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历书中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一天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成雪,但由于“地寒未甚”,降雪量并不是很大。由于天空中阳气上升,地中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此时总体的气候特点是: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小雪时节切记“养藏”阳气。
“带帽子、围围巾,重视头部保暖”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进入小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为了避免寒冷伤阳,当避寒保暖。另外寒则伤藏,导致阳气不能闭藏。小雪时节,天地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就要避免寒邪侵袭,则能“无扰乎阳”,而顺应四时规律。
小雪时节气温降低,应特别重视头部保暖。头部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风寒。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当头部受到风寒侵袭时,寒性收引,肌肉紧张,很容易引发营卫失调,导致感冒、头痛、甚者引发心脑血管病。进入小雪时节,天气越来越冷,若不注意头部保暖,最易损害人体阳气,建议小雪节气人们外出时宜戴上帽子、围巾等以防头部受寒。
“饮食进补养护阳气”
小雪节气,叶落草枯,雪花飘扬,一派银装素裹之象。此时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中医认为这个季节最益于进补,日常也要注意早睡晚起,这个季节养生可以借助“天”力达到延年益寿。不要一说进补就想到补药,在冬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用好日常饮食达到身体补益的效果,比如五谷、五果、五蔬、五畜等,一日三餐的慢补更为有用。
红枣:枣味甘性温、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红枣可以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
栗子:冬天的食补重点是肾,栗子被称为“肾之果”,具有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的功能,很适合冬天人体的需要。栗子性温味甘,有补肾强筋、健运脾胃和活血的作用。
羊肉:羊肉在冬季食用对身体更为有益。因为羊肉所含的热量比牛肉还高,冬天吃羊肉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羊肉中铁、磷等物质的含量比其他肉类高,适于各类贫血者食用。
“坚持泡脚,升发阳气”
中医保健理论关于一年四季沐足均有记载,我国民间谚语也有“天天洗脚,胜过吃药”之说。足浴能促进血液循环,脚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血液循环不好,故古典医学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特别是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足浴是极好的保健方法。
“运动适度,养护阳气”
小雪时节,气温偏低,阳气闭藏,当减少运动。当然少动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运动养生当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打太极、散步、跳舞等,并可以适当伸展、扩胸等。有氧运动不仅能有效地刺激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身体内的能量消耗。建议不要在早晨运动,最好是午后或傍晚,太阳未落山时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即可。同时,冬季主闭藏而勿妄泄,运动切不可大汗淋漓,恐其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应以微汗为度。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养生体操。它是由八种如“锦”锻般优美、柔顺的动作组成,又因为此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常练八段锦可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
“升发阳气调畅精神”
小雪时节天气变化大,天气阴冷,清阳不升,人们容易出现精神抑郁,或莫名其妙地不开心等。所以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养。
一方面,小雪节气时人们最好多到户外晒太阳,晒太阳最能升发阳气,让人精神清爽,可以预防抑郁和烦闷。另一方面,要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多参加娱乐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