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年3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7日
摘要
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了一批批网络称谓语。“小姐姐”作为对年轻女性的新兴称谓语已打破网络壁垒,进入真实生活中。本文以女性为特定研究群体,从历时角度探寻女性称谓语的演变规律,并以新兴称谓语“小姐姐”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特点、语用功能及流行动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本文认为对年轻女性使用“小姐姐”这一称谓可起到拉近情感距离、体现社交礼貌、满足女性认知偏好、弥补称谓空缺等作用,且此称谓的流行是语言内因与社会、个人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女性称谓语,小姐姐,新兴社会称谓
AStudyonWomen’AppellationsintheAgeoftheInternet
—WiththeExampleof“LittleLady”
LehuaZhang,ZiruiYang,HaixuLi
SchoolofForeignStudies,HebeiUniversity,BaodingHebei
Received:Mar.23rd,2023;accepted:May29th,2023;published:Jun.7th,2023
ABSTRACT
Thedevelopmentofsocietyhasgivenbirthtoabatchofnetworkappellations.Asanemergingappellationforyoungwomen,“LittleLady”hasbrokendownonlinebarriersandenteredreallife.Takingwomenasaspecificresearchgroup,thispaperexplorestheevolutionofwomen’appella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diachronictimeandtakesthenewappellation“LittleLady”astheresearchobject,discussingitsusagecharacteristics,pragmaticfunctionsandpopularitymotivations.Thispaperholdsthattheappellationof“LittleLady”foryoungwomenplaysaroleinnarrowingtheemotionaldistance,reflectingsocialpoliteness,satisfyingwomen’scognitivepreference,andmakingupfortheappellationvacancy.Moreover,itspopularityistheresultofthecombinedeffectoflinguisticfactorsandsocialandpersonalpsychologicalfactors.
Keywords:Women’Appellation,“LittleLady”,NewSocialAppellation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中国社会对社交礼仪十分注重,交流大多以对他人的称谓开始,称谓的合适与否对交谈效果影响重大,因此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信息时代下网络媒介的高度互动性为人们远距离交流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形成了新型的人际交流空间,各种新型社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根据202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7:48.3,女性网民撑起互联网交流的半边天。出于交往需要,网络聊天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女性称谓语,“小姐姐”就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起“小姐姐”这一新兴称谓在我国网络社交平台迅速扩散,如今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得以使用,并在隐喻和类推机制的作用下逐渐泛指一切年轻女性。同时,“小姐姐”也呈现出类词缀倾向,形成“X小姐姐”短语。这种流行称谓语的变迁不仅记录着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也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标志着时代与价值观念的进步。
2.文献综述
故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女性称谓语入手,探究网络时代女性称谓语的变化特点,并以新兴称谓语“小姐姐”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使用特点、语用功能及流行动因进行分析考察,以求透视此类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面貌及时代价值取向,为交流中正确、合理地使用称谓语提供借鉴,同时为其他流行网络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3.网络时代女性称谓语变化特点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与社会联系紧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因此被称为“社会的镜像”。其中,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词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其语义及功能的变化[10]。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媒介的更新,女性称谓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时代的女性称谓语打破了长幼有序原则,且存在不平衡特点。汉语有一套非常严密的亲属称谓系统,等差原则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身份的规定性[12]。这种等级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而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文化的支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反映在称谓语上表现为汉语称谓较多,且汉人对长幼关系十分重视。然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很难准确地对对方的年龄做出清晰的界定,因此对长幼观念也逐渐淡化,对称谓语的选择并不会严格遵守等差原则,且在称呼时“小姐姐”、“某姐”这种默认对方年长,含有尊敬意味的用法多于“小妹妹”、“某妹”。
4.“小姐姐”的使用特点
4.1.“小姐姐”的泛亲属化
“小姐姐”称谓的使用呈现出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通过CCL语料库的检索可知“小姐姐”在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先例。“姐姐”属于亲属称谓语,指同辈中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合成词“小姐姐”表示称谓对象与说话人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如宋朝《齐东野语》中“有姊曰小姐姐,年可二十,膂力过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
“小姐姐”也可作为拟亲属称谓语使用。这时“小姐姐”可指没有血缘关系,关系密切且年纪相当的年轻女性,如清朝《隋唐演义》中“(贵儿)因将手指着杳娘、宝儿说道:‘你们且听他两个小姐姐唱来,方见趣味。’”此处的“小姐姐”指与自己关系好的同性,将交际对象当作自己年长的亲属进行称呼,表示亲近,血缘义减弱。
总体来说,称谓语“小姐姐”中表血缘和年龄的语义成分不断淡化,只有最本质的表女性的语义保持不变。称呼对象由最初的亲属关系逐步演变为所有的年轻女性,体现亲属称谓泛化的过程。
4.2.“小姐姐”的人称形式
人称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从下文对BCC语料库中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称谓语“小姐姐”可用于多种人称形式:带有一定幽默效果的自称形式、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呼和“X小姐姐”短语称呼不在场的第三人。
第一人称指言语活动中说话人一方。随着“小姐姐”称谓的流行,“小姐姐”多与“我”或“本”这种重要自称标记连用,用于表达主观感受、宣泄情绪,是一种含有一定自恋情绪的幽默表达,通过言语幽默可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表达亲近之情,如:
(1)本小姐姐在家呆着好无聊。
(2)周末有人请小姐姐我去看电影。
第二人称指在言语活动中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小姐姐”可直接称谓年轻的女性交际对象。交流过程中称对方“小姐姐”符合社交礼仪,体现友好态度,隐含对交流对象的尊敬和喜爱,同时相比过去浮夸的称谓“美女”又显亲切和文雅。如:
(3)你送的礼物真棒!粉色的,谢谢小姐姐!
(4)这个小丫头跑过来说:“小姐姐,你在吃爆米花吗?”
第三人称指言语活动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外的第三方。在称呼在场或不在场的他人时,“X小姐姐”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表达说话人对被称呼人的赞美、喜爱、倾慕等多种情感态度,含有浓厚的褒义色彩。在“X小姐姐”短语中,“X”既可做同位性修饰语,也可做限制性修饰语。如:
(5)今天化妆师小姐姐给我贴了巨翘巨翘的假睫毛。
(6)石原里美小姐姐的新剧要播出啦。
(7)今天太过瘾了,陪孩子逛了自然博物馆,还结识了从唐山来的漂亮小姐姐。
(8)邻居家的韩国小姐姐长得很甜美。
前两句中,“X”为同位性修饰语,与“小姐姐”组成同位短语,这时即使省略“小姐姐”句意也不会发生改变,此类“X”包括职业、姓名等名词,但并非所有姓名都适用,公众人物的名字更为常见。后两句中,“X”为限制性修饰语,与“小姐姐”组成偏正短语,此时“小姐姐”则不能省略,否则会产生语法错误或改变句意,此类“X”包括地区、学历、外貌、性格等。
5.“小姐姐”的语用功能
5.1.填补称谓语的缺失
5.2.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称谓语的替换使用不能改变双方的社会距离,但能调整双方的心理距离[14]。“小姐姐”具有语义模糊性,在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教育背景、职业、社会地位、心理认知等实际情况时,这种称谓会自觉地忽略被称呼人的实际年龄、社会角色以及与双方权势关系等,在凸显对方年轻的特征的同时,也为自身塑造了美好可爱的形象。“小姐姐”的称谓饱含褒义的感情色彩,隐含对双方亲密关系的期待,助于化解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拉近双方距离,进而突破心理隔阂,增进双方情感,营造出愉悦和谐的交流氛围,促进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5.3.注重传统礼貌、满足年轻女性的认知偏好
李树新[12]认为“称谓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小姐姐”恰好是注重礼貌传统的等差原则与符合认知喜好的情感原则的综合体。遵守礼貌原则是交际的前提,“姐姐”符合传统长幼有序观念下晚辈对长辈称呼的礼貌。同时,由于人们对年轻化的追求,年轻女性对“阿姨”、“姐”这种称呼敬而远之,在称谓方面希望体现年幼、可爱的特点,这也是当前“宝宝”这种称谓流行的因素之一。“姐姐”体现了传统观念的等差原则,“小”作为修饰语则满足了当前女性崇尚年轻的情感原则,称呼年轻女性为“小姐姐”同时满足了礼貌和认知偏好这两种条件。
6.“小姐姐”的流行动因
6.1.音韵和谐,具有韵律美
汉语是一种有着严格声韵的语言,注重彰显音韵美向来是汉语的传统。叠音词因为语感上音节的重复增强了节奏感,强化了韵律美,朗朗上口,给听者以深刻感受且便于流传。作为当前叠音词主要形式之一的ABB式叠音词,“小姐姐”相比其他称谓语更容易被接收和传播。同时,大多数叠音词给人一种亲切随和与阴柔化的感受,暗含生动细腻的感情色彩[15]。许多流行词就应用了这一特质,如“萌萌哒”、“举高高”等通过叠音形式突出了俏皮可爱的特点,“小姐姐”也借助这种亲切、可爱的特质受到年轻女性的追捧。
6.2.女性群体社会地位的提高
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观念使女性话语向来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时代发展,女性的综合形象与社会地位在不断博弈中逐渐提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称谓语能够很好地反映群体在社会上身份与地位的变化。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克莉斯特娃认为,由于男性在社会上占据主流话语,女性进入主流话语体系的途径之一就是作为男性的同性发言[16]。前几年的“女汉子”、“X爷”等称谓语抛弃了女性群体阴柔美的特质,借助男性特征获得认同,成为流行称谓语,这实质上是女性群体向男性价值观的妥协。随着女性不断崛起的现实,处于社会失语地位的状况不断改善,“小姐姐”、“小仙女”等称谓语均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阴柔美的特质得到展现,这反映出女性群体逐渐正视性别差异的过程。因此“小姐姐”称谓的流行离不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心理的变化。
6.3.网络媒介的发展
互联网和多媒体传播工具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这种特殊交际方式赋予了网络语言一定的特殊性。网络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际形式,其匿名形式为自由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往往放下现实生活的戒备心理,语言表达更加随意和直接,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丰富。同时,在快节奏生活下,给人以真诚、亲切感的称谓语更容易赢得大众的喜爱。“小姐姐”这种集合了随意与温情的称谓语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得到迅速传播,影响力逐渐增大,获得越来越多的使用群体。
6.4.网民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17]。在网络环境中,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自觉遵守群体规范,模仿其主流行为,会使网民获得在该群体中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不论词语的原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总是能够很快获得其他网民的认同和模仿。“小姐姐”一经使用便作为流行语模因得到网民的频繁模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