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呈现“五高”群体特征
一是党员比例相对更高。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中中共党员占比13.75%,约为2021年全国中共党员与总人口比重(6.8%)的2倍。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党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党员人数占青年群体党员人数的比重高达79.2%,高出非青年群体这一数据20.3个百分点。
二是文化程度相对更高。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占56.0%,比非青年群体的这一数据高30.4个百分点。
三是收入水平相对更高。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中的专职从业者月收入中位数为4704.49元,比非青年群体专职从业者高1151.39元。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中外卖配送员、快递员、货车司机3个职业月收入均超过5000元,非青年群体中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型(货车司机)为4738.69元。
四是职业流动性相对更高。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从事本职业工作时长不足3个月的比重为19.5%,高出非青年群体11.3个百分点;工作时长3-6个月的比重为14.8%,高出非青年群体5.3个百分点;工作时长半年至1年的比例高于非青年群体约4个百分点。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从事本职业1年以上的比重仅为51.1%,远低于非青年群体的71.6%。
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的满意度指标呈现“两低、两高”特征
四是权利敏感度相对更高。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中有12.18%的认为缺乏维权渠道,11.46%的反映存在不能按时获取报酬和被克扣费用的情况,分别比非青年群体高3.1和3.9个百分点。
加强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建设,让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应当持续加强新就业形态领域党建工作,开展服务日等活动,使其在参与党的组织活动中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在联系和服务青年群体中的作用,共同搭建服务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的“职工之家”。将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纳入“五四”青年奖章、“劳动模范”等评选体系,对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的成长、成才、奉献形成正向激励。
二是强化行业治理,让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感受到业有所盼。在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劳动者权益保障,帮助劳动者提升在劳动关系中的话语权,确保从业者能够真正享受到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红利,为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通过自己的双手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针对新就业形态青年群体的共性诉求,树立系统观念、改革思维,促进法治保障、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协同。
【吴军系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副研究员,李章龙系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2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思想状况分析及引导建议”(22JH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