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上古音研究得到长足发展,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都有尝试,学术争鸣也比较活跃。尤其是以出土文献为语料的上古音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很多具体研究和考察。
赵彤《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系联比较法”》(《中国文字学报》第8辑2017年12月),王志平《上古音与古文字研究刍议》(《上古汉语研究》第2辑),来国龙《通假字、新语文学和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的研究》(贾晋华、陈伟、王小林、来国龙《新语文学与早期中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上古音结合时应当注意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张富海《上古韵部归字辨析三则》(《上古汉语研究》第2辑),《据古文字确定几个鱼部一等字的开合》(《文献语言学》第6辑)则据古文字资料讨论了若干古文字归部以及开合的具体问题。刘钊《“集”字的形音义》(《中国语文》第1期),孟蓬生《吴国金文中“诸樊”之“诸”的构形与古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马超《金文考释二题》(《中国文字研究》第27辑),俞绍宏、白雯雯《楚简中的“丨”字补说》(《文獻》第3期)等文则结合古文字与上古音研究重新分析了个别古文字的形音义问题。刘琴勇《〈包山楚简〉通假字反映的上古声母特点》(《历史语言学》第12辑)则对《包山楚简》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新的探究。
传世文献与古籍整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赵晓庆《北大藏〈王念孙手稿〉价值述略》(《文献》第2期)论述了北大所藏王念孙手稿新的学术价值。冯蒸《刘赜〈说文最初声母分列古本韵二十八部表〉校理、今音标注与说明(下)》(《上古汉语研究》第2辑)对刘赜遗著进行了系统整理。
有关古音构拟体系的争鸣和讨论比较热烈。秋谷裕幸《闽北区方言的阴调浊声母字考察——兼评白—沙上古新系统》(《语言学论丛》第56辑,2017年12月),程悦《基于内证材料对〈上古汉语:构拟新论〉宵藥分部的考察与讨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齐晓燕《从先秦韵文看白一平—沙加尔对歌月元三部的再分部及构拟》(《语言研究》第4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于白一平—沙加尔古音系统提出了新的学术商榷。
今年不少经典著作出版或重印,如黄易青、王宁、曹述敬《传统古音学论著选注》(商务印书馆),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增订本)》(中华书局),郭锡良《汉字古音表稿》(《文献语言学》第8辑),为古音学研究的热火助燃了新能源。
三、词汇训诂研究
本年度的上古汉语词汇训诂研究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或趋势:1.重视材料和实证。2.重视个案研究。3.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在词语考释、词语更替与演变研究、词源及构词理据研究等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
词语考释方面,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沈小仙《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陈增岳《汉语中医词汇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刘祖国《魏晋南北朝道教文献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等。[日]冨谷至编、张西艳译《汉简语汇考证》(中西书局)收录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简语汇辞典的出版”研究班对部分汉简词语的考证。单篇论文有华学诚《〈方言〉郭注“党朗”解》(《语文研究》第2期),汤志彪《〈楚辞〉“弗味”“后忧”解》(《语言科学》第2期),郭万青《〈国语〉“众以美物归女”正诂》(《语言研究》第3期),张怡三《〈论语〉疑难训释二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等。
出土文献在词义考释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已成为词汇训诂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黄德宽《略论新出战国楚简〈诗经〉异文及其价值》(《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介绍了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所见异文对解决以往疑难问题的重大价值。例如《墙有茨》“中冓”一词之确切含义,历来有歧解,安大简“中冓”异文作“中”,证明《韩诗》的解释是对的,“中冓之言”即“半夜之言”。将古文字研究和训诂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解决古书释义中的疑难问题,在这方面,胡敕瑞《一个被误解的成语“市无贰价”》(《中国语文》第6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文指出“市无贰价”之“贰”本来是“欺诳”之义,后来被误解为“两个”。“贰”“二”错误替换导致了误解的发生。新材料往往能为出土文献词语的解释提供新的视角。例如赵平安《也谈睡虎地秦简“夜草为灰”》(《中原文化研究》第6期)根据清华简《皇曰》新出现的“热”字异体从火月,认为“夜草为灰”之“夜”就是这种写法的遗留与误抄,应读为“爇”。
词源及构词理据研究方面,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复旦大学出版社)主要以声符为纲系联了2225组同源词。具体做法是,将声符相同的字进行语义比较,语义有内在联系的归并为同源词组。只在推源时突破字形局限,找出某个字形与声符无关的“本字”。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严密,不至于系联过于宽泛。但不足之处是系联范围偏窄,每组同源词规模太小。黄易青《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认为,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兮”的时地变体,而“兮”又是“呵”的变体。
四、语法研究
在语法研究领域,多部专著或论文集相继出版,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呈现出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并重的特点。
梅广《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是2015年台湾三民书局同名著作的简体字版。这部专著是基于生成语法理论对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的眼光和洞见,又有对语言事实的深度挖掘。作者力求在理论思考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全貌以及上古汉语的历时发展。该简体字版针对原繁体字版的错误疏漏做了仔细的修改,调整了不少术语的译名,甚至于标点符号也做了校正。从前后两版的变化中,读者可以看到梅广教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重新思考。
《汉文经纬》专题研究有新的进展。201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姚小平教授翻译的甲柏连孜所著的《汉文经纬》(ChinesischeGrammatik,1881)。《当代语言学》在第3期中开设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研究专栏”,刊出三篇专栏论文:李开《〈汉文经纬〉与〈马氏文通〉比较研究》,李佐丰《〈汉文经纬〉的尾助词》,姚小平《甲柏连孜论汉语语法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汉文经纬》的语法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