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中国人越来越在意门当户对了?

这些年,许多大学应届生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意思是在考研、考编或考公成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高校外或体制外的对象分手。

这句话乍一听很离谱,却被许多人奉为真理。

甚至还出现了一套标准作业流程:“上岸前先磨剑,上岸后果断挥剑”,迟疑一秒就输了。

上岸是要进封神榜、位列仙班了吗?为什么就要斩断情缘呢?

上岸第一剑,为什么要斩意中人

如今,想知道年轻人对所谓的“上岸”有多渴望和焦虑,方法很简单,打开几个B站视频,你可能就会看到满屏都是祈祷上岸的弹幕。

在这种情况下,对一般人而言,上岸并非易事。许多一起备考的情侣要想一起上岸更是难上加难。

而上了岸的一方之所以要提分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的条件不再匹配了。

有人认为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离不开现实的。上岸之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变化。如此一来,选择分手去找更好的人就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有利于一起抵御未来生活的风险。

这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的那样: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

甚至有人更夸张地把考上研究生、进入体制内当做光耀家族的大事,觉得自己上岸成功,就成为了父母眼里的“大孝子”,哪怕想继续和对象在一起,自己的家人都可能不同意。

此外,也有人上岸后分手是因为双方的观念不合。典型的一种案例是成功考上的一方会认为自己更有进取心,而另一方则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懒散惰怠,不愿意努力改善生活。

而对于“上岸后分手”这种行为,网友们可以说是吵得不可开交。

我们统计了抖音关于“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7836条讨论,发现有约四成的人对此表示支持或理解。

另外有近六成人对此嗤之以鼻,把这种行为比作是陈世美进京赶考后抛弃原配,自私又功利。更有人觉得上岸不是上天,把学历和编制看得那么重,本身说明了一种目光狭隘:

体制内和体制外没有生殖隔离,谢谢。

婚恋关系里,普遍存在“身份歧视”

让我们暂且将“斩意中人”是对是错放在一边。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一套公式,等式的两边是情侣双方的条件,而上岸则会造成等式的失衡。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考公、考编或者考研成功后就能“高人一等”,就可以在婚恋市场上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呢?

这要从社会的客观现象说起。

许多研究都显示,婚恋关系追求“门当户对”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对象。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中国人的婚恋关系的确有着“学历歧视”。

一项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等数据的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同类婚现象经历了从多到少,再从少到多的过程[3]。

所谓教育同类婚指的是夫妻双方学历基本相当的婚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人的婚姻不再那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教育同类婚的比例反而增加了[3]。

从1949年到2015年,中国人的教育同类婚强度从0.81上升至1.52[3]。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在此背景下,婚姻双方会更加看重未来配偶的社会经济地位潜力,由此教育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3]。

总体而言,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来看,已婚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婚姻都在学历上“门当户对”,占比和十年前基本一样[4]。

其中,随着女性整体学历的不断提高,高学历女生匹配低学历男生的婚姻占比不断增加[4]。

此外,在职业、收入上追求匹配的婚姻的比例比起十多年前有所降低,但还是都在30%以上。

2014至2018年的调查中,有42%的婚姻,双方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相比起来,收入匹配的婚姻少一些,只占约三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婚姻中,女性收入比男性要低[4]。

在体制内,许多有编制的人也爱找同样有编制的对象。

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某个县城近3000名体制内(包括机关单位、医院、学校等)的女性,发现她们普遍想选择比自己更优秀的体制内男性结婚[5]。

在一些小城市或县城里,甚至有体制内外不通婚的说法,男公务员和女老师在媒婆口中是站在“相亲鄙视链”云端的人。

如此看来,尽管学历、编制不会通过婚姻传播,但确实算得上相亲市场中的“硬通货”。

门当户对的生活,就更好吗

很多人的婚恋都是门当户对的,但这样的生活就一定更好吗?

北京大学有研究发现,门当户对或高攀的婚姻能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经济条件还是有很大关系的[6]。

对所有男性和城市女性而言,这样的婚姻并不会明显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对于农村女性而言,能和一个家庭背景比自己好的人结婚,则可以显著改善生活。

具体到生活的各个面向,门当户对带来的结果其实有好有坏。

比如厦门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门当户对的婚姻可以让两个人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会被收入太低的对象“拖累”,但不会因此更满意婚姻[7]。

甚至,有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研究表明,职业、单位类型上的匹配会恶化人们婚后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观念找匹配的对象,没有感受到亲密关系本身的美好[8]。

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那些上了岸就要换对象的人,最终也不一定就能“鲤鱼跃龙门”,找到和自己职业、教育相当或更好的伴侣。

一项复旦大学学者的研究显示,我们能找到什么条件的结婚对象,有时也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9]。

那些家庭出身一般的人,哪怕通过考编等方式向上流动到更好的职业,也比较难向上婚配[9]。

而家庭出身好的人,哪怕自己工作不如意,也更容易在家庭的影响下向上婚配,弥补自身职业带来的弱势[9]。

这可以解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

像有人上岸后,和条件不如自己的对象分手,去找所谓的条件更好的人。但他们还是容易在婚恋市场中被认为是凤凰男或捞女,相对较难实现婚姻上的向上流动。

所以,哪怕有人想上岸后“斩意中人”,也要想想自己恋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用利益交换爱情,可能最后会同时失去利益和爱情。

而对于被分手的人而言,“被斩”也是一件好事,总比进入社会、双方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后,再被一脚踢开来得幸运得多。

参考文献:

[1]新东方.(2023).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3]石磊.(2019).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人口研究,43(6),90-104.

[4]许琪.(2022).教育性别差异逆转与中国夫妇地位匹配模式的变迁.青年研究(05),1-13+94.

[5]欧阳静,&马海鹏.(2019).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10),77-82.

[6]雷晓燕,许文健,&赵耀辉.(2015).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满意吗婚姻匹配模式及其长远影响.经济学(季刊),1,31-50.

[8]李后建.(2013).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幸福吗——基于婚姻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56-65.

[9]李家兴.(2020).家庭背景、职业流动与婚姻匹配.社会发展研究(01),160-180+245.

THE END
1."中国婚恋第一写手"编剧王海?编剧来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她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对一种情感问题的诠释,比如《牵手》讲述的是第三者对爱情的伤害;《新结婚时代》则是展示的三对“错位”婚恋;《中国式离婚》是表达在没有外力影响情况下,两个人依然出现的婚姻问题;而《大校的女儿》则是告诉大家婚姻和爱情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容……因此,王海?https://news.cctv.com/military/20071214/101949.shtml
2.公务员申论热点: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映射了怎样的婚恋观新时代里我们提倡的是恋爱自由,但是相亲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的择偶途径,相亲途径也对择偶对象物质条件的考量,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这相亲里面,通过相亲条件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相亲鄙视链”,那么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中国式相亲? https://www.huatu.com/shenlun/20170714/1577104.html
3.中国式兄妹恋护短现代耽美千金小珂龙震尤丽小说主人公是小珂,宋婉,龙震的小说叫做《中国式兄妹恋》,本小说的作者是猫太婆创作的护短、婚恋、现代耽美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第八十八章终章? 我从来不知到左胖利气这么大https://m.iyishus.com/p/9gg67q2apvgtd.html
4.《为何家会伤人》拆解中国式家庭里最大的谎言就是以爱之名这些中国式场景,是不是都戳中了你心中的柔软。 但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温馨的。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隐蔽角落里,一样藏着看不到的伤害。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某某大学研究生跳楼因分手自杀、某某地区的二胎妈妈因为产后抑郁携子跳河,还有什么因为婆媳关系不和,引起的婚姻破裂等等。 https://www.jianshu.com/p/e9491cadbcd3
5.在中国式相亲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独立人格而这点正是我反感中国式相亲的理由。 果不其然,在我说了希望找“聪明、有头脑、尊重女性、思想比较西化、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择偶期待之后,小学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个在相亲群里看到的候选人:河南出生,北京长大,84年,身高172,身材匀称,郑州某不知名大学本科毕业,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当部门领导,有房有车,想找https://www.douban.com/note/752222799/
6.失败的婚姻故事都是好人的悲剧?他们犀利解读中国式婚姻为了回应读者的问题,也为了进一步探讨三胎政策之下,婚恋问题的急迫,2021年9月1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钟书阁麒麟新天地店,邀请“一席”爱情课讲师、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先生,京城著名离婚律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晓林先生,和作者周大新一起,和线上线下的读者互动,探讨《洛城花落》里的中国式婚姻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9/14/c5743697.html
7.为什么中国式审美“以白为美”据欧睿咨询2011年数据,中国的护肤品市场中,71%的产品都有一定的美白诉求。粗略估计,国内美白市场规模至少达到1000亿元。 冰肌雪肤、肤如凝脂、雪肤花貌……中国式审美中,“皮肤白”是硬标准。 亚洲人的幼态审美 就是要白 作家李敖曾被问到喜欢什么类型的女性,他很干脆:“瘦、高、白、秀、幼。” http://m.cnhubei.com/p/10879625.html
8.武志红:90%的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最新出版的第九本心理学作品中,将被撞后讹人的老人,婚恋论坛上遭吐槽最多的“妈宝男”,中国式婆媳大战的制造者,甚至历史上的皇帝与太后形容为“巨婴”。他说,“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我也是,一个活得抽巴的男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 https://www.yicai.com/news/5216682.html