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卖油翁熟能生巧的故事,部分人或许对其中的内容记忆犹新,也或许有很多人,踏入社会多年,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压力,早已忘记大部分内容也说不定。
不管是记忆犹新也好、提笔忘字也罢,当年在读书时所学习的《卖油翁》,都没有学到原文的最后一句。
下面就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句话,不利于孩子们来学习呢!
一、温故而知新
时过境迁,早已踏入社会多年的成年人,或许对当年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模糊不清,有些人甚至早已忘记,为了照顾不是太清楚《卖油翁》课文的读者体验,这里先简单的复盘一下《卖油翁》的主要内容。
北宋时有一人名叫陈尧咨,此人文武双全,尤其是箭术堪称当世超一流,无人能出其右。
一次,陈尧咨在场地上射箭,箭术之准,吸引了许多人的围观,一位卖油的老翁,也放下了担子观望陈尧咨射箭。
卖油翁很快就引起了陈尧咨的注意,因为他即使看到自己这么高超的箭术,眼神也一直平淡,在看到他十箭射中八九次时,也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
陈尧咨有些不悦:“莫非你也懂射箭?箭术比我还高明?”
卖油翁摇头道:“这有什么高明的,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有些气愤,他一向引以为傲的箭术,竟然被人如此轻视,可接下来卖油翁一个随意的动作,顿时让他明白,这老翁所说并不假。
只见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这一幕看呆了所有人,卖油翁便随意的道:“我这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陈尧咨见状不再气愤,笑着送走了卖油翁。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原文的后面,还有着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二、“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短短十三个字,其中却包含了两则故事,其一为庖丁解牛”,其二为“轮扁斫轮”,二者皆出自于《庄子》。
“庖丁解牛”的故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它主要讲述了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道理。
“轮扁斫轮”所讲述的是,只读书不实践是没有用的,知识也不一定全都在书本里,若是一味只知看书,很容易被古人的糟粕所禁锢。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古人的思想给设限了。
教材之所以把《卖油翁》这最后一句删掉,是为了避免让那个年纪的学生,萌生出“读书无用,不如多实践”的想法。
作者最后一句引经据典,短短十三个字就包含了两个典故,老师们若是让学生们理解最后一句话,就要把这两个典故也说清楚。
不说清楚吧,学生们迷糊;说清楚吧,又怕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删掉最后一句,如此便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