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朋友交往活动是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父母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交友?请听父母和孩子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给空间,不过多干涉
■存兵
上海公务员
儿子小时候,我喜欢看他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因为那时候经常是家长带着,他的小朋友基本都是邻居家或朋友家的小孩,所以不担心他的朋友圈。
上初中后,儿子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新朋友、好朋友越来越多。看得出来,这些朋友给了他更大的吸引力。放了学,开始磨磨唧唧晚回家了,回家不再和我嬉闹,甚至不再和我说话。我有时像往常一样和他说笑几句,或者逗他开口说话,他也置之不理。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的话题好无聊。”我问:“那你说点有意思的事。”他说:“没什么有意思的事。”
有时候为了和孩子交流,做家长的特意营造了一个较好的聊天环境,但不知不觉又变成了说教,给他讲如何交朋友,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但往往说不了几句,孩子已经不耐烦,觉得对他不信任,对他的朋友不满意,或者干涉他的自由,常常是以不愉快结束对话。
我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和小时候是不一样的,他会发生改变,会有自己的想法,想自由,要独立,不愿被拘束,想法单纯,爱恨简单,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对儿子的朋友圈,在理智上,我是支持孩子交朋友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这都是正常的。要给他一点自由空间,家长不宜过多干涉。但实际上,又担心他没有辨别能力,交友不慎,误入歧途,跑偏了。
这几年,我试着了解孩子,试着读懂孩子。但实事求是讲,对孩子的朋友圈,我的表现是外表包容、内心担忧、精神纠结、心理拧巴,保持一种平衡真的很难。我想说,儿子,懂你并不容易,让自己坦然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你体谅父母的苦心,真正结交到良师益友,走好自己的路。
微宇整理
在生活中认识好朋友
■任洪书同任洪书庆
浙江杭州银湖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
我们双胞胎兄弟马上就9岁啦。我俩自出生就形影不离,妈妈经常跟外婆说我们就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但又“难分难解”。
我们除了自己玩耍以外,还有其他的好朋友,但很少有机会在假期跟我们的朋友们见面,因为他们要去旅游或者上课。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们报了篮球、搏击和游泳课。在游泳课上,我们认识了新的朋友小超,他经常和我们钻到水底比谁憋气更长。在搏击课上,我们认识了一个淘气的5岁小弟弟,名叫小仔,他跟我们“搏击实战”练习时,被打哭了。篮球课上,我们也交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和我们一组进行篮球比赛。妈妈说,让我们好好珍惜好朋友,学会谦让互助才能成为长久的朋友,可是我们都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
其实,我们的手表朋友圈里的好友都是自己认识的。我们也跟妈妈说,如果是陌生人加好友,我们肯定会先问妈妈的。如果这个朋友跟我聊天时说了奇怪的或者不好的话,我就会删除他。在学校老师和妈妈的提醒下,我们已经学会分辨了。妈妈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鼓励我们多交朋友,学会交一些人品很好、谈得来的朋友。其实,我们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共同进步吧。
洪艳整理
不留痕迹地适时指导
■寇海萍
山东省滨州市公安局民警
家有双胞胎女孩,如今马上要上小学六年级了。在孩子交友这件事上,我没有过多干预,尤其小学三年级以前。小朋友嘛,能有什么心思呢,和谁开心就跟谁在一起玩儿。
二女儿班里有个女同学,因为她母亲和我交好,所以孩子们关系也不错。但这个女娃特别调皮,到了三年级时,学习也不上进了,有时作业都不写,还总爱使小性子发脾气,所以很多同学不喜欢她,还让我的女儿别理这个女同学。我说那你怎么想呢?二女儿说,别人不喜欢她,我不能不理啊,要不她就没有朋友了,毕竟我们从小玩起来的。所以课间时如果那个女孩子落了单,二女儿都会陪她,一直把她当做好友之一。这样又过了两年,五年级暑假时这女孩跟着女儿们在我母亲家住过几天,结果家里的墙壁被乱画,姥姥的粉盒和口红一个坏了、一个找不到。我问3个孩子,都说不知道,但我母亲退休全天在家,所以通过很多细节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着孩子们的面,我不忍说破,就把3个孩子一起教育了几句。
后来我把事情委婉地和那女孩的母亲提起,她说她女儿在家就是这样的,常把她的化妆品给折腾得乱七八糟,就连藏起来的也难逃厄运,管不了。这次事情后我并没有说不让她们在一起玩了,但聊起来时,女儿们自己说,一个人如果做错事情还不承认,就关系到品质问题了。后来我发现女儿们渐渐与这个女孩子疏远了。
我坚信,如果一个家庭温馨和谐有爱,孩子就不会感到孤单。孩子性格好,朋友自然多,选择性就强,自然就会对比、甄别和筛选了。
信人者,人恒信之
■益西卓玛
西藏拉萨第七中学九年级学生
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社会交往,也尊重我的择友选择。我性格比较腼腆,所以朋友不是很多,但父母信任我,这让我感到轻松。我的朋友父母都认识,有时候双方父母带着我和朋友还约着一起聚会。
上学期间不允许带手机,所以我周末在家的时候会短时使用父母的手机,也只是跟朋友聊聊周末作业,写完功课再看看短视频,基本没发过朋友圈。
在我看来,父母对我交友放心还有一点就是,我会把握好择友的标准。如具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崇高的品德,能以心相见,真诚相待,诚实、可靠、正直,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当然兴趣相投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即使和他有再多的相同爱好,也是没什么用的。
本报记者琼达卓嘎整理
认真倾听保持“在线”
■王慧伶
中铁二十局五公司党委宣传部职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优秀的人交朋友,可是,孩子也有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有一天焦急地告诉我:“妈妈,今天班主任老师跟我谈话,让我远离GP,说他会影响我的学习。但是我就想和他交朋友,他很讲义气……”我知道,GP是儿子最要好的朋友,却也是班上赫赫有名的“差生”。
那一刻,我欣慰之极。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我正在看我们公司的官方抖音号,忽然刷到儿子载歌载舞的小视频。我定睛一看,15岁的儿子竟然注册了抖音账号,里面还发布了不少他自拍的作品,朋友圈有同学、玩伴,三校联考第一名的学霸,还有榜上有名、多科不及格的“学渣”……
那一刻,我心里有点儿慌。以前那个天天追着妈妈说个不停的小孩,忽然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而我,却不是圈儿里的成员。
如今,我已成功走进儿子的“朋友圈”。一如既往,认真倾听,保持“在线”。
交给予正能量的良友
■陈远歌
北京人大附中高一学生
他们从不会对我说,你应该或不应该和谁交朋友,也不会把价值观直接灌输给我。他们希望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建立正确的、属于我自己的交友标准。
比如,他们会问我:“你最近喜欢跟某某一起玩,可以告诉我他有什么优点吗?”“他的什么特质让你想跟他做朋友呢?”“你希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是吗?”这种方式让我看到了自己交友时内心的标准,以后我就能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去与人交往。
同时,他们还鼓励并引领我去结交更多、更好的朋友。爸爸妈妈经常会问:“你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是不是很开心?”“朋友对你很重要,你觉得要怎么做,才能与朋友维持良好的关系?”这样我在不知不觉间就结交了一些能给予我正能量的良友。
我认为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朋友圈,应将交友的权力放手给孩子,家长过多的干涉弊大于利。成年人的交际比较复杂,而孩子却不一样,他们的友谊简单而纯粹。用成年人的交友法则来衡量孩子之间的友谊,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家长不干涉并不代表放任不管,父母应当作为孩子朋友圈的监督者,一旦发现问题,果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在与他人交友时习得了不良行为,家长又没有及时予以纠正,未来坏习惯将会彻底形成。所以我认为家长不干预,但要理性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