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吾情愿”:民国人不待父母之命的新式婚礼是怎样的?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由婚姻缔结的家庭不只是社会建立的基础,而且,维系社会结构的人伦规范,即所谓“礼义”,也须从婚姻中产生。于此方可明白,在现代人眼中,说到底只是个人大事的结婚,何以在古人那里会慎之又慎,仪节烦琐。仅《仪礼》中一篇《士昏礼》,便足够让人读得头昏眼花。即使经过简化的民间聘娶仪式,也仍有包括送彩礼、迎亲、拜堂等不可省略的环节。

而在传统婚姻约定俗成的程序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孟子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也即是说,未经媒人传言于先、家长决定于后,其婚约便得不到社会认可。如此,当事人的意愿基本不在考虑之内。

晚清西风东渐,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观念也传入中国,相沿数千年的包办婚制于是受到极大冲击与挑战。1892年,浙江学者宋恕在写于上海的《六字课斋卑议》中已提出:

男女许自相择偶,己俩属意者,家长不得阻挠另订。

上述内涵在1903年初版于上海的《女界钟》一书里,获得了更为精当的概括。作者“爱自由者”金一,后以字松岑或本名金天翮、金天羽行世。这部为他博得了“我中国女界之卢骚”(林宗素《〈女界钟〉叙》)荣誉称号的《女界钟》,已明确将“婚姻自由之权利”规定为“今日女子应当恢复”的六权之一。第八节《婚姻进化论》虽然也援用了上引《易·易卦》开头的几句话,但自“然后有夫妇”以下,作者笔锋一转,径直链接上“爱情为婚姻的基础”这一现代命题,使前言与后语之间相映成趣: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经也。而人道何以久?非婚姻,婚姻其仪式也。仪式之中有精神,是名曰爱。

婚姻者,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爱力之烧点也。

这一表达尽管带有这个时代“张大其辞”的特点,我还是愿意把它视为晚清新型婚恋观诞生的宣言。

金一心目中的理想婚姻乃是以西方为典范。尽管足未履欧美,却并不妨碍其言之凿凿,如数家珍,且从仪式到精神均了如指掌。倒推二十年,情形便暗昧得多,国人甚至对西方的婚习也因少见而多怪。1885年的《点石斋画报》第五十八号发表的《西例成婚》(戊十)一图,本是以介绍西俗为主意,但文字中流露出的,仍然是莫名其妙。开头先说明:“西俗,凡男女配合而为夫妇者必署券,领事为签字;行礼于教堂,必设誓,掌教为主婚。”交代的是西人赴官署登记结婚与牧师在教堂为之主持婚礼的正规程序。接下来属于新闻报道,述上海租界中某法国人于某日完婚,循例行事。绘图者出于画面的考虑,显然对教堂结亲的场景更感兴趣;文字作者则另有关怀,车后随行的十几位西方妇女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为伴娘送嫁者流与,抑贺喜之戚友相与成其美与?”揣摩不定,他只好坦白地承认“莫名其礼”,于是“姑会之以意”。所会之意,从画面上看,大概是兼而有之吧。

至婚期,新郎、新妇之亲属陪伴二人至会堂,新郎立于教师左,新妇立于教师右。教师向众云:“弟兄阿,吾侪今在天主前聚集,与此二人成婚姻大礼。婚姻事甚贵重。……天主设此婚礼,一为生育儿女,教训儿女,敬畏天主;二为敦行人道,可免邪淫污秽;三为夫妇同处甘苦,彼此互相扶助安慰。所以不可轻忽草率,必应恭敬虔诚,遵奉天主,成此大事。今此二人将结亲,尔众若知有何妨碍,应当立刻声说;若兹不云,终久不可云耳。”

在上帝面前作诚信的揭发,我读此节文字,脑中立刻浮现的便是电影《简·爱》中女主角与罗切斯特教堂结婚的情景。由于有人举报罗妻尚在,虽然人已疯癫,罗照样没有重婚的资格。

阅读这段牧师之言也让我发现,西方教堂婚礼的程式设计,也同样有与中国传统婚仪严重其事以显神圣的考虑。古人云:“昏礼所以成男女之别,明夫妇之义也。昏礼行,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昏者,礼之本而人伦之所先也。”(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首)只是,其中仍有区别:在中国,婚礼的精义为“别男女”以“防淫”;在西方,牧师则将信仰天主置于首位。

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歧异。当新郎、新娘在天主面前起誓,肯定二人已具备合格的结婚资历后,婚礼进入实质阶段,牧师的主婚才真正体现出与中国旧式婚礼的鸿沟区划:

教师先对新郎云:“尔愿娶某女为妻,遵照天主圣命,与其度日,无论其有无病症,你多敬爱安慰,尊重保护,与伊终身相守乎?”

新郎云:“是吾情愿。”

教师向新妇云:“尔愿与某人为妻,遵照天主的圣命,与其度日,无论其有无病症,尔多顺从敬爱,尊重服事,与伊终身相守乎?”

新妇云:“是吾情愿。”

教师云:“谁将此女给此男为妻?”新妇之父兄将妇之右手递与教师。教师命新郎执新妇右手,新郎随教师云:“吾某娶尔某为妻,愿遵天主之圣命。自今以后,无论安乐困苦、贫富疾病,吾都敬爱保护尔,直到终身。此吾应允尔。”教师又命新妇用右手执新郎右手,新妇随教师云:“吾某妇与尔某为妻,愿遵天主的圣命。自今以后,无论安乐困苦、贫富疾病与否,吾多敬爱顺从服事,直到终身。吾都应允尔。”

新郎将戒指戴于新妇左手第四指上,随教师云:“吾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娶尔为妻,将此戒指戴在尔指作凭据。以后吾之财产亦是你之财产。”

之所以不惮烦地大段抄录,原是因为在程式化的重复中,包含着郑重其事的深意。内中所透露的一夫一妻、家庭财产共有等观念,对于晚清的国人虽然也很新颖,但尽先向新人提出的是否自愿,才是判断婚姻性质的关键。也就是说,在婚约的缔结中,首先被考虑与尊重的是当事人的愿望。此时,新婚夫妇的家长虽然也在场,并有付托新娘与新郎之举;但此仪节已在确认自愿原则之后,因此属于追加承认,表达对儿女意愿的认可,同时也使婚姻行为显得更庄重。用晚清人的话来说,中国传统婚制“不问子女之志愿相宜与否,惟凭父母之意见,而强合之,是谓专婚”;西方现代婚制则是“请命于父母,要求承诺为之主婚”。二者的区别在于:“盖专婚则父母为绝对的主体;请命于父母,则以请命者为主体矣。”(燕斌《中国婚俗五大弊说》,《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三期,1907年4月)上引《西国教会婚礼》所记述的,正是“父母主婚”的具体演示。很显然,由仪式明确传递出的信息,乃是西方的父母并不握有子女婚姻的决定权。

THE END
1.婚前父母的三条金言,让子女受益终生!结婚爱情门当户对婚姻破裂相信每一个当父母的人,其实都非常操心孩子的事情,从小到大,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还是生活,还是谈对象,父母都有操不完的心。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其实是作为婚姻的过来人,在子女谈婚论嫁的时候,会给子女一些提醒,就是想希望子女能够看清现实,能够看清婚姻的本质,不要冲动去领证结婚,先了解清楚婚姻的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9RPGE00556AP5G.html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语出自哪部典籍?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aaec9764f09430e9307a91f3b03d06c.html?fm=bdbdsb0adaf036d57bdd13b4abe615c542b6f
3.通过《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观摘要: 通过《聊斋志异》,透析蒲松龄对婚姻观的看法:既提倡婚姻自主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男女平等又不完全否定男尊女卑;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 关键词: 《聊斋志异》;情爱篇;蒲松龄;婚姻观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传世佳作,是他的抒愤言志之作。全书共490余篇,描写婚恋的情爱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21/20/8044758_514833118.shtml
4.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1、父母之命的转化。人类最早的恋爱婚姻是自由的,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自由相爱,奔者不禁。但进入阶级社会特别是周公制定了严格的婚姻礼制之后,主婚权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恋爱婚姻就变成了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能成婚。《大明令》规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若夫http://ylz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1/11/id/2004370.shtml
5.儒家文化的传承5篇(全文)但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是因为父母人生阅历较多。二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幸福, 都是往好处促进桩桩婚事的。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中国大陆的青春影视剧的热播,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到最近的《匆匆那年》, 一种婚恋观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当青春闪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bb69agj.html
6.婚恋教育(精选十篇)(三) 婚姻观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 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以自由恋爱为主, “我的婚姻我做主”, 已不再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婚、裸婚、闪婚、毕婚、试婚、独身、丁克等主流婚姻观之外的时尚婚姻观。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2zz05n.html
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思拼音是什么成语解释造句近义词父的成语、言的成语接龙 【拼音】: fù mǔ zhī mìng,méi shuò zhī yán 【解释】: 媒妁:婚姻介绍者。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http://www.hydcd.com/cy/htm2/fm0527.htm
8.二十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说不嫁就不嫁啊?”林氏吼了大丫一句。 “除非我死了。林有容我告诉你,我的两个女儿你不要想安排谁嫁谁,除非她们自己愿意,自己喜欢。就是两个都不嫁人,我苏启牧也养得起。”苏老二以前就是被任氏随意安排婚姻,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被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得死死的。 苏轻韵在心里https://m.xs8.cn/chapter/17848174506544104/48259361579444267
9.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感情你怎么看待?在古代,婚姻难自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种抛绣球、比武招亲少之又少。好多都是拜堂进洞房才知对方长相。典型的先结婚再恋爱,恋上了还好,恋不上也得过一辈子!而现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是父母托媒人帮着张罗找婆家或者找媳妇,相中相不中还是看自己,父母也不能逼你嫁娶,完全不同于古代。而这https://weibo.com/p/2313474350108769617461?luicode=10000011&lfid=1076036332314316
10.媒妁之言是什么意思媒妁之言的解释是什么媒妁:说【好工具hao86.com】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国语词典: 双方之间作仲介的说词。 成语解释 【解释】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https://m.hao86.com/ciyu_view_99524843ac995248
11.博士生的择偶标准是什么?资讯在这些博士生的观念里,“父母之命”显得尤为重要,加之自身所处的特殊“行业环境”限制了在短期内遇到“有缘人”,因此“听命父母、媒妁之言”成为一个让自己“省时”、也让长辈“省心”的不错之选。 07. 察“颜”观色 博士生也是普通人,自然在审美上有着个人喜好之别。其中也有人对“颜值”提出了要求。那https://www.gaoxiaojob.com/news/detail/1651.html
1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媒介,"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上>),为中国古代的通例.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中,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 这种https://www.meipian.cn/1w7ur8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