以华裔为主的亚裔年轻女性堕胎人数比欧裔要高24%(欧裔占新西兰人口约70%,而华裔不到5%),其中甚至有不少年幼或多次堕胎的案例。

根据新西兰教育部下发给教师和校长们的性教育大纲内容

新西兰的性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大纲中建议,5-7岁的小学生适合学习家庭成员关系、健康的友谊和一些简单的外部性别区分;高年纪的小学生开始学习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常识、人类繁殖的原理和媒体与网络上可能遇到的风险;初中生需知晓如何健康向上地与异性相处、性别认同以及最重要的避孕知识;高中的性教育则更具有“学术性”和深度,性教育被归类在高中“体育和健康”这门选修课中,同时计入NCEA的评分(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当然,即使没有选修这门课的高中生,也会在两性人权、性别认同、健康的两性关系或抵制网络色情等方面进行思辨、讨论、写论文等。

总而言之,新西兰的性教育计划是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智的发展,在长达13年的小中高学校生活中有步骤地由浅入深地教育,甚至还将其列入“高考”考试内容,可见性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人士眼中,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的长期的任务。

与新西兰的教育大纲相比,中国学校给未到青春期的二三年级小学生传授性行为知识,确实稍早了点,五年级的学生对“婚姻观”也未必有太多清晰的认识。《读本》把本应该用12年学习的知识集中在小学阶段突击传授,严肃有余,但科学性和长期性不足。

很多支持《读本》的读者表示看到此书后非常感动,尤其是关于单身自由的部分。然而,这只是成年人以自己角度来评价,小学生是不可能深刻理解的——这些内容理当是具备一定社会常识的高中生理性思辨和讨论的内容。

虽然本人也同意《读本》上的观点,但也许其他人会有异议,如此直接灌输观点而不予思辨的机会,无论读者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其效果都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并不一定真的能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学生们真正认可观点,才是性教育的最终目的。

支持《读本》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缺乏性教育这一现状的不满。此书作者估计也是一名对现状不满的教育工作者,急于填补中国性教育的空白,结果太急了点。有些东西确实不适合小学生,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了解什么内容,可能要借鉴教育心理学人士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以为所有知识配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就一定会被儿童理解和认同。

中国性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期性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层面辅助的,单出一本教科书解决不了问题。从新西兰性教育大纲中处处可以看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学校董事会必须每两年对学校的性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和家长访问;将体育、心理健康和性教育都归类为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大类,并将其列入高中选修课;政府健康机构与学生互动,如家庭计划局(类似中国的计生委员会)派人到学校教学和推广健康知识等。

新西兰性教育大纲同时认为校园暴力也与性教育有关。校园暴力大多都伴随性别歧视的言语攻击、与性有关的脏话以及涉及性方面的攻击行为,如中国校园暴力新闻里常见的扒光对方衣裤、攻击下体甚至性侵;许多校园暴力的原因也可能由不健康的恋爱观和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导致的易怒情绪引起,而这些都应是性教育的范畴。

性教育不单纯是关于性知识的灌输,还有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社会责任和法律等层面的教育。这些方面在更专注高考和文凭的中国,较难被重视,很多人理解的“素质教育”也许只是弹钢琴和画画等才艺罢了。

中国有两个“国情”制约着性教育的发展:一是人们对性话题的保守观念,二是太重视应试教育。反对《读本》的意见往往就是由这两个观点构成,一来觉得《读本》太露骨直白,二来认为《读本》会教孩子早恋,影响学习。批驳这两个观点的意见已经有很多了,总结起来就是“思维方式落伍”。《读本》也许有问题,但问题不在于露骨直白或会影响学习。

《读本》的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这样的教科书在科学性和长期性上多受国家层面的协助,相信可以升只世界先进水平。届时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反而会教出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年轻人。有着健康婚恋观、高社会责任感和低流产率的年轻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不影响学习”,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THE END
1.从婚恋词汇看中国80后的婚恋观从婚恋词汇看中国80后的婚恋观,80后,婚恋观,婚恋词汇,模因,不同社会时期产生的词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景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窥探出其中体现着民族情感和https://wap.cnki.net/lunwen-1011137284.html
2.中国改革开放30年婚恋观变化:婚姻法两度修改(图)CCTV.com西方一学者称,中国在开放以后,婚恋的开放观念,走了一条西方社会曾走过的道路,最终回归于传统是大势所趋。他称,中国家庭有一点优势,就是保留下一些很好的传统,中国家庭比西方大多数家庭要更为健康。 2007年,电视剧《金婚》热播,剧中夫妻用50年的风雨,向人们诠释了白头偕老的含义。 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81216/101813_1.shtml
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应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但不断发展的婚恋观必须合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换言之,当代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必须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现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新时期,构建社会婚恋观同样可以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6931.html
4.《中国国民心理降发展报告》告诉我们什么?从心理健康工作的角度,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提高青年群体解决婚恋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5)关注工作倦怠,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心理服务。 研究中,超过1/3的调查对象自评处于工作倦怠之中,在工作层面,职工缺乏自主权/控制感、缺乏http://m.gzbyyy.com/xlkp/2023/0607/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