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想要成功,优秀的主播功不可没,如何让主播博眼球?包装“人设”成为首选。
经举报,执法人员介入调查,“凉山孟阳”真正的身世浮出水面。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孩,父母健在,种地养牛养羊,家有新房,“在村里算是富裕的”。“凉山孟阳”背后是一条从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到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再到后端农产品供应、流量变现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
说法:直播平台若知情也须担责
建议:鼓励打假优化直播生态
法官建议,监管部门应优化监管和执法制度,与直播平台建立信息对接与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宣传行为。同时,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积极举报,以便及时查处。定期开展网络直播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督促网络直播平台加强主播规范管理,优化直播生态。
此外,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直播内容的监管,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虚假比价
以为捡漏名酒却被商家做局
“不要7980,只要998,4瓶名酒带回家!”直播间里的销售主播拿着一张购物页面截图,兴奋地向观众介绍一款“名酒”,截图上商品的价格被重点标记,赫然写着7980元。
“你们看同一款酒在网上商城卖到7980元,但在我们直播间只需要998元,这是直播间给‘家人’争取到的福利,数量有限,赶紧下单吧……”主播不断强调着商品的价格优势,将直播间的氛围推至高潮。
监管部门认为,某商城平台对某商品进行价格悬殊的定价行为是为了让消费者认同该款酒市场流通价格,进而使某直播平台账号在直播带货时能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因此对该商家上述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罚款30万元。
说法:价格欺诈将面临行政处罚
虚假比价是在直播等商品推广活动中,主播或商家通过虚构或夸大商品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的行为。虚构的比价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反而会误导消费者消费。
法官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不正当竞争法规定,虚假比价行为构成价格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人将面临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
建议:立法明确虚假比价处罚标准
●私下售假
绕开平台交易买到山寨手机
“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手机是假的。”庭审时,得知经鉴定手机确为山寨机,许某同意退款退货,但拒绝三倍赔偿。她认为自己只是转让手机,不是“经营者”,不应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许某所售卖手机并非正品,构成欺诈。同时,许某私下交易直播带货行为,系利用主播的直播行为进行引流以实现流量变现,属于经营行为。最终,法院判决许某退货退款,并赔偿王先生三倍损失。快手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已尽到相应的法律义务,王先生要求快手公司连带赔偿合理开支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说法:私下交易风险高维权难
“私下交易存在多重风险,主要包括资金安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风险。”法官分析称,私下交易时,买家直接向卖家转账支付,一旦发生纠纷,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买家无法通过平台的评价体系和保证机制验证卖家的信誉和商品质量,缺少平台的监管和约束,存在较高的商品质量风险。此外,私下交易缺乏平台的售后服务保障,一旦出现售后问题,维权难度大。
在主播与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时,如平台已尽到事前提示和事后监督的义务,则平台不承担责任。
建议:平台加强监测识别并及时阻止
为更好地杜绝私下交易行为,法官建议,直播平台应履行事前提示和事后监督义务,通过发布公告、弹窗提示等方式,提醒用户不要参与私下交易,强调通过平台交易的安全性和保障措施。
此外,平台应加强对主播和用户的审核,确保所有交易都在平台上进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和识别私下交易行为,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私下交易行为。同时制定明确规则,对违规主播采取封禁等处理措施。本报记者高健通讯员李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