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中国新生代,是深受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影响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代”。高速经济增长、独生子女政策、教育扩张、互联网兴起、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交织于他们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机遇,形塑了他们的代际特征,凸显了他们与前辈群体的代际差异。但与此同时,新生代的代际共性未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制约,代际认同也没能消解代际内部的社会经济差异。相反,市场化推进导致的社会分化强化了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二代”现象也成为新生代无法回避的代际面貌之一。当今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青年的发展也迈入了新时期,均衡发展是新生代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生代社会变迁新时代
作者简介: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改革开放大潮下形成的“社会代”
(一)在日渐富裕的生活中成长的独生子女一代
说到中国新生代,不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人们最常给予他们的特征标签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生活于富裕环境中、在父母和祖父母宠爱下的独生子女。的确,独生子女现象与新生代的代际特征密不可分,倡导“一个家庭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新生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这一政策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结合,对新生代的成长历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独生子女现象的影响不仅在于新生代个体的生理、心理素质,还经由个体、家庭层面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趋势改变了传统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和子女养育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加亲密与平等(阎云翔、杨雯琦,2017;原新、穆滢潭,2014;穆滢潭、原新,2016),子女的个性需求和自主意识得到更多的尊重,亲子关系经历颠覆与重构(周晓虹,2015);这种家庭内代际关系的变化逐步蔓延于整个社会,随着新生代步入社会,自信、自主、开放的理念与行为也在改变整个社会的代际关系。青年人不再仅仅是被动顺从的被教化者,老一代人也不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教化者。更加平等、宽容、相互尊重、共融和谐的代际关系给予新生代更大的社会空间以展现个性、张扬自我、创新求变,这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
(二)在教育扩张潮流中成长为高文化素质的一代
改革开放不仅造就了高身体素质的新生代,还造就了高文化素质的新生代。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社会领域的多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中国新生代的成长期正好撞上了中国教育的大扩张时代,80后要进大学校门的时候赶上了“大学扩招”,90后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这项政策实施之前的1998年,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仅为6%,即100个适龄青年中有6人能上大学。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开启的高等教育扩张则使大学毛入学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到48.4%,即大约半数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根据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参见图2),80后成为大学扩招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与前辈相比,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上升,其比例(28.3%)分别是70后(13.8%)和60后(6.1%)的两倍多和四倍多。90后进一步享受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80后的基础上又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达到47%。00后在2018年开始迈入大学校园,他们中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将会更加普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还有约六成的新生代成员没能迈入大学校门,但教育扩张浪潮也使他们极大受益。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11年全面完成普及,这使新生代的中等教育完成率极大提高。根据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参见图2),80后和90后接受过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比例增长幅度较之前明显加快,80后中有85.7%接受了初中教育,47.6%接受了高中教育;90后中有95.8%接受了初中教育,73.8%接受了高中教育,两者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前辈群体。
由“大学扩招”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等一系列教育发展战略所构成的教育扩张大潮,成为对中国新生代生命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使中国新生代的教育水平相较于前辈有极大幅度的提高。在教育扩张浪潮推动下,中国新生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一代,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确保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代表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使中国新生代拥有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使他们具有开阔的眼界、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创新的能力、文明的品德、强烈的进取心以及自信心。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比年长群体更有竞争力;面对高新科技发展、产业转型、新经济兴起,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新能力更强;在快速流变的文化潮流中,他们成为时尚的引领者;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他们的适应能力更强。所有这一切,为他们在父辈面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代际平等地位,冲击了传统上“论资排辈”的代际格局,使其作为新生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突显。
(三)在人口流动大潮中成为流动迁徙的一代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同时也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由此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国新生代正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改革开放之前,除了一些政策因素(如三线建设等)导致的人口迁徙,绝大多数人出生、上学、就业和结婚生子都居于一地。但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的人口流动大潮使许多新生代在幼年时期就随父母流动迁徙,更多的新生代成员离开出生地、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学和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流动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657万人持续增长到2015年最高峰的2.47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人在流动。2015年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但2018年其数量仍保持在2.41亿(肖子华主编,2019)。在这些流动人口中,新生代流动人口所占比重为65.1%。其中,35.5%是80后,24.3%是90后,19.3%是00后,20.9%是“10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和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6000户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越年轻的代际群体流动迁徙比例越高,而新生代人群的流动迁徙比例较之前几代人有更大幅度的跃升。大量的新生代向城市迁徙,特别是涌向了“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在城镇地区,45%的新生代非本地“土著”,而是由其他地区迁徙而来,在北上广等超大城市,大约半数新生代不是本地土著。
(四)互联网兴起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培养的互联网一代
中国新生代的另一个代际标签是“互联网的一代”。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新兴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部分领域,中国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而居于领先地位。互联网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成就中国新生代的重要契机。中国新生代的崛起与互联网的普及几乎同步,作为新生代先行者的80后青春文学写手正是借由互联网兴起而引领80后闯入公共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互联网造就了80后,并彻底改变了社会领域原有的代际关系格局,使新生代的社会、文化、经济影响力急速扩张(李春玲、施芸卿主编,2013;李春玲,2013a)。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同时,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并使触网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低成本。上网不再局限于发达地区、城市、富裕家庭、高文化水平的青年群体,而是普及于整个青年群体。这极大地缩小了青年群体内部在信息获取与沟通等方面的阶层、文化水平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强化了青年群体的代际认同以及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趋同,从而使新生代作为一个整体在公共领域发出越来越大的声音,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在增强新生代群体认同的同时,也令代际之间出现“数字鸿沟”,拉大了青年群体与老一代群体之间在价值观、生活态度、人生视野、参与能力甚至生存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周晓虹,201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而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15年就达到了85.3%,其中90%通过手机上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越年轻的群体互联网参与率越高,而80后和90后在互联网参与的各个方面都比前几代人有大幅度增长。
很明显,新生代在互联网使用和信息获取方面大大超前于老一代人,特别是在互联网使用的新兴领域有着突破陈规、创新创业的更大空间。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生代的互联网优势突显了他们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加速了代际更迭。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及其他新兴领域,80后正在占据主流位置,90后成为创新主力,共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
互联网还为新生代提供了一个发展其独特的青少年文化的平台。尽管人们对于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文化评议不一,但无可怀疑的是,新生代的青少年文化对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念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发挥了许多正能量。传统的青少年文化常常被认为是“越轨”、“反叛”、“不满”的“亚文化”以及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底层文化,这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在传统社会中缺乏话语权、处于被管制教育的社会边缘地位(马中红、杨长征主编,2016)。而当今的互联网社会则使青少年从社会边缘位置走向社会中心位置,从单向的被管制教育者演变为新技术、新事物的传播者和教导者,从主流文化的反叛者变为文化变迁潮流的引领者(黄洪基,2017)。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文化的地位,视野开阔、不墨守成规的新生代通过青少年文化体现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元素,激发创新动能。
二、价值观代际更迭中的潮流引领者
(一)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快速转变推进传统消费模式转型
中国新生代与前辈价值观及行为差异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最引人争议的一个方面是消费观念和行为。十几年前,当50后、60后和70后是消费主流人群时,中国家庭经济行为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因注重“预防性储蓄”而约束当下消费(李辉、徐会奇,2011),以至于经济专家们认为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当80后进入消费市场时,则开始出现“月光族”,贷款购房的“房奴”和贷款购车行为逐步流行;现今,90后成为了消费市场的新宠儿,00后也正在消费市场中崛起,虽然大多数90后和00后还在上学读书没有收入,或即使打工挣钱也所获不多,但他们的一些超前消费行为吸引着商家的眼球和大众媒体的热议。
80后之前的几代人大多难以接受贷款消费,认为有钱才能消费,甚至挣了钱先存钱再消费才是节俭持家的良好品德。新生代所崇尚的则是先消费再挣钱还债的消费模式。贷款购房是80后的普遍选择(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投资行为而非单纯的消费行为),随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汽车等大件昂贵耐用品的行为逐步盛行;90后和00后则开始把贷款消费和分期付款运用于日常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20.4%的大学在校生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贷款或分期付款,其中,77.1%是在网购平台上使用贷款或分期付款,38.7%最近一年中使用过一次贷款或分期付款,40.7%使用过2-5次,9.3%使用过6-10次,11.3%使用过10次以上。这些数据比例显示,超前消费在新生代中的90后和00后中蔓延,中国人从保守消费到超前消费的转变就发生在十多年间的几代人身上。十年前经济专家认为中国人过高的储蓄率和过低的消费率会降低经济增长动力,而现今人们则在担心青年群体快速增长的消费率会导致过度消费和因个人及家庭负债率高而引发金融风险(朱翠萍,2014)。
伴随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而来的消费社会兴起是促使超前消费行为流行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同时,价值观念变迁是导致消费行为转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英格尔哈特认为,在物质匮乏环境中成长的老一代人更注重追求经济安全保障,而在生活日渐富裕的环境中成长的青年一代更注重主观幸福感和快乐体验。这种价值观转变体现在消费方面,就是新生代的消费选择更倾向于“满足生活品质追求、情绪满足、感官刺激、彰显个性等需求”(马执中,2017:286)。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新生代更加注重休闲娱乐消费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体验。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有关家庭消费支出方面的数据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见图3),80后和90后在文化、娱乐、旅游支出和衣着支出上大大高于70后、60后和50后,同时在通讯支出上也远多于前辈群体。在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环境中成长的新生代对于生活有了更多元化的、非物质性的追求,这也成为我国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力。
(二)社会宽容度的明显提高推动新婚恋观兴起
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的经济行为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松动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中国社会在开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多元化,个人自主选择的空间逐步扩大,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小众群体的另类行为开始出现,常常引发社会争议,甚至导致矛盾冲突。这是所有现代社会所不能避免的,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期,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新事物特别是异类行为的宽容度也体现了价值观变迁。在英格尔哈特的价值观代际转变理论中,社会宽容度是测量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演变的一个重要指标(英格尔哈特,2013)。所谓社会宽容,主要指对较为反常的、背离于一般社会规范(但未违反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某种社会现象是否宽容。缺乏宽容的社会往往会陷入各种宗教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冲突中,而适度的社会宽容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马得勇,2008)。传统的、封闭的社会往往要求人们遵守极为严格的社会规范,对少数群体的异类行为容忍度较低;现代的、开放的社会则因广泛的文化融合和大范围的社会交往使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趋于多元化,社会宽容度较高,个体的自主性得到更多尊重。
(三)社会参与的逐步增长促进社会共治共享
改革开放为新生代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机会,而新生代不断提高的社会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时昱、沈德赛,2018)。党和政府提出的“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发展目标需要广泛的社会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参与。2017年国家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作为十个重要的青年发展领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这将进一步提高新生代的社会参与意愿,拓展青年的社会参与内容与途径,使青年人在社会发展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在中国崛起、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伴随全球化与中国崛起而成长的中国新生代形成了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世界价值观。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中有一个提问:“身为一个中国人,您感到自豪吗?”90后大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豪感,41.1%和43.5%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自豪”和“自豪”,14.3%感觉“一般”,仅有0.8%和0.3%选择“不自豪”和“非常不自豪”。这种自豪感最强烈地表现在文化方面,图5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国家成就最自豪的方面是“悠久的中国历史”及“文化和艺术”,其次是“经济成就”和“科学成就”。
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励起中国新生代的“民族复兴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新生代正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担当者。中国新生代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个人发展与生活幸福”,他们所追求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涵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吴倩,2018)。
三、城乡二元结构作用下形成的代内分化
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生代在多重交叠的社会、经济、文化巨变中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实施、教育扩张、互联网兴起、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交织于他们的个体生命历程,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机遇,形塑了他们的代际特征。共同的代际体验强化了他们的代际认同,也凸显了他们与老一代的价值观差异。然而,新生代的代际共性并不能掩盖代际内的差异,新生代成员的前进步伐并非完全一致。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导致了新生代的分化,当都市中层家庭的独生子女新生代涌入精英大学或留学海外、而后成为白领精英在各行各业大展宏图之时,另外一批来自农村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则成为教育竞争中的失败者,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了农民工(李春玲,2017b)。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导致了新生代发展的不均衡,一部分人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而另一部分人被时代发展抛在了后面。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都市家庭出身的青年(都市白领的主体人群)与未能上大学的农村家庭出身的青年(新生代农民工)是新生代中阶层分化的两端,前者是典型的城二代,后者是典型的农二代。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二代在新生代中所占比例为20.8%,农二代所占比例为52.4%,这两个群体是新生代中两个人数最多的群体,共占新生代人口的73.2%,其余不到30%是中间群体(逆袭者和滞留者)。高等教育扩张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子女有机会通过上大学突破城乡差异导致的阶层分化,他们被称为逆袭者,在新生代中的比例为16.3%。与此同时,城市家庭出生的青年也有部分未能搭上高等教育扩张的列车,成为滞留者,他们大多出身于城市中下阶层家庭,在新生代中的比例为10.5%。城二代、农二代以及逆袭者和滞留者构成了新生代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图景,展现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收入与就业的分化
(二)消费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三)社会参与程度的差距
四、结语:均衡发展是新生代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是造就中国新生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又是由一系列对新生代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推动的,这些重要事件包括: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政策改变的家庭结构和子女养育方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大学扩招使青少年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普遍提升,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创造的众多发展机遇和同时带来的前所未遇的竞争压力,以及中国崛起走向世界、全面融入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冲突,等等。这一系列重要事件的交错叠加所导致的经济、社会、文化巨变形塑了中国新生代的社会性格,造就了他们与前辈群体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变革动力。中国的新生代在巨变中成长,同时也在影响巨变的速度和方向,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新生代个体的成长历程交织成的画面,成为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卷轴中最为生动的一幕。
中国新生代的成长历程不仅打上了代际效应的烙印,同时也打上了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的烙印。新生代的代际共性未能突破社会结构的制约,代际认同也没能消解代际内部的社会经济差异。相反,市场化推进导致的社会分化强化了阶层地位代际传递效应,二代现象(城二代与农二代、富二代与穷二代)也成为新生代无法回避的代际面貌之一。新生代发展的不均衡既是青年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影响青年发展也影响社会发展。当今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青年的发展也迈入了新时期,均衡发展是新生代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2017年国家制定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2017)。新时代给新生代提出了新挑战,民族复兴大业任重而道远,新生代的个人发展道路也将进入新的轨道。新生代中的80后多已为人父母,迈向中年人群,他们在以新的理念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新新人类”,并在抉择要不要生育二孩;90后已成为新生代的主力,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竞争激化的环境中,他们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但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又为他们打开了创新创业的新空间;00后们大多还未离开校园,正在互联网世界中创新他们的青少年文化,他们虽然还未走向社会,但已作为一股消费势力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崛起,引领着消费趋势和文化时尚。国家发展的新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新浪潮在形塑着新时代的新生代,加速的代际更迭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于大变革时代的改革开放的孩子们,在新时代还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略
(原文刊于《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3期)
主办单位: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5.5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