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悲惨人设虚构比价链接私下售卖假货——识破直播间“割韭菜”骗局

直播带货想要成功,优秀的主播功不可没,如何让主播博眼球?包装“人设”成为首选。

经举报,执法人员介入调查,“凉山孟阳”真正的身世浮出水面。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孩,父母健在,种地养牛养羊,家有新房,“在村里算是富裕的”。“凉山孟阳”背后是一条从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到中端内容编撰、剧情拍摄、电商运营,再到后端农产品供应、流量变现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

说法:直播平台若知情也须担责

建议:鼓励打假优化直播生态

法官建议,监管部门应优化监管和执法制度,与直播平台建立信息对接与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执法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宣传行为。同时,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积极举报,以便及时查处。定期开展网络直播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督促网络直播平台加强主播规范管理,优化直播生态。

此外,平台应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直播内容的监管,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虚假比价

以为捡漏名酒却被商家做局

“不要7980,只要998,4瓶名酒带回家!”直播间里的销售主播拿着一张购物页面截图,兴奋地向观众介绍一款“名酒”,截图上商品的价格被重点标记,赫然写着7980元。

“你们看同一款酒在网上商城卖到7980元,但在我们直播间只需要998元,这是直播间给‘家人’争取到的福利,数量有限,赶紧下单吧……”主播不断强调着商品的价格优势,将直播间的氛围推至高潮。

监管部门认为,某商城平台对某商品进行价格悬殊的定价行为是为了让消费者认同该款酒市场流通价格,进而使某直播平台账号在直播带货时能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因此对该商家上述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罚款30万元。

说法:价格欺诈将面临行政处罚

虚假比价是在直播等商品推广活动中,主播或商家通过虚构或夸大商品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的行为。虚构的比价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反而会误导消费者消费。

法官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不正当竞争法规定,虚假比价行为构成价格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人将面临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

建议:立法明确虚假比价处罚标准

●私下售假

绕开平台交易买到山寨手机

“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手机是假的。”庭审时,得知经鉴定手机确为山寨机,许某同意退款退货,但拒绝三倍赔偿。她认为自己只是转让手机,不是“经营者”,不应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许某所售卖手机并非正品,构成欺诈。同时,许某私下交易直播带货行为,系利用主播的直播行为进行引流以实现流量变现,属于经营行为。最终,法院判决许某退货退款,并赔偿王先生三倍损失。快手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已尽到相应的法律义务,王先生要求快手公司连带赔偿合理开支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说法:私下交易风险高维权难

“私下交易存在多重风险,主要包括资金安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风险。”法官分析称,私下交易时,买家直接向卖家转账支付,一旦发生纠纷,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买家无法通过平台的评价体系和保证机制验证卖家的信誉和商品质量,缺少平台的监管和约束,存在较高的商品质量风险。此外,私下交易缺乏平台的售后服务保障,一旦出现售后问题,维权难度大。

在主播与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时,如平台已尽到事前提示和事后监督的义务,则平台不承担责任。

建议:平台加强监测识别并及时阻止

为更好地杜绝私下交易行为,法官建议,直播平台应履行事前提示和事后监督义务,通过发布公告、弹窗提示等方式,提醒用户不要参与私下交易,强调通过平台交易的安全性和保障措施。

此外,平台应加强对主播和用户的审核,确保所有交易都在平台上进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和识别私下交易行为,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私下交易行为。同时制定明确规则,对违规主播采取封禁等处理措施。本报记者高健通讯员李文凤

THE END
1.衢州晚报本报讯 (通讯员 范宏英 祝欢) 只要礼物刷得够多,就可以参与直播间抽奖活动,殊不知这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近日,江山市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实施诈骗案件,被告人张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2023年3月,为赚取钱财,张某在某直播平台上注册账号并直播。直播时,张某谎称自己是某传https://www.cnepaper.com/h5/qzwb/html5/2024-12/06/content_15896_1596404.htm
2.震惊!直播间“榜一大哥”竟干这种事!图片新闻俗话云“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原以为的玩笑话,岂料竟成了残酷的现实。恋爱之时,两人浓情蜜意,然而转身,曾经的恋人就变成了盗窃钱财的贼人。 案情简介 2023年5月,女主播张某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时,遇到了出手阔绰的唐某,唐某常常在直播间刷礼物,俨然成了“榜一大哥”,二人也因此熟悉,并发展为交往对象。然而,http://xl.yc.hbjc.gov.cn/xjxw_73419/tpxw_73421/202412/t20241209_1840912.shtml
3.主播以送知名卡片为幌子诈骗孩子钱财主播新浪财经主播以送知名卡片为幌子诈骗孩子钱财2024年12月03日 19:21 媒体滚动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转自:千龙网 【#主播以送知名卡片为幌子诈骗孩子钱财#】近日,@国家反诈中心公布一例平台主播诈骗未成年人钱财的案例。某平台主播以送某知名卡片为幌子,诱导未成年女孩进QQ群。进群后,会有“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2-03/doc-incyevpp4727039.shtml
4.受害人被骗150万含恨自杀,骗子被判15年不服,上诉被驳回潇湘晨报网案件审理中披露,实施诈骗的男子,在明知受害人借贷投资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利用了受害人的信任继而实施诈骗,钱财全用于个人挥霍。 对于该案,负责审理的法院则认定:系犯罪情节特别恶劣,造成严重后果,依法应从严惩处! 那么,这到底是一起怎样的诈骗案例呢? 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间,张某以投资抖音引流、抖音店铺、淘宝https://www.xxcb.cn/details/2q8biSYgB674f063e84201744b02ffd56.html
5.以高额返利为噱头哄骗网友刷礼物,10名主播落网这些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间直播“PK”,许诺虚假高额返利回报,诱骗粉丝、网民打赏、刷礼物的方式实施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他们在直播结束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兑现事先承诺的返利,而将所得钱财据为己有分配后挥霍。 五人到案后,经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又抓获了另外5名参与犯罪的网络主播。此案共10名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https://t.m.youth.cn/transfer/baobao/YOWvRJuy.html
6.女主播团伙诈骗案:网络直播背后的法律问题法治视角女主播团伙诈骗案:网络直播背后的法律问题 图2 (二)法律分析 针对女主播团伙诈骗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条款可以进行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这个案例中,女主播通过虚构事实、制造虚假情感互动等方式,获取观众https://www.jzcmfw.com/zixun/10661064.html
7.典型案例湖南反电信网络诈骗系列微视频2周华坤是某公司的管理人员,平时除了上班,闲暇时喜欢上网浏览美女主播直播唱歌跳舞。某天,一名微信昵称为“安然”的女性,通过手机号码搜索添加了周华坤为好友,周华坤点进朋友圈,看到是一位美女便欣喜不已https://ld.rednet.cn/m/content/2021/06/25/9586512.html
8.男子设“入学”庞氏骗局诈骗上千万元,一年豪掷近500万打赏网络主播诈骗资金部分用于打赏网络主播 加之此前背负的各种外债,濮某的“金库”被捅出了一个“大窟窿”,大量应退赔给家长的钱没有退赔,加速了东窗事发。为补上“窟窿”,濮某在今年上半年加大了诈骗的力度和频率,企图尽快回笼诈骗资金,其间,也有小部分家长拿到了退赔。但相较于绝大部分受害的家长而言,得到“挽损”的家长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11/c8390940.html
9.中国互联网司法十大典型案例110网律师案例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音乐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 【典型意义】在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形式丰富、创作门槛低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纠纷频发,保护难度大。本案中明确以直播为主营业务的网络平台公司,在享有其签约主播直播成果的知识产权和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12576.html
10.[共同关注]起底网络主播培训诈骗案案值超亿元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共同关注]起底网络主播培训诈骗案 案值超亿元 00:07:41 [共同关注]起底网络主播培训诈骗案 案值超亿元 诈骗团伙频换“马甲” 涉案金额达1.8亿元 00:00:55 [共同关注]起底网络主播培训诈骗案 案值超亿元 犯罪团伙分工明确 目标人群多为女性 00:01:36 [共同关注]起底网络主播培训诈骗案 案值超亿元 警方揭秘“https://tv.cctv.com/2024/05/23/VIDEqnbf2OGpx761CB5I8CmC240523.shtml
11.裸聊网站诈骗700余万性感女主播多是男人(图)近年来,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诈骗变得司空见惯。然而,随着网民防诈骗意识的提高,一些新诈骗手段开始层出不穷。昨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网络诈骗典型案例,来自广东、浙江、陕西等地的6人团伙建立视频网站,利用一些网民对色情裸聊的欲望,称只要充值到一定数额,就安排“女主播”进行激情表演。通过这种方式https://m.jnnews.tv/news/2013-07/18/cms358925artic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