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课文如同老照片般泛黄却温暖,每当翻阅,总能勾起一段段青涩的回忆。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篇曾陪伴无数人度过学生时代的古文——《卖油翁》。
这篇课文以其简洁明快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是否注意到,如今语文课本中的《卖油翁》,与原文相比,悄然删去了最后一句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故事的主角,是北宋时期的名将陈尧咨,他以射箭技艺高超而自豪,某日,他在家中的园圃里射箭,箭矢如雨,十中八九,旁观者无不赞叹。在这群人中,却有一位卖油翁,只是微微点头,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惊讶。
陈尧咨心生不悦,质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淡然回应:“无他,但手熟尔。”随即,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一举动,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原来任何技艺,都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原本,故事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原文的结尾,却多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引用了两个典故:“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均出自《庄子》。
庖丁解牛,形容技艺之高超,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轮扁斫轮,则讲述了一个关于实践重于理论的故事,轮扁认为,真正的技艺,是无法通过书本传授的,只能在实践中体悟。
为何这样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会被教材编者忍痛割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几重考量。
首先,我们要回溯到《卖油翁》所处的时代背景。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地位凸显的时代,社会对武人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文人。欧阳修撰写此文,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借卖油翁之口,对陈尧咨这样的武人进行了一番微妙的“点拨”。
这样的背景,对于现代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或许有些隔阂,尤其是“轮扁斫轮”所隐含的“读书无用论”,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强调终身学习的社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教材编者出于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选择删去这句话,是明智之举。
轮扁斫轮
再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引导。如果保留原文最后一句,可能会引发学生对“读书价值”的误解,认为实践可以完全替代理论学习,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因此,教材的每一次修订,都是对教育目标的精准校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当然,这样的删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原文完整性的破坏,剥夺了学生接触多元思想的机会。确实,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传达的显性知识,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但正如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所言:“我们不能让学生看见所有,因为不是所有都值得他们在这个年纪看见。”教育的艺术,在于选择,在于引导,而非一股脑儿的灌输。
作为教育者,我们又该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呢?或许,课堂上老师的适时补充,就是最好的答案。虽然考试不会涉及这部分内容,但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熟能生巧”之外的更深层意义,比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同职业的价值”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批判性阅读,学会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
此外,这次删减,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经典的契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跨越时代的普遍性,更在于其不断被解读、被赋予新意的活力。《卖油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艺的故事,它还可以是关于谦逊、关于尊重每一个平凡职业的故事。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一个职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卖油翁所展现的,即便是再不起眼的手艺,也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生命的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筛选和辨别信息,学会从不同维度去理解一个事件或一篇作品。
对于《卖油翁》最后一句的删减,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篇课文,每一次修订,都是教育者对学生成长路径的精心铺设。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并非简单的“去繁就简”,而是基于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深度考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教育者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细腻关怀,也感受到了经典文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灵活变通。
正如卖油翁那精准无误的倒油技艺,教育,也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不断精进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删减”与“增补”,都是为了让教育的“油”,更加精准地滴入每一个年轻心灵的“葫芦”之中,滋养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