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青少年群体思想行为调查报告

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均是处于失学、失业、失教、失管的特殊群体,主要表现“五大思想行为特点”:

(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重点青少年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价值观尚未成形,价值取向多元混乱。大部分存在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扭曲。有的过分追求流行时尚,对优良传统淡漠,有的过分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有的追求随心所欲,强调自由,不讲法律,狭隘的个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非标准扭曲模糊。社会转型变革期间,旧的标准被打破,新的标准未完全确立,各种观念思潮交织、冲突,某些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都被所谓的“新”视角、“新”标准给扭曲了。正处在青春期的重点青少年大多无正式工作,游离正常社会关系和组织之外,“小圈子”亚文化流行,是非判断能力较差。

(四)道德观念碰撞交织。受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网络文化等多重影响,重点青少年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矛盾化,好坏交织的状态。表现为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行动上有欠缺,认同社会公德,却没有良好的遵守习惯;认同集体价值取向,行动上却讲实惠,重私利;普遍对不尊重父母和老人的行为不宽容,但对父母的管教行为又不尊重等。

(五)心理趋向矛盾失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失衡的现象,而这种不成熟性在重点青少年群体表现的更加明显。重点青少年心理失衡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自卑又自负,对自己的某些行为、缺点很是敏感,但有时又觉得高人一等;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认同,又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总想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喜欢对未来编织绚丽的蓝图,又怕吃苦受累,心生悲观等。

二、重点青少年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家庭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缺”

一是关爱缺失。很多重点青少年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父母有残疾或重病缠身、父母犯罪服刑等。青少年既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又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爱,同时也容易受到歧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异化,逃避家庭,流浪社会,成为问题少年。二是管教缺方。不少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青少年从小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等心理,导致青少年欲望无度,行为越轨。三是示范缺效。有的父母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自身有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吸毒、婚外恋等不良甚至犯罪行为,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从学校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滞后”

一是教育方式“滞后”。有的课程教育方法模式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变化。二是教育内容“滞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普遍“重学习、轻其他”、“重分数、轻德育”,心理咨询、美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课程流于形式。三是教育管理“滞后”。有些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风不好,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自身品行不端,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丧失信心,逃学厌学,提前流失在社会上,最终成为扰乱治安、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三)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化”

一是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影响。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二是群体认识“污名化”带来的影响。污名化是指重点青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排斥、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过程和现象,主要包括贴标签、社群隔离等。三是就业压力“扩大化”带来的影响。许多重点青少年中学阶段就结束学习,学历低且技能匮乏,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无闲散于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而有轻微违法犯罪记录或者被公认的问题青少年的就业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

(四)从自身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种特质”

一是生理结构的特质。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急速发育成长的时期,性别差异日益明显,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生理需求等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二是心理结构的特质。重点青少年看问题简单、片面,情绪易受感染,缺乏克制力,不良习气和“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控制,容易走极端。三是社会认知的特质。由于文化程度低,对社会的认知并不全面,分辨能力差、抵御能力差,很难应对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时自身又怕吃苦、不求上进、好逸恶劳等,造成不愿就业和不能就业,加剧了与社会的隔离。

(五)从监管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健全”

三、加强重点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一个机制:即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全员参与的“大帮矫”机制

(二)构建一个体系:即构建重点青年群体分层分类教育体系

(三)培育一支队伍:即培育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四)完善一个网络:即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帮教网络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早建成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活动场所,拓展其功能,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安置帮教等综合服务,开展青少年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矫治、流浪儿童援助等工作。加强整顿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出台一部法规:即出台《湖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

THE END
1.寻缘相亲:社区相亲会搭建单身青年交友平台相亲会社区单身志愿者服务,营造温馨氛围:社区相亲会往往会有志愿者参与组织和服务工作,他们热情周到地为参与者提供帮助和指导。志愿者的存在不仅让活动更加有序、高效,还营造了一种温馨、友善的氛围,让单身青年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 成功案例激励,增强信心:社区相亲会经常会分享一些成功的交友或婚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参与者提供http://k.sina.com.cn/article_6574668355_187e17a430010186r8.html
2.“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时事评论媒体关注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婚恋教育相关课程,不同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比如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的爱情思维课”,等等。 对青年进行恋爱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属”,国外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比如最近韩国全南大学就开设了名为“恋爱第一步”的课程,同https://zgcsswdx.cn/info/12235.html
3.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做强线下交友品牌,打造特色亮点模式4、建立跟踪回访机制,服务青年多种需求……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期以来,婚恋观是人的价值观念在婚恋问题上的表现,属于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的婚恋观直接关系到青年自身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婚姻https://www.wm114.cn/wen/242/483889.html
4.做好企业青年员工婚恋交友工作的一点认识和体会(16页)做好企业青年员工婚恋交友工作的一点认识和体会###2014年7月25日主要内容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二、我院青年员工群体特征及婚恋交友状况分析三、我院青年员工婚恋交友难成因分析(一)客观原因(二)主观原因四、做好我院青年员工婚恋交友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3年4月3日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社会意义 青年是一个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824/8022064071002135.shtm
5.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调查报告5篇(全文)要充分认识未婚大龄青年树立婚恋观的重要性,对于只重外表不重内涵,“没房没车,勿谈结婚”的想法,对于好安逸不吃苦的“青年啃老族”现象等,要以人为本,既要看到他们内心的实际需求,又要适时加强个别指导,注重心理疏导。要把树立婚恋观教育活动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工作结合起来,适时开展和倡导“劳动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6ujej9r.html
6.青春期心理降教案范文13篇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处理交友这一重要人际关系的问题,了解交朋友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交朋友的原则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著名青年歌唱演员臧天朔曾经唱过一首名叫"朋友"的歌,其中有两句歌词是这样的:朋友,如果正享受幸福,请你离开我;朋友,如果你正面临痛苦,请你告诉我。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84162.html
7.婚恋交友节目(精选十篇)但当下国内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与一般真人秀节目又有所不同, 真人秀节目的规则可以直接为电视的可看性服务, 而不一定顾及成员间相互竞争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从而造就了节目的游戏娱乐性。这就为国内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 国内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较一般真人秀节目环节设置更加简单, 时间也更紧凑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uec879.html
8.德育所成果100周小李谢涵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探因(二) 对策建议 对于期内流动的乡村定向青年教师个体而言,服务期内离职是其效益最大化的行动选择;而对整个乡村青年教师队伍,该行动具有不可小觑的心理冲击和示范效应,并存有潜在的消极影响。基于本调查研究,流动成功者的个体理性还存在着被相关系统视为集体理性的端倪。对于到乡村基层任教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出现“违约https://ime.ccnu.edu.cn/info/1023/4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