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说起20230718.docx

从《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说起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从《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说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卖油翁》见于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一,在选入教材时,

被删去了最后一句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使《卖油翁》的主旨在教学中变得模糊起来。

既然明确地有此类比,为什么不循此来探讨《卖油翁》的主旨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陈尧咨:(录自“百度百科”)

陈尧咨(970—1034)宋代官员、书法家。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四川南充阆中)人。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卒谥康肃。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

“康肃”是陈尧咨的谥号,他不是一般人物,欧阳修也尊称他为“公”。所以,欧阳修写《卖油翁》并不是在揭短,而在于记录陈尧咨的轶事,指出在陈尧咨的成长过程中,卖油翁的作为如同“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轮扁斫轮”(《庄子·天道》)一样。庖丁论解牛的对象是文惠君(梁惠王),轮扁论斫轮的对象是齐桓公,两君王都从普通百姓的经验中得到了深刻的教益。

庖丁的专长是解牛,但他把解牛做成了艺术表演一般,使得文惠君感叹道:“嘻,善哉,技盍至于此乎!”但庖丁立即纠正了文惠君夸赞的不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按庖丁的说法,族庖、良庖解牛才是程度不同的“技”,而自己解牛时已“目无全牛”,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道”。而且,即使是得“道”、远远超出了“技”的、游刃有余的庖丁也深知不可骄傲。他的感受是:“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文惠君后来的感悟自然不再是“熟能生巧”之“技”,而是“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即庄子介绍“庖丁解牛”的前一段——“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了。“轮扁斫轮”也是这样,强调的不是“熟能生巧”之“技”,而在于“得心应手”。轮扁说:“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砍凿车轮子,榫卯做松了就活滑不牢固,榫卯做紧了就艰涩安不进去,不松不紧在于手头的功夫,更少不了心里的估计。对这分寸的把握,嘴里是表达不出来的,但确实有个规律在这里头)轮扁以此告诫齐桓公:书中的字句让人死,而其中的精义才叫人活;读书不要满足于一般理解,要读到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感悟的程度,即“得道”。

庖丁是以解牛的经验讲“进乎技矣”的解牛之道,惠文王得养生之道;轮扁是以斫轮的经验讲“得于手而应于心”的斫轮之道,齐桓公得读书之道;卖油翁是以酌油的经验表达对“吾射不亦精乎”的看法,陈尧咨应该是得射箭之道。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陈尧咨确实从卖油翁那里得到启发:“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这还不是得“道”吗?早已“进乎技矣”和“得心应手”了。齐桓公在轮扁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不足时发了怒:“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如果你能说出个道理来,也就罢了;如果说不出来,我就杀了你)。”—他动了杀机。陈尧咨在听到卖油翁“无他,唯手熟尔”的评价时,心里也不好受——是“忿然”。好在齐桓公和陈尧咨都讲“理”,都从原来的“量小”到后来的“大量”了。

那么,《卖油翁》的主旨是不是这样:能有“手熟”之“技”固然好,但不值得满足与骄傲,要争取达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高境界。

后记

想起上世纪60年代,在齐齐哈尔铁路一中读高中时的故事。

听铁路局的师傅讲,齐齐哈尔车辆厂有一位八级车工师傅,专门负责车火车头气缸活塞连杆的最后一刀。当时都是c620的车床,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数控车床。别人车这最后一刀,连杆不是细了而漏气,就是粗了装不进去。控制最后一刀的进刀量基本上是靠手感。

最后,厂里决定,这位八级车工师傅只负责车这最后一刀。因生怕累坏了师傅,又给他定了每日的加工量。在那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厂领导对老师傅嘘寒又问暖,烟酒糖茶都有特殊供应,生怕他情绪不佳或生病,那真是叫人一个羡慕啊。

事情的真假难以落实。但结论是肯定的:一技之长,养身之本。

当时我也在想,将来也要练一手绝活,哪怕是当时认为又苦又累的电焊工。结果是阴差阳错地当上了教师,加工机件和教育学生完全是两回事,真是“命里没有别强求”啊!现在是高职学院、技师学校遍地开花,但又

THE END
1.卖油翁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删掉 姑娘有苦不流泪 2021-08-06 14:45:51 《卖油翁》最后一句话删掉是因为表现出了对读书的嫌弃,认为书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体现了读书无用论的理念。这是要收录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这也是为什么课本中要将最后这一句话删掉的原因。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hGzovwabNO.html
2.语文课本为什么删掉《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老师:不想让学生看语文课本为什么删掉《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老师:不想让学生看 俗语有:“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大意就是不要轻视身边的人,学生课本上的《卖油翁》,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两个人物,其中一个认为自己的技艺天下无双,不想主人翁卖油的老人却说他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的事。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963011_1064751761.html
3.《卖油翁》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为何被教科书删掉?其中有何深意【为何会删掉最后一句话?】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选了《卖油翁》。 教材里的《卖油翁》写到“康肃笑而遣之”就完事儿了,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可没在里面提到。 语文教材面向我国青少年学生,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https://www.meipian.cn/56wxutkr
4.《卖油翁》被删掉的一句话最后一句话,课本上没有。编者为什么删掉呢?是删掉好还是保留好? 也许最后一句话涉及到两个典故,对于初中生显得难了,毕竟要了解其中意,必先得了解这两个典故的内涵。而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都出自《庄子》,其中蕴含的寓意,学生难以理解。 作为读者,以前不知道有这句话的时候,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卖油翁和陈尧咨https://www.jianshu.com/p/17b37cf31585
5.《秋天》阅读题答案小题2:“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对秋的感悟。(6分) 答案: 小题1:C D 小题2: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人对季节的的感悟,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内容上,强调人要走在人生路上,去尝味人生苦难,才能真正知道人生的快乐,表达了作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jtrx4y0.html
6.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深意?教科书为什来自新仔5591《《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深意?教科书为什么要删掉?原因不简单》关于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被删掉了,这是作者欧阳修也没想到的,那么最后一句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要被删除呢?O网页链接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https://weibo.com/5810951097/LedYObc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