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

有人觉得大学阶段开设婚恋课,直面社会痛点,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也有人质疑:“大学应该鼓励恋爱,还是鼓励学习?”;还有人有些抵触,觉得开设恋爱课就是一种“变相催婚”。

大学该不该开设婚恋课?婚恋教育又该怎样跟上时代步伐呢?

恋爱、婚姻是每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年轻人进行婚恋教育也是我们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专门对青年人作过一场“革命与恋爱”的讲演,提出了革命青年在恋爱时应遵循的“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当下,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正深刻影响甚至形塑年轻人的婚恋观,对年轻人进行恰当的引导尤为必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指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对青年进行恋爱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属”,国外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比如最近韩国全南大学就开设了名为“恋爱第一步”的课程,同学们从“模拟约会”当中学习健康的两性关系。纽约大学也曾开设名为“LoveActually”的课程,从神经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爱情对人的影响。

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共识:婚恋教育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具体而言,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婚恋教育、情感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常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对恋爱课的讨论,除了该不该开,更在于开什么样的课、怎样开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获。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提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约为21.48%和45.28%。也有高校辅导员反馈,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恋爱课所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是,如何建立并经营一段积极向上的亲密关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有效有用的沟通;如何懂得自尊、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些问题不只在恋爱婚姻中有所涉及,更可能贯穿一个“社会人”的一生。

情感关系的背后是性别角色的互动、社会关系的连接,青年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课题。近年来,不乏有人打着“物化爱”“女德”等旗号传播扭曲的恋爱观,也有借着极端女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挑起社会对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冷静理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同样离不开学校、老师、家庭的积极引导。

笔者认为,婚恋教育不是狭隘地教人“搭讪妙招”“择偶秘决”,更不是为了“催婚”“催生”,更多地是要让年轻人懂得爱的本质,理解何为平等、何为尊重、何为责任。

人们对于婚恋课的担忧,还在于学生是否会沉迷于恋爱,从而荒废学业。其实,学知识与学婚恋,并不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把情感教育与价值教育、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需要反思的是,过去我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婚恋教育等。事实上,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严肃的教育”,恰恰是因为这类教育的缺位才引发了一些社会悲剧。像之前的“胖猫”事件、某高校的“PUA事件”等,都反映出当事人处理情感问题的缺陷。

随着社会发展,每一代年轻人对于婚姻恋爱的理解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婚恋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特点、青年成长规律不断迭代更新。对于上好这门“恋爱课”,笔者还有三个观点。

“恋爱课”是人生的“必修课”,需以平常心看待。虽然恋爱、婚姻属于个人选择,但与婚恋连在一起的人格塑造、情感独立、责任担当等,却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需修炼好的基本功。如何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如何把爱情与学业、事业统一起来,如何坦然地面对情感挫折,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的态度、成熟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不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多听听父母、老师的意见,找到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符合的爱情模式,自己争取想要的幸福。

“恋爱课”不必羞答答地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主阵地。恋爱教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适时嵌入青年成长周期。高校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优势来构建课程体系,中小学可以结合思政课、德育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家长而言,不妨早点把“爱情”纳入亲子交流的话题,潜移默化地进行一些正向引导,而不是读书阶段避之不及、工作后直接进入“催婚”模式。此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一些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产生对立与撕裂。

婚恋既是家之小事,也是国之大事,需要营造优婚优育的环境。婚恋教育十分必要,但不能把年轻人晚婚晚育的现象完全归结于婚恋教育的缺失,光靠教育发力也不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关键是要拿出更多帮助支持年轻人成长发展的务实举措。比如民政部推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持续深化婚俗改革,浙江等地出台延长婚假政策,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此外,还需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城市青年租住房等难题,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缓解婚恋焦虑。

恋爱,是一门关于爱的学问,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但也需用心学习、悉心经营。走出教室,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写下专属的幸福答卷。

THE END
1."中国婚恋第一写手"编剧王海?编剧来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她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对一种情感问题的诠释,比如《牵手》讲述的是第三者对爱情的伤害;《新结婚时代》则是展示的三对“错位”婚恋;《中国式离婚》是表达在没有外力影响情况下,两个人依然出现的婚姻问题;而《大校的女儿》则是告诉大家婚姻和爱情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容……因此,王海?https://news.cctv.com/military/20071214/101949.shtml
2.公务员申论热点: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映射了怎样的婚恋观新时代里我们提倡的是恋爱自由,但是相亲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的择偶途径,相亲途径也对择偶对象物质条件的考量,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这相亲里面,通过相亲条件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相亲鄙视链”,那么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中国式相亲? https://www.huatu.com/shenlun/20170714/1577104.html
3.中国式兄妹恋护短现代耽美千金小珂龙震尤丽小说主人公是小珂,宋婉,龙震的小说叫做《中国式兄妹恋》,本小说的作者是猫太婆创作的护短、婚恋、现代耽美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第八十八章终章? 我从来不知到左胖利气这么大https://m.iyishus.com/p/9gg67q2apvgtd.html
4.《为何家会伤人》拆解中国式家庭里最大的谎言就是以爱之名这些中国式场景,是不是都戳中了你心中的柔软。 但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温馨的。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隐蔽角落里,一样藏着看不到的伤害。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某某大学研究生跳楼因分手自杀、某某地区的二胎妈妈因为产后抑郁携子跳河,还有什么因为婆媳关系不和,引起的婚姻破裂等等。 https://www.jianshu.com/p/e9491cadbcd3
5.在中国式相亲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独立人格而这点正是我反感中国式相亲的理由。 果不其然,在我说了希望找“聪明、有头脑、尊重女性、思想比较西化、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择偶期待之后,小学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个在相亲群里看到的候选人:河南出生,北京长大,84年,身高172,身材匀称,郑州某不知名大学本科毕业,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当部门领导,有房有车,想找https://www.douban.com/note/752222799/
6.失败的婚姻故事都是好人的悲剧?他们犀利解读中国式婚姻为了回应读者的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探讨三胎政策之下,婚恋问题的急迫,2021年9月1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钟书阁麒麟新天地店,邀请“一席”爱情课讲师、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先生,京城著名离婚律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晓林先生,和作者周大新一起,和线上线下的读者互动,探讨《洛城花落》里的中国式婚姻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9/14/c5743697.html
7.为什么中国式审美“以白为美”据欧睿咨询2011年数据,中国的护肤品市场中,71%的产品都有一定的美白诉求。粗略估计,国内美白市场规模至少达到1000亿元。 冰肌雪肤、肤如凝脂、雪肤花貌……中国式审美中,“皮肤白”是硬标准。 亚洲人的幼态审美 就是要白 作家李敖曾被问到喜欢什么类型的女性,他很干脆:“瘦、高、白、秀、幼。” http://m.cnhubei.com/p/10879625.html
8.武志红:90%的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最新出版的第九本心理学作品中,将被撞后讹人的老人,婚恋论坛上遭吐槽最多的“妈宝男”,中国式婆媳大战的制造者,甚至历史上的皇帝与太后形容为“巨婴”。他说,“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我也是,一个活得抽巴的男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 https://www.yicai.com/news/521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